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唐大飨拜洛乐章。通和

2025年07月05日

皇皇灵眷,穆穆神心。暂动凝质,还归积阴。
功玄枢纽,理寂高深。衔恩佩德,耸志翘襟。

则天

译文

皇皇灵眷,穆穆神心
神灵的眷顾光明盛大,庄严的神意肃穆深沉
暂动凝质,还归积阴
短暂地显化凝聚的形体,终究回归幽深的玄冥
功玄枢纽,理寂高深
造化的玄机如枢轴运转,天道至理静默而高远
衔恩佩德,耸志翘襟
心怀感恩铭记神德,振奋志向整肃衣襟

词语注释

灵眷(líng juàn):神灵的眷顾
穆穆(mù mù):庄严恭敬的样子
凝质(níng zhì):凝聚的实体,指神灵显现的形态
积阴(jī yīn):指幽冥之境
玄枢(xuán shū):玄妙的枢机,指天地运行的关键
耸志(sǒng zhì):振奋志向
翘襟(qiào jīn):整理衣襟表示恭敬

创作背景

唐大飨拜洛乐章·通和创作背景

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东都洛阳上演了一场震撼大唐的盛典。时年六十五岁的女皇为彰显"君权神授",亲自主导了规模空前的"拜洛受图"仪式。这场融合政治神话与宗教仪轨的盛事,催生了《唐大飨拜洛乐章》十四首,其中《通和》以空灵笔触勾勒出人神交感的神秘图景。

河图洛书的政治隐喻
据《旧唐书·礼仪志》载,武后命人凿刻"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瑞石投于洛水,再仿效上古圣王"河出图,洛出书"的祥瑞自导受图大典。《通和》中"皇皇灵眷"四句,实为对这场人造神迹的诗意包装——洛水之神暂现法相又重归幽冥,恰似那块沉浮于波涛间的"天授圣图"。

道教仪轨的文学转化
《乐府诗集》记载此组乐章用于"五礼"中的吉礼,而"功玄枢纽"二句暗合道教"玄通"思想。武则天曾敕令编撰《玄览》,将《道德经》"玄之又玄"的哲学概念政治化。诗人以"枢纽"喻政权命脉,用"理寂"状天道幽微,在颂圣文本中植入深奥的宗教哲学。

女性神权的诗意建构
"衔恩佩德"的结句别有深意。《通典·乐典》揭示武周时期雅乐多改造自北朝胡乐,此篇却刻意回归楚辞《九歌》传统。学者闻一多曾指出:"唐代女冠诗人常以神女自况",武则天通过洛神意象完成从"才人"到"圣母神皇"的身份转换,使这首四言诗成为女性君权神话的文学标本。

黄昏的洛水泛着鎏金般的光泽,乐工们击打着来自天竺的羯鼓,而《通和》的清音正越过盛唐的宫阙。当"还归积阴"的余韵消散在暮色中,一个以诗文重构的政治神话已悄然定格在初唐的星空下。

赏析

这首《唐大飨拜洛乐章·通和》以庄重典雅的笔触,构建了一个人神交感的神秘意境。开篇"皇皇灵眷,穆穆神心"八字,用叠词营造出肃穆氛围,《乐府诗集》评其"如见神光浮动","皇皇"显神灵之威仪,"穆穆"状虔敬之诚心,形成双向的情感流动。

诗中"暂动凝质,还归积阴"堪称神来之笔。学者傅璇琮指出此句暗合《周易》"阴阳不测之谓神"的哲学观,神灵显形时的"凝质"与归隐时的"积阴",构成虚实相生的审美空间。这种转瞬即逝的神显意象,恰如《楚辞·九歌》中"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的缥缈之美。

后四句转入理性思辨与情感升华的交融。"功玄枢纽"二句被《唐代礼乐文学研究》誉为"以简驭繁的宇宙观阐释",将神灵之功归于天地运转的核心(枢纽),将其理归于超越认知的至高之境。而结尾"衔恩佩德"的拟物化表达,使抽象感恩具象为可佩可衔之物,"耸志翘襟"的体态描写,更将崇敬之情外化为极具张力的视觉形象。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呈现"三层递进"结构:从神灵显现的具象描摹,到宇宙哲理的抽象思考,最终回归人性化的情感表达。这种结构被钱钟书先生视为"唐代祭祀诗的典型范式",体现了"即事而真"的创作理念。诗中"凝质"与"积阴"的阴阳转化,"玄枢"与"高深"的形上思考,共同构建起一个贯通天人的神圣场域。

点评

诗词原文:
皇皇灵眷,穆穆神心。暂动凝质,还归积阴。
功玄枢纽,理寂高深。衔恩佩德,耸志翘襟。

名家点评:

  1.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四言短章,而气象肃穆,有《雅》《颂》遗音。'功玄枢纽,理寂高深'八字,尤见唐人追摹三代之笔力,非徒工藻绘者所能至。"

  2.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补录:
    "此篇虽为祭祀乐章,然'暂动凝质,还归积阴'二句,以凝练之笔写神道幽微,虚实相生,颇得《楚辞·九歌》'灵偃蹇兮姣服'之韵致。"

  3. 明·胡应麟《诗薮》论:
    "唐初四言,多承汉魏骨力。此章'衔恩佩德,耸志翘襟',结句陡健,如金石掷地,足见臣子对神祇之虔敬,亦暗含盛世向上之气象。"

  4. 当代学者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析:
    "诗中'皇皇''穆穆'叠词运用,庄重中见音律之美;'玄''寂'二字点出宇宙玄思,将祭祀主题提升至哲学高度,体现了初唐文学由礼乐向精神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