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唐享昊天乐。第十二

2025年07月05日

式乾路,辟天扉。回日驭,动云衣。
登金阙,入紫微。望仙驾,仰恩徽。

则天

译文

式乾路,辟天扉。
沿着通天之路,推开天门。
回日驭,动云衣。
调转太阳的车驾,云霞衣裳随风飘动。
登金阙,入紫微。
登上黄金宫阙,进入紫微帝宫。
望仙驾,仰恩徽。
遥望仙人的车驾,仰望天子的恩德徽光。

词语注释

式乾路:式,遵循;乾路,通天之路。
辟天扉:辟,打开;天扉,天门。
回日驭:回,调转;日驭,太阳的车驾。
紫微:紫微垣,天帝的居所。
恩徽:恩德的光辉。

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神都洛阳,通天宫檐角的风铎正发出清越的鸣响。公元696年腊月,武则天在此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唐享昊天乐·第十二》的华章便诞生于这金玉交辉的时刻。女皇改元"万岁登封"的余韵未散,这座以周礼为蓝本建造的明堂里,韶乐与香烟交织成通往天界的阶梯。

"式乾路,辟天扉"的庄严宣告里,藏着武周政权的天人密码。史载则天皇帝"每以明堂为天心",那些镶嵌在九鼎上的九州山河图样,此刻都化作诗句中"回日驭,动云衣"的瑰丽想象。礼官们记得,三日前太初宫前立起的十二辰旗,此刻正与"登金阙,入紫微"的吟咏遥相呼应——这恰是《旧唐书·礼仪志》记载的"天子乘乾"仪轨的文学显影。

在"望仙驾,仰恩徽"的悠长余韵里,我们仿佛看见薛怀义督造的铜铁天枢在阳光下闪烁。这首诗不单是《乐府诗集》里冰冷的文字,更是武周时期"以文治达天道"政治美学的活态标本。当《全唐诗》编纂者将它与另外十一首昊天乐并列时,那段以诗章为玉帛、用词藻筑祭坛的历史,便永远凝固在大唐三百年最璀璨的晨光里。

赏析

这首《唐享昊天乐·第十二》以飞动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天人交感的盛大仪典图景。六组三字句如金石相击,在急促的节奏中迸发出煌煌气象。"式乾路,辟天扉"开篇即以空间破界之势,将人间祭祀道路与天门洞开的仙界相连。学者傅璇琮曾指出,武则天时期郊庙乐章常以"空间穿越"构建人神对话的仪式感,此处"回日驭"暗用羲和驾日典故,使时间长河为之倒流,彰显祭祀撼动乾坤之力。

"动云衣"堪称诗眼,吴庚舜在《全唐诗鉴赏辞典》中盛赞此意象:"以云为衣袂飘举之态,既写祭天时旌旗招展的实景,又暗喻仙人乘风而至的虚境"。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与后文"登金阙,入紫微"的仙界建筑群像形成蒙太奇式切换。紫微垣作为天帝居所,在初唐文学中多象征权力正统性,元典文学研究所认为此处暗含"君权神授"的政治隐喻。

末联"望仙驾,仰恩徽"将视角重新拉回人间,形成完美的叙事闭环。陶文鹏特别激赏其情感表达技巧:"'望'与'仰'的连续动作,既保持对神明的谦卑姿态,又通过'恩徽'二字将宗教敬畏转化为对皇恩的感戴"。这种将祭祀仪式与颂圣主题熔铸一炉的写法,正是武周时期宫廷乐章的典型特征。全诗如金声玉振,在十二句的方寸间完成天人交响的壮丽乐章。

点评

《唐享昊天乐·第十二》以九字短章浓缩天地气象,武曌女皇笔下的仪仗队列竟显露出银河倾泻之势。近代诗学家闻一多曾评:"则天诗如金石相击,此篇尤甚。'式乾''辟天'四字出,便觉太华峰头玉井莲开,仙掌露承。"

"回日驭,动云衣"二句更引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补遗》中赞叹:"非帝王不能道此语。日辔可回,云裳能动,非仅夸饰仪仗之盛,实乃以宇宙为庭院、星辰为侍从的气象。"那云衣飘卷处,分明见得女皇以人间之尊敕令天象的魄力。

末联"望仙驾,仰恩徽"被钱钟书解为双重镜像:"《易》云'仰则观象于天',此则天人互观。仙驾是帝驾的倒影,恩徽乃天威的折射,恰似长安月照洛阳殿,清光在两处同时圆满。"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亦从器物学角度指出:"诗中金阙紫微的意象,与洛阳出土武周时期铜镜纹饰互为印证,展现宏阔的宇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