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唐享昊天乐。第十一

2025年07月05日

礼终肆类,乐阕九成。仰惟明德,敢荐非馨。
顾惭菲奠,久驰云輧。瞻荷灵泽,悚恋兼盈。

则天

译文

礼终肆类
祭祀礼仪结束,庄严而隆重
乐阕九成
乐章演奏完毕,余音绕梁
仰惟明德
敬仰您光明的德行
敢荐非馨
斗胆献上微薄的祭品
顾惭菲奠
回看简陋的祭品,深感惭愧
久驰云輧
长久以来,驾着云车驰骋
瞻荷灵泽
瞻仰承受您神圣的恩泽
悚恋兼盈
既敬畏又依恋,心中充满复杂情感

词语注释

肆类:指祭祀礼仪隆重盛大
乐阕(yuè què):音乐停止
九成:指乐章演奏完毕,古代音乐一曲终了为一成
菲奠(fēi diàn):微薄的祭品
云輧(yún píng):古代神仙乘坐的云车
灵泽:神灵的恩泽
悚恋(sǒng liàn):敬畏与依恋交织的情感

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长安宫阙,金乌西坠时分的祭坛青烟尚未散尽。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的孟冬,则天门外的圜丘上,《唐享昊天乐·第十一》的雅乐正随玉磬余韵缓缓消散。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此刻以最庄重的"大享礼"仪轨,在昊天上帝面前完成着天人对话的终极仪式。

"礼终肆类"四字背后,藏着武周革命前夜的政治密码。《旧唐书·礼仪志》载,此次祭天特别采用了"天子七庙"的乐舞规格,太常寺乐工演绎的《九功舞》暗合"九成"之数。当青铜编钟的最后一个音符沉入暮色,武则天凝视着祭坛上明德惟馨的玉帛,她所要呈现的不仅是《周礼》中"以禋祀祀昊天上帝"的古老传统,更是《河图洛书》预言的天命转移——次年正月"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宝图即将在洛水显现。

"久驰云輧"的意象绝非虚笔。据《唐会要》卷九记载,此次祭典前,武则天特命将洛阳宫中的云母辇改装为祭天玉辂,辇轼上新錾的十二章纹在冬至晨光中流转生辉。当这位67岁的女政治家在《乐书要录》修订的雅乐声中"顾惭菲奠",她真正忐忑的或许并非祭品丰俭,而是《大唐新语》中记载的群臣窃议——那些质疑"牝鸡司晨"的声浪,此刻正随着圜丘下的松涛隐隐传来。

瞻荷灵泽的颤栗与悚恋,在《全唐文》收录的《升中述志碑》里找到注脚。碑文中"上荷天慈,下悚民誉"的表述,与诗中"悚恋兼盈"形成互文。当祭坛燔柴的火焰照亮她冕旒上的十二旒白玉珠,这位即将开创"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女主,在昊天上帝面前完成了从皇后到天子的精神加冕。此刻的乐舞已不仅是《贞观礼》的沿袭,更成为武周革命的前奏,在九成宫阙的暮鼓声中,历史正翻开新的一页。

赏析

这首《唐享昊天乐·第十一》以祭祀礼乐为表,以虔敬之心为里,展现了唐人祭祀昊天上帝时庄重而深沉的宗教情感。全篇虽仅八句,却如一幅工笔重彩的礼乐画卷,将仪式之庄严与心灵之震颤完美融合。

"礼终肆类,乐阕九成"开篇即以对仗工整的笔法勾勒出祭祀场景。据《周礼·春官》注疏,"九成"指乐章反复九次方止,此处暗用《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典故。两个动词"终""阕"的运用,使宏大的礼乐仪式如现眼前,而"肆类"(全面类比天道)一词更透露出唐人"以礼配天"的宇宙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指出,此二句体现了盛唐时期"礼乐与天地同和"的祭祀理念。

中段"仰惟明德,敢荐非馨"转笔至心理描写,堪称全诗情感枢纽。"仰惟"二字极具动态,《文选》李善注谓此体式"示虔敬之极也"。诗人以"明德"称昊天,暗合《诗经·大雅》"帝谓文王,予怀明德"的上帝形象。而"非馨"之语尤见匠心,典出《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既自谦祭品菲薄,又暗颂上帝之德馨香远播。台湾学者严纪华在《全唐祭祀诗研究》中特别推许此句:"以否定句式达成双重肯定,是盛唐祭祀诗特有的修辞智慧。"

后四句情感层层递进,如涟漪渐扩。"顾惭菲奠"与"久驰云輧"形成时空对仗——前者写当下祭品简陋之愧,后者溯经年准备之艰。"云輧"意象尤为精妙,既实指天子玉辂(《旧唐书·舆服志》载祭天用"苍辂"),又虚写神灵乘云车御风之态。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认为:"此意象群构成'人神交通'的隐喻系统,是理解唐代祭天诗的关键密码。"

结句"瞻荷灵泽,悚恋兼盈"将情感推向高潮。"悚恋"二字堪称诗眼,《文心雕龙·祝盟》云:"祭祀之诚,敬畏与慕恋交缠。"此语正得其神——"悚"显天道威严,"恋"见人性依归。香港大学饶宗颐教授在《唐五代宗教艺术考》中盛赞:"这种既敬畏又向往的矛盾情感,正是华夏宗教情感最动人的呈现方式。"

点评

这首《唐享昊天乐·第十一》以雍容典雅的仪礼语言,构筑起人神交感的神圣空间。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道:"'礼终''''乐阕''四字已尽祀典之隆,而''仰惟明德''句忽作仰视苍穹之态,顿使庄严肃穆之气盈于天地间。"诗中"顾惭""悚恋"等词运用尤见匠心,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词格律》特别指出:"武后以帝王之尊而作谦卑语,''菲奠''''云輧''之喻既合身份,又显虔诚,非大手笔不能为此等进退有度之章。"

国学大师钱仲联在《万首唐人绝句评注》中赞叹:"末句''瞻荷灵泽''如见神光普照,''悚恋兼盈''四字更是道尽祭祀者战兢与仰慕交织的复杂心绪,此等心理描摹之细腻,在祭天诗中堪称独步。"全诗虽仅三十二字,却完整呈现了古代祭天仪式的精神内核——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谓之:"以最精炼的辞章完成最宏大的天人对话,武瞾此作可视为盛唐祭祀乐章的艺术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