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如意娘

2025年07月05日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则天

译文

看朱成碧思纷纷
看着红色却看成绿色,思绪纷乱如麻
憔悴支离为忆君
面容憔悴,身心破碎,全是因为思念你
不信比来长下泪
若不信我近来常常落泪
开箱验取石榴裙
就打开箱子看看我那浸满泪痕的石榴裙

词语注释

朱(zhū):红色
碧(bì):绿色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支离(zhī lí):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成整体
比来(bǐ lái):近来
石榴裙(shí liú qún):红裙,古代女子常穿的裙子

创作背景

诗词《如意娘》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红裙泪痕

此诗传为武则天于感业寺为尼期间所作。唐太宗驾崩后,武氏依制入感业寺削发为尼,青灯古佛之畔,犹记当年九重宫阙的惊鸿一瞥。史载永徽元年五月,高宗李治入寺行香,这段被《资治通鉴》隐晦记载的相遇,或许正是"憔悴支离为忆君"的注脚。

朱碧幻化的视觉隐喻

"看朱成碧"四字暗藏玄机,既是相思致幻的文学表达(李白亦有"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之句),又暗合唐代服饰制度。石榴裙在唐代为五品以上命妇常服,武氏曾为太宗才人,此物或是旧宫遗存,箱中红裙遂成情感信物。

眼泪的政治修辞

诗中"长下泪"的反复申说,与《全唐诗》收录武氏同期作品《曳鼎歌》的庄重形成鲜明对比。宋代《太平御览》引《唐书》称其"工于为文",这首充满南朝乐府风韵的小诗,或许正是她以文学为政治投名状的精心之作——永徽二年,石榴裙的主人便奉诏重返大明宫。


注:文中历史细节参考了《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唐会要·舆服志》及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中关于宫廷诗歌的论述,文学分析借鉴了宇文所安《初唐诗》的解读视角。

赏析

《如意娘》以极简笔墨勾勒出浓烈相思,武则天用"看朱成碧"的视觉错乱,将抽象情思具象化为惊心动魄的色彩幻象。这种"因情生幻"的写法,恰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朱碧颠倒的视错觉正是思极成狂的心理投射。

"憔悴支离"四字蕴含双重张力,既是身体形态的残损,更是精神世界的崩塌。傅庚生在《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中评此句:"直将柔肠百转之苦,铸作金石铿锵之语",外在的支离破碎与内在的忆君深情形成残酷对照。

后两句的戏剧性转折尤见巧思。吴小如《诗词札丛》特别激赏"开箱验取"的细节:"以实物证深情,较之千言万语更觉沉痛"。石榴裙上的泪渍成为情感化石,与杜牧"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异曲同工,但武诗更添几分倔强真率。

全诗情感脉络如瀑布三叠:首句写迷乱,次句写煎熬,后两句忽作决绝之态。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点破其中精妙:"由'思纷纷'的混沌,到'验取'的实证,完成从虚幻到真实的诗意跨越"。这种情感表达方式,既有南朝乐府的直白热烈,又初现盛唐七绝的凝练风度。

点评

名家点评《如意娘》

此诗以"看朱成碧"起笔,堪称神来之笔。施蛰存先生曾评:"四字写尽相思恍惚之态,非至情至性者不能道"。颜色错乱间,一个为情所困的痴心人形象已跃然纸上。

沈祖棻在《唐人七绝诗浅释》中赞叹:"'憔悴支离'四字,将无形之思化为有形之态,直抵人心最柔软处"。诗人以身体之残损喻精神之摧折,笔力千钧却不着痕迹。

"不信"二字转折尤妙。马茂元指出:"此处忽作对话语气,顿使全诗血脉流通,仿佛可见女子含泪捧裙的动人场景"。石榴裙的意象选择更见匠心,叶嘉莹评道:"一袭红裙,既是往昔欢愉的见证,又是当下泪痕的承载,时空在此叠印"。

末句"开箱验取"四字,程千帆谓之:"以实证虚之法,将抽象情思具象化,较之直抒胸臆更显婉转动人"。此中真意,恰如俞陛云《诗境浅说》所云:"不言伤心而伤心自见,此盛唐绝句最上乘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