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神都洛阳,通天宫檐角的风铎正发出清越的鸣响。公元696年腊月,武则天在此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唐享昊天乐·第十二》的华章便诞生于这金玉交辉的时刻。女皇改元"万岁登封"的余韵未散,这座以周礼为蓝本建造的明堂里,韶乐与香烟交织成通往天界的阶梯。
"式乾路,辟天扉"的庄严宣告里,藏着武周政权的天人密码。史载则天皇帝"每以明堂为天心",那些镶嵌在九鼎上的九州山河图样,此刻都化作诗句中"回日驭,动云衣"的瑰丽想象。礼官们记得,三日前太初宫前立起的十二辰旗,此刻正与"登金阙,入紫微"的吟咏遥相呼应——这恰是《旧唐书·礼仪志》记载的"天子乘乾"仪轨的文学显影。
在"望仙驾,仰恩徽"的悠长余韵里,我们仿佛看见薛怀义督造的铜铁天枢在阳光下闪烁。这首诗不单是《乐府诗集》里冰冷的文字,更是武周时期"以文治达天道"政治美学的活态标本。当《全唐诗》编纂者将它与另外十一首昊天乐并列时,那段以诗章为玉帛、用词藻筑祭坛的历史,便永远凝固在大唐三百年最璀璨的晨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