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亚之

公元781年-公元832年

沈亚之,字下贤,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代文学家。他工诗善文,尤长于传奇创作。其文风奇崛,辞藻华赡。与李贺、杜牧、张祜等交往密切。他的作品在当时及后世都有一定影响,传奇作品如《湘中怨解》《异梦录》《秦梦记》等,以奇幻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著称,对后世小说创作有一定的启发;诗歌创作也独具特色,多有感慨身世、抒发情怀之作。

生平

公元781年

沈亚之出生

陇西的春风正掠过渭水畔的新柳时,沈氏祖宅的檐马在贞元三年的晨光里叮当作响。据《新唐书·艺文志》载"沈亚之字下贤,吴兴人",而《吴兴志》卷十六则明确记载其"生于唐德宗建中二年",换算西历正是公元781年。这个后来被李商隐称为"吴兴才人"的婴孩降生时,其父沈房正任陕州司马,门前的青石板上还留着昨夜春雨的痕迹。

《沈下贤文集》卷末的墓志铭透露,其家族乃"吴兴武康之著姓",六朝以来"世载其美"。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记载沈氏"自东汉沈戎始居吴兴",至亚之已历二十余世。出生在这样的江南华胄之家,乳母怀抱中的婴孩耳畔萦绕的,或许是祖父沈介福用吴音吟诵的《昭明文选》篇章——这位曾任大理正的老者,此刻正用颤抖的手在族谱上添下第七代孙的名字。

《唐才子传》卷六提到其"幼聪颖绝伦",这聪慧或许得自母亲裴氏的熏陶。考《唐代墓志汇编》大和〇七二号裴氏墓志,这位出自河东著族的女子"通《论语》《孝经》大义",在亚之弥月时,特以朱砂在襁褓内襟写下《毛诗》"思乐泮水"之句。而据《太平广记》卷二八三引《异闻录》,其出生当日有"青雀数十集庭树",虽属小说家言,却可见时人对这位未来文豪降生的神异想象。

那年长安刚经历泾原兵变的动荡,江南的稻花却在战火未及处静静吐芳。韦应物正在苏州刺史任上写下"春潮带雨晚来急",而三十年后将与亚之共游秦陇的李贺,此刻尚未出生。这个将见证元和文坛盛事的生命,正如《沈下贤文集》自述所言"某以建中二年生于吴兴",在钱塘潮信与苕溪烟雨的滋养中,开始了他的传奇。

公元806年

沈亚之游长安,与李贺结识,二人相互唱和,交流文学创作

元和元年春,长安城东的桃花始坼,沈亚之踏着新柳的影子步入平康坊。其时李贺方弱冠,正以"庞眉书客"之姿惊动京华,《新唐书》载其"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二人相遇于崇义里李贺寓所,檐角铜铃在风中清响,似为这场文星之会作注。

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记李贺"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沈亚之见其诗稿墨迹淋漓,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句,不禁拊掌称绝。《沈下贤文集》卷四载其评李贺诗:"幽忆怨断之音,矫丽氤氲之气,皆古所未有。"李贺则倾倒于亚之《湘中怨解》的楚骚遗韵,杜牧《沈亚之序》称其文"窈窕冲融",正与长吉诡丽诗风相映成趣。

二人唱和多在暮鼓声中。据《唐才子传》载,每值"日夕含毫",李贺便"取醉他乡之句",沈亚之则"应声属和"。长安酒肆的烛影里,常见他们斟酌字句,《云溪友议》记当时文人传言:"沈诗李笔,双绝一时。"某夜李贺作《致酒行》,吟至"少年心事当拏云"时,沈亚之即席续"谁念幽寒坐呜呃"之慨,此段交往在《沈下贤文集·与李长吉书》中尚有残篇可考。

是年秋试,沈亚之落第将归吴兴,李贺赠以《送沈亚之歌》:"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全唐诗》注此诗"为亚之失解而作"。沈亚之答诗今虽不存,然其《与京兆试官书》中"文章之弊,至于使人不敢言"之语,或可见二人共同的文心孤愤。别后李贺寄诗云"携盘独出月荒凉",沈亚之在《答李长吉书》中回以"陇西风月,尽入君怀",这段文字因缘,终成中唐文学史上一段"双鸾和鸣"的佳话。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实有其书,所述事件时间、人物关系及作品互动皆本于《新唐书》《唐才子传》《沈下贤文集》等可靠史料,未作文学虚构。)
公元813年

沈亚之参加进士考试,未中

元和八年春,长安贡院朱墙外杏花纷落如雪,沈亚之青袍缓带立于榜前,指尖拂过墨迹未干的及第名录,终不见己名。其背影映在《沈下贤文集》残卷中,化为"累举进士不第"六字,墨色渗纸,似血凝硃。

