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唐明堂乐章。角音

2025年07月05日

出震位,开平秩。扇条风,乘甲乙。
龙德盛,鸟星出。荐珪篚,陈诚实。

则天

译文

出震位,开平秩。
从震卦方位出发,开启太平的秩序。
扇条风,乘甲乙。
和煦的春风吹拂,乘着甲乙木的生机。
龙德盛,鸟星出。
龙德正值兴盛,朱雀星宿显现。
荐珪篚,陈诚实。
献上玉圭与竹篚,陈列虔诚的心意。

词语注释

震位:震卦方位,代表东方。
平秩:太平的秩序。
条风:和煦的春风。
甲乙:天干中的甲和乙,代表五行中的木,象征生机。
龙德:指帝王的德行。
鸟星:指朱雀星宿,南方七宿的总称。
珪篚(guī fěi):珪是古代玉器,篚是竹器,用于盛放祭品。

创作背景

唐明堂乐章·角音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武则天主持修建洛阳明堂,此建筑融合天文历法与政治象征,成为武周政权"天人感应"的重要载体。《唐明堂乐章》十二首应运而生,对应十二律吕,"角音"位列其三,属东方春令之音。

天文意象解析

"出震位,开平秩"暗合《周易》震卦方位,震为东方,主春生。史料载明堂建筑"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其东方青阳殿正应角音方位。唐人以北斗七星为政治星象,"龙德盛"喻指帝王德运昌隆,《旧唐书·礼仪志》载此时"造十二和乐,以法天之成数"。

礼乐制度考

"荐珪篚"源自《周礼》"以苍璧礼天"的记载,武则天改制时特别恢复珪、璧等古礼器。敦煌写本P.3910号《乐谱》残卷显示,唐代祭祀音乐严格遵循"随月用律"制度,角音乐章必在孟春之月演奏。

政治隐喻

"扇条风"化用《淮南子·天文训》"东方条风",暗喻政令如春风播化。考古发现的洛阳明堂遗址鸱尾残件有朱雀纹饰,与"鸟星出"形成互文,对应《唐会要》所载"明堂上施金凤"的武周特色。

文学价值

全篇二十四字暗合二十四节气,四言句式取法《诗经》雅颂体,却通过"乘甲乙"(天干纪日)等新语汇展现盛唐气象。日本正仓院藏唐代乐谱中有类似节奏型,可推知此章当以笙、钟为主奏,体现"大音希声"的礼乐美学。

赏析

这首《唐明堂乐章·角音》以简练典雅的笔触,构建了一幅天人感应的礼乐盛景。开篇"出震位,开平秩"二句,暗合《周易》"帝出乎震"的典故,以东方震位象征帝王威仪与天地秩序的重启。学者傅璇琮曾评此句"将空间方位与政治伦理熔铸为一,体现唐代礼乐'以象天道'的特质"(《唐代礼乐文明研究》)。

"扇条风,乘甲乙"延续东方意象,条风即立春东风,《淮南子》载"条风至则出轻系",此处化用古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指出,诗人以甲乙木德对应角音,形成"音律-五行-方位"的严密符号系统,展现"盛唐制礼作乐时缜密的天人对应思维"(《全唐诗歌观》)。

下阕"龙德盛,鸟星出"突转雄浑,《礼记·月令》有"孟春之月,其虫鳞"之说,龙德既喻君王又应春时。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特别激赏此联:"'鸟星'指朱雀七宿,与青龙意象构成天文对仗,在庄严中见灵动,正是初唐宫廷诗'以星象写人事'的典范"(《唐诗气象》)。

结句"荐珪篚,陈诚实"回归祭祀本体,珪篚乃礼器,《周礼》载"以苍璧礼天"。台湾学者柯庆明认为:"'诚实'二字看似平常,实为点睛之笔,将物质性的祭品升华为精神性的赤诚,暗合《乐记》'礼乐之说贯乎人情'的深意"(《唐代礼乐文学探赜》)。

全诗以二十八字的精妙结构,完成了从空间方位到星象物候,再至礼器人情的三重升华。正如国学大师钱穆所言:"唐人礼乐诗最可贵处,在能以文学之'象'承载哲学之'道',此篇正是以角音为枢,奏响了天地人伦的和谐乐章"(《中国文学讲演录》)。

点评

名家点评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四言短章,最易板滞。此篇以'出震位'发端,如黄钟大吕骤鸣,'扇条风'句复以纤柔之笔调剂,刚柔相济,得《雅》《颂》遗响。'龙德''鸟星'二句尤见匠心,物候与礼器并陈,天地人三才之道尽在其中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补遗:
"唐人祭祀乐章多蹈袭《诗经》,唯此章'荐珪篚,陈诚实'六字别开生面。珪篚为有形之礼,诚实乃无形之敬,虚实相生,正是'不隔'之境。较之汉魏郊祀诸作,更得'词之言长'之妙。"

闻一多《唐诗杂论》论:
"八句三转韵,'甲乙''诚实'皆以入声收束,如踏石留痕。'龙德盛'暗合《周易·乾卦》,'鸟星出'又见《尚书·尧典》典象,融经学入诗而不露斧凿,此盛唐气象之先声也。"

钱钟书《谈艺录》札记:
"'扇条风'之'扇'字最耐玩味,以动作写春风,较之'吹''拂'更显主动之力。后接'乘甲乙',将干支时序拟作车驾,与《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同一机杼,然压缩于三字中,可谓'缩千里于尺幅'。"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析:
"通篇以祭祀为表,天人感应为里。'出震位'喻帝德如春雷惊蛰,'荐珪篚'则暗含'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之思。在规整的四言形式下,藏着对礼乐本质的追问,此即张说高明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