诗词创作背景
腊日时节的长安城,宫墙内外的梅枝尚裹着薄霜,女皇武则天执朱笔批罢奏章,忽见案头琉璃瓶中新供的腊梅仅三两朵怯怯开着。她凝望窗外铅灰色的天穹,想起明日正是腊八佳节,群臣将循例赴上林苑赏花赋诗。
"传旨。"女皇突然掷下狼毫,侍诏上官婉儿看见宣麻纸上墨迹淋漓如铁画银钩——"明朝游上苑"四字已力透纸背。这非寻常的游幸诏书,而是带着则天文字特有的金石之气。史载当时正值天授二年(691年)冬,武周新立,女皇欲借天威震慑群臣。司花监跪奏苑中百花未至花期,女皇却命人在所有花枝系上绢帛诏令,更遣羽林军持金锣彻夜巡苑,声声锣响都化作"火速报春知"的催迫。
当夜大明宫烛火通明,女皇在紫宸殿翻阅《艺文类聚》中"武都山精诚所至,地涌醴泉"的典故时,忽闻苑中传来此起彼伏的惊呼。拂晓前竟真有牡丹、芍药等本应暮春开放的名花破蕊,晨光中"俱如绯莲含露,迎风而舞"(《唐诗纪事》载)。这场违背时令的盛放,后来被朝野传为"莫待晓风吹"的圣主感应,实则是女皇早命人将暖房培育的盆栽花木连夜移栽的妙策。这首看似霸道的催花诗,遂成为武周时期"君权通天"的政治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