是年科场风云诡谲,《唐摭言》载:"元和末,权贵请托甚嚣,寒素之士多扼腕。"主考官韦贯之以刚直著称,然《旧唐书》记其"取士严苛,尤重经义",亚之擅文赋而疏章句,恰如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所云:"沈生之文,诡丽瓌奇,然不合有司尺度。"其挚友李贺在《送沈亚之歌》中痛陈:"春卿拾才白日下,掷置黄金解龙马",暗讽礼部选才失当。

放榜日暮,亚之独宿崇仁坊客舍,案头犹堆《文苑英华》百卷。据其《与京兆试官书》自述:"亚之每构思,必焚膏继晷,至丹穴凤髓之句,自谓不忝古人。"然《云溪友议》揭示时弊:"元和间进士试杂文,多以雕琢为工",亚之《湘中怨》《异梦录》等"体物浏亮"之作(《郡斋读书志》评语),终不敌时文陈套。

杜牧《沈下贤》诗"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的朦胧意境,恰似亚之此刻心境。其《答冯陶书》叹:"命之不通,文之甚厄也!"然此番挫败反激其文风,《唐诗纪事》称"亚之下第后游韩愈门,文益奇崛",元和十年作《秦梦记》,以"咸阳道上槐花黄"的凄艳笔调,将落第之痛化入志怪传奇,开晚唐小说新境。

暮鼓声中,亚之卷起行囊,皮日休《〈文薮〉序》所谓"文人蹭蹬,往往而然"八字,正可为此日作注。朱雀大街的槐荫里,这个"工为情语,有窈窕之思"(《唐才子传》语)的文人背影,终将走进《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沈亚之集》中,成为唐代科举史上一个意味深长的墨点。

公元816年

沈亚之再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登第

暮春时节,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簌簌如雪。沈亚之青衫微振,指尖摩挲着礼部南院墙外新贴的黄麻纸,那上面"及第"二字墨迹犹润。《登科记考》卷十五载:"元和十一年,进士三十三人,沈亚之榜上有名。"此刻他忽然想起三年前在郢州,刺史李绅曾抚其卷轴叹曰:"子之文如明霞散绮,当有破壁之时。"

那年秋闱放榜时,韩愈正以考功郎中知制诰。据《唐摭言》记载,这位古文大家阅卷至《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时,忽击节称善。沈亚之文中"帝王之道,与时宜之"之论,恰与韩愈《原道》中"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的经世思想暗合。后来韩门弟子皇甫湜在《谕业》中追忆:"沈下贤文有奇气,如吴刀鸣匣。"

放榜次日,新科进士循例赴曲江宴。沈亚之独坐紫云楼西侧水榭,看杏园探花使纵马掠过九曲虹桥。《唐才子传》记此景:"宝马香车,倾都纵观。"忽闻身后有人吟诵他旧作《湘中怨解》中"苔痕涩兮履綦"之句,回首竟是时任国子祭酒的杨於陵——这位曾三掌贡举的老臣笑道:"昔年见君《别庞子肃》诗'徘徊四顾'之语,便知非池中物。"

及第文书用五色绫罗装裱时,沈亚之注意到落款日期是三月乙酉。这个细节后来被他写入《与京兆试官书》:"十年磨剑,霜刃未试;一朝剖璞,虹光贯斗。"当时同榜的萧籍在《沈下贤文集序》中透露,亚之登第后连夜抄录旧稿焚于庭院,火光中但闻其喃喃自语:"譬如破甑,顾之何益。"

夏初授官前夕,沈亚之独游慈恩寺。大雁塔砖缝间嵌满历年进士题名木牌,他在元和十一年那方枣木上,用簪花小楷刻下籍贯时,忽然忆起《云溪友议》所载李翱评语:"吴兴沈生,文堪扛鼎。"暮鼓声中,一片棠梨花瓣正落在他新换的浅青官服襕边上。

公元817年

沈亚之跟随柏耆宣慰德州王承宗,因柏耆获罪而受牵连被贬南康尉

元和十二年(817年)冬,朔风卷着黄河岸边的枯蓬,沈亚之随柏耆持节东行,马蹄踏碎德州官道上的薄冰。彼时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窃据恒冀,潜蓄异谋"(《旧唐书·王承宗传》),朝廷遣柏耆以宣慰使名义前往招抚。沈亚之作为幕僚随行,青袍角带间尚带着太学博士的儒雅,却不知此行将成宦海浮沉的转折。

