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曳鼎歌

2025年07月05日

羲农首出,轩昊膺期。
唐虞继踵,汤禹乘时。
天下光宅,海内雍熙。
上玄降鉴,方建隆基。

则天

译文

羲农首出,轩昊膺期。
伏羲神农最早出现,黄帝少昊应运而生。
唐虞继踵,汤禹乘时。
唐尧虞舜相继而来,商汤夏禹把握时机。
天下光宅,海内雍熙。
天下光明安定,四海和睦欢欣。
上玄降鉴,方建隆基。
上天垂示明鉴,方能建立盛世根基。

词语注释

羲农:指伏羲和神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轩昊:指黄帝(轩辕氏)和少昊,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膺期(yīng qī):承受天命,应运而生。
唐虞:指唐尧和虞舜,传说中的圣明君主。
踵(zhǒng):脚后跟,比喻继承、跟随。
光宅:光明安定。
雍熙:和睦欢乐。
上玄:上天。
降鉴:垂示明察。

创作背景

诗词《曳鼎歌》创作背景

大周则天顺圣皇后武曌,于光宅元年(684年)改唐为周,登临九五,以女子之身君临天下。时值王朝鼎革之际,武后深谙"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之理,遂命铸九鼎以彰天命。这九尊青铜巨器列于通天宫,象征九州归心,其中豫州鼎高丈八,余鼎各高一丈四尺,鼎身铭刻山川物产,煌煌然有镇国气象。

《曳鼎歌》正诞生于九鼎落成之际。传说武后亲临观礼,见千牛卫将士以彩绳曳鼎入殿,青铜与青砖相激之声恍若黄钟大吕。女皇目视巨鼎在晨光中缓缓移动,忽有所感,即兴咏出这八句四言。诗中"羲农首出,轩昊膺期"以三皇五帝喻武周承天受命,"天下光宅,海内雍熙"则暗含《尚书·尧典》"光被四表"的典故,末句"上玄降鉴,方建隆基"更是双关妙笔——既言武周基业得天道庇佑,又暗藏玄宗李隆基之名,冥冥中似有天命轮回之意。

此歌后被收入《全唐诗》,题注明"万岁通天元年,铸九鼎成,上各写本州山川物产之象。令著作郎贾膺福、殿中丞薛昌容、凤阁主事李元振、司农录事钟绍京等分题,左尚令曹元廙画。令南北卫士十余万人并仗内大牛、白象曳之,自玄武门入。后自制《曳鼎歌》,见《唐会要》"。千年后重读此诗,仍可遥想当年神都洛阳的盛况:九鼎在晨光中泛着幽蓝,武后冕旒下的目光穿透香炉升起的紫烟,而那铿锵的诗句,正随着曳鼎的号子声,回荡在大周王朝的黎明。

赏析

《曳鼎歌》以恢弘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华夏文明绵延的壮阔画卷。开篇"羲农首出,轩昊膺期"四句,采用时空叠印的手法,将伏羲、神农到黄帝、少昊,再至唐尧虞舜、商汤夏禹的文明谱系串联成璀璨珠链。著名学者叶嘉莹指出,这种"列圣群像"的叙事方式,体现了武则天"以诗证史"的政治智慧,将王朝正统性植根于上古圣王的道统传承中。

"天下光宅,海内雍熙"二句尤见匠心。"光宅"语出《尚书》,既指光明普照的物理空间,又暗喻武周政权如日方中的统治权威。文学评论家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激赏这个双关意象,认为其"以天地为宅邸的雄浑气象,折射出女性帝王罕见的宇宙意识"。而"雍熙"一词化用《诗经》"雍雍在宫"的典故,通过叠字的绵长韵律,营造出四海升平的盛世和声。

末句"上玄降鉴,方建隆基"将诗意推向高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解析道:"'上玄'(昊天)与'隆基'(李隆基)形成精妙的时空对话,既表明武周政权承天受命,又暗含对李唐王朝的期许。"这种政治预言般的笔法,在《全唐诗》研究中被视为"女性书写的特殊政治修辞"。

全诗四言八句的简古形式,暗合《诗经》雅颂体的庄重格调。学者葛晓音指出,武则天刻意选择这种"最古老的诗歌形式",实则是"用文化符号构建权力叙事"。每个典故都如鼎器上的铭文,将政治合法性铸刻在青铜般的诗句里。当我们在千年后重读这些文字,仍能感受到那个女性掌权的特殊时代里,文字如何成为最锋利的权力之刃,又是最永恒的文化基因。

点评

名家点评《曳鼎歌》

此篇《曳鼎歌》气象恢宏,笔力千钧,尽显帝王气度。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则天诗如《曳鼎歌》,虽藻饰瑰丽,然骨力遒劲,有丈夫气,非寻常闺阁语。"诚哉斯言,诗中"羲农首出"四句,以三皇五帝为序,铺陈历史长卷,彰显正统承继之意。

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曾论:"武则天《曳鼎歌》用典精当,'天下光宅,海内雍熙'二句,化用《尚书》《礼记》典故而不着痕迹,既见才学,复显胸襟。"尤其"上玄降鉴,方建隆基"之结,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以天象喻人事,暗合'天人感应'之说,而'隆基'二字尤具匠心,既指鼎器之基座,又暗喻王朝基业,一语双关,女皇心思毕现。"

当代词学家叶嘉莹教授从诗歌技法分析道:"全诗八句四联,严守骈俪之体。'首出'对'膺期','继踵'应'乘时',工稳中见变化。更妙在末句'隆基'与首句'首出'遥相呼应,形成完美闭环,可见武后不仅精于权术,更深谙诗道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