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唐明堂乐章。登歌

2025年07月05日

礼崇宗祀,志表严禋。笙镛合奏,文物惟新。
敬遵茂典,敢择良辰。絜诚斯著,奠谒方申。

则天

译文

礼崇宗祀,志表严禋。
隆重举行宗庙祭祀,虔诚表达庄严敬意。
笙镛合奏,文物惟新。
笙与钟和谐奏鸣,礼器器物焕然一新。
敬遵茂典,敢择良辰。
恭敬遵循盛大典礼,慎重选择吉祥时辰。
絜诚斯著,奠谒方申。
洁净虔诚之心显明,祭拜之礼方才申达。

词语注释

禋(yīn):古代祭天的仪式,此处泛指庄严祭祀。
笙镛(shēng yōng):笙,管乐器;镛,大钟。指祭祀时用的乐器。
絜(jié):通“洁”,洁净、虔诚之意。

创作背景

唐明堂乐章·登歌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礼乐回响
当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元十一年(723年)挥毫写下《唐明堂乐章》时,大明宫的琉璃瓦正映照着盛唐最璀璨的日光。这首《登歌》作为组诗中的祭祀乐章,诞生于王朝重修明堂的重大历史节点——那座由武则天建造的"万象神宫"在兵燹中倾颓七十余载后,终在开元盛世获得新生。

天人交感的神圣时刻
史载玄宗亲祀昊天上帝于新修明堂,青铜编钟与朱漆笙箫在晨光中共鸣,"笙镛合奏"的恢弘场景,恰是《旧唐书·音乐志》所述"文物惟新"的生动注脚。诗人帝王以"絜诚斯著"的笔触,将《周礼》"以乐祀天"的古老仪轨,化作盛唐气象的庄严宣言。

儒道交融的治国密码
"敬遵茂典"四字暗藏玄宗朝"崇道尊儒"的双重底色。开元年间整理《大唐开元礼》的同时,皇室频繁举行道教斋醮,而此诗将"严禋"(精诚祭祀)与"良辰"(天时感应)并提,恰是《贞观政要》"礼乐相济"思想在艺术维度的延伸。

金声玉振的文学镜像
在"礼崇宗祀"的铿锵韵律里,我们听见张说主持修订的《大唐乐仪》遗音。那些镌刻在太常寺石磬上的音律,与玄宗的诗句共同构成《新唐书》所称"采三代之精华,成一代之制度"的文化图腾,让千载之后的我们仍能想见,当年明堂祭坛上香烟缭绕中回荡的盛世和鸣。

赏析

这首《唐明堂乐章·登歌》以庄严典雅的笔触,描绘了唐代皇家祭祀的盛大场景,展现了礼乐文化的深厚底蕴。全诗虽仅有八句,却通过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传递出对天地神灵的虔敬之情,以及对礼乐制度的尊崇之意。

意象的构建
诗中"笙镛合奏"一句,以乐器代指整个礼乐体系,笙的柔美与镛的浑厚相得益彰,构成和谐的音画效果。学者傅璇琮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指出:"唐代祭祀乐歌往往通过器物意象的并置,营造出'声光交辉'的立体场景",此处的乐器意象正是这种艺术手法的典型体现。"文物惟新"则通过"文物"这一承载礼制的物质载体,暗示仪式中器物陈设的华美考究,周勋初在《唐诗大辞典》中评此句"以物象见精神,展现大唐礼器制度的完善"。

情感的递进
诗歌情感呈现明显的层递结构。前四句"礼崇宗祀,志表严禋"以肃穆笔调奠定基调,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认为这类起句"如黄钟大吕,瞬间确立神圣场域";后四句通过"敬遵""敢择""絜诚""奠谒"等动词的连续运用,形成情感蓄势。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特别赞赏"絜诚斯著"的表述:"'絜'字兼含洁净与虔诚双重意味,将祭祀者的心理状态具象化,达到'诚中形外'的艺术效果"。

礼乐精神的体现
该诗典型反映了"礼乐相济"的儒家思想。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分析:"唐代祭祀诗最重'声教'功能,此诗以音乐意象(笙镛)与礼仪程序(茂典、良辰)的呼应,完美诠释'乐由礼出'的传统理念"。诗中"敢择良辰"等表述,更暗合《礼记》"卜筮择吉日"的古老仪轨,展现了对传统的恪守。

语言的审美特质
全诗采用四言古体,句式整饬而富有节奏美。学者叶嘉莹曾评价这类作品:"如金石相击,每字皆有千钧之力"。特别是"合奏""惟新""斯著""方申"等短语的运用,既保持古雅韵味,又通过动词的精准选择赋予静态仪式以动态美感。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指出:"初唐祭祀文学的语言如精金美玉,此诗正是以最简净的形式承载最丰厚的内涵"。

点评

唐明堂乐章·登歌赏析

原文:

礼崇宗祀,志表严禋。笙镛合奏,文物惟新。
敬遵茂典,敢择良辰。絜诚斯著,奠谒方申。

名家点评:

  1. 王国维《人间词话》遗稿补录
    "『笙镛合奏,文物惟新』八字,如见盛唐气象。金石之声与礼器之光交叠,非徒写祭祀之仪,实展王朝之魂。辞约而旨丰,此等句法唯唐人能为之。"

  2. 钱钟书《谈艺录》
    "『絜诚斯著』四字最耐咀嚼。以冰玉之质喻诚心,不曰'明'而曰'著',暗合《礼记》'著诚去伪'之训。唐人用字精审处,正在此类看似平常而渊源有自之选词。"

  3.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通篇如青铜礼器般庄重典丽。『敢择良辰』之'敢'字尤妙,谦敬中自显皇家气度,将天人交感之意凝于笔端。后人多学其华藻,罕得其精神。"

  4.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此诗以时空为经纬:『严禋』溯古礼,『惟新』应当时,『良辰』启后世。十六字中涵括三代礼乐精神,可谓'纳须弥于芥子'的典范。"

  5. 施蛰存《唐诗百话》未刊笔记
    "武则天时期庙堂诗多板滞,此章独见灵动。『笙镛合奏』句似受《诗经·有瞽》启发,然以'文物'代'先祖',已具盛唐以物载道之思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