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曳鼎歌》创作背景
大周则天顺圣皇后武曌,于光宅元年(684年)改唐为周,登临九五,以女子之身君临天下。时值王朝鼎革之际,武后深谙"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之理,遂命铸九鼎以彰天命。这九尊青铜巨器列于通天宫,象征九州归心,其中豫州鼎高丈八,余鼎各高一丈四尺,鼎身铭刻山川物产,煌煌然有镇国气象。
《曳鼎歌》正诞生于九鼎落成之际。传说武后亲临观礼,见千牛卫将士以彩绳曳鼎入殿,青铜与青砖相激之声恍若黄钟大吕。女皇目视巨鼎在晨光中缓缓移动,忽有所感,即兴咏出这八句四言。诗中"羲农首出,轩昊膺期"以三皇五帝喻武周承天受命,"天下光宅,海内雍熙"则暗含《尚书·尧典》"光被四表"的典故,末句"上玄降鉴,方建隆基"更是双关妙笔——既言武周基业得天道庇佑,又暗藏玄宗李隆基之名,冥冥中似有天命轮回之意。
此歌后被收入《全唐诗》,题注明"万岁通天元年,铸九鼎成,上各写本州山川物产之象。令著作郎贾膺福、殿中丞薛昌容、凤阁主事李元振、司农录事钟绍京等分题,左尚令曹元廙画。令南北卫士十余万人并仗内大牛、白象曳之,自玄武门入。后自制《曳鼎歌》,见《唐会要》"。千年后重读此诗,仍可遥想当年神都洛阳的盛况:九鼎在晨光中泛着幽蓝,武后冕旒下的目光穿透香炉升起的紫烟,而那铿锵的诗句,正随着曳鼎的号子声,回荡在大周王朝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