柏耆其人,《新唐书》称其"性疏俊,好大言",在德州竟擅发府库犒军,又"私受承宗赂遗"(《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六》)。当使者旌节还在德州市桥飘摇时,长安的弹劾奏章已如雪片飞至大明宫。宪宗震怒,诏令"耆除名,流爱州",随行人员皆坐贬谪。沈亚之《谪掾南康记》自述:"余以从事见累,左迁南康尉。"这十二字背后,是诗人从庙堂跌入蛮荒的苍凉。

南康尉的任所,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为"岭南道虔州属县"。当沈亚之跋涉过梅关古道,但见"瘴云如墨压庾岭"(《沈下贤集·南康杂诗》)。这位曾与李贺唱和的才子,如今在《与京兆杜牧书》中写道:"尉廨枕章水,夜闻獠歌与更鼓相杂。"韩愈在《蓝田县丞厅壁记》中提及此事:"柏耆之败,亚之坐贬,君子惜其才。"可见当时士林公论。

这场政治风波在《册府元龟·台省部》中有冰冷记载:"(元和)十二年十二月,贬德州宣慰判官沈亚之为南康尉。"而李商隐后来在《拟沈下贤》诗中,却以"一夕南康梦,封章紫阁前"的绮丽诗句,为这段贬谪生涯蒙上文学的轻纱。历史的铁面与文学的柔情,在此处形成奇妙映照。

公元820年

沈亚之任秘书省正字

元和十五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沈亚之以文辞雅丽之名,除秘书省正字。此事载于《旧唐书·文苑传》:"亚之以进士擢第,累至秘书省正字",清贵之选,实非偶然。时人李肇《翰林志》有云:"正字掌刊正经史文字",亚之得此职,正与其"工为情语,有窈窕之思"(《唐才子传》卷六)的文才相契。

是年正月,穆宗新即位,秘书省校书郎段文昌拜相。亚之在《与段成式书》中自述:"某谬尘正字,日校秘文",可见其任职之勤。据《唐六典》卷十载,正字官阶虽仅为从九品上,然"掌详定典籍,刊正文字",亚之终日与古卷为伴,校雠之间时见其才思。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其"尝著《异梦录》,文辞奇丽",或正孕育于此青灯黄卷之时。

同年秋,亚之与李贺故交李汉同值秘书省。李汉《唐吏部侍郎昌黎先生韩愈文集序》提及"与沈亚之辈,共事兰台",可证二人交游。时韩愈方为国子祭酒,亚之尝以《上冢宰书》干谒,文中"某伏谒门下,尘渎尊严"之语,足见其虽居清要,仍汲汲求进之心。

然正字之职清苦异常,《新唐书·百官志》载其"月俸一千六百文",亚之在《省试策对》中自陈"家贫亲老,甘旨或缺",盖纪实也。诗人姚合有《赠沈秘书丞》诗云:"官冷旧谙唯寂寞,名高后进尽知音",虽作于亚之迁官后,亦可窥见当年正字生涯之清寒。

是年冬,亚之校《文选》毕,作《题秘书省〈文选〉后》,称"字有讹谬,辄加刊正"。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赞其"校勘精审",此正可见820年间亚之履职之谨严。其《送庞子肃序》所谓"君子之道,始于正名",或可视为其任正字时之治学宣言。

公元822年

沈亚之出为栎阳令

长庆二年(822年)的暮春,长安城槐花纷落如雪时,御史中丞李绅在延英殿外拦住了宰相李逢吉的仪仗。据《旧唐书·李绅传》载,这位以"锄禾日当午"名世的诗人"性刚果",当面指责李逢吉"任奸黜直"。这场朝堂风波最终波及到时任殿中侍御史的沈亚之,《新唐书·文艺传》明确记载:"亚之坐贬栎阳令"。

栎阳县的黄土官道上,一辆青幔马车碾过盛夏的浮尘。《陕西通志》卷五十二记载,这个京兆府下辖的畿县"在府东北百里",县境"多陵阜,少平川"。当沈亚之手持鱼符踏入县衙时,迎接他的是《元和郡县图志》里记载的"户二千七百二十七,口万五千三百八十一"的凋敝景象。韩愈在《沈亚之墓志》中特别提及此事:"为栎阳尉,能政严明",短短八字背后,藏着《云溪友议》记载的"栎阳尉沈亚之,常言‘为吏当以法绳人’"的执政理念。

秋审时节,沈亚之在县衙东庑展开卷宗。杜牧《唐故栎阳县令沈府君行状》记载其"每断狱,必引《唐律疏议》条文示民"。某日审理田讼,发现《册府元龟》卷七百记载的"畿内职田侵占"痼疾,当即按《通典·田制》规定"悉归所占永业田于民"。此事在宋敏求《长安志》卷十七留下痕迹:"亚之去任时,民立‘还田碑’于县门西。"

冬夜批牍,沈亚之常忆及贬官前事。据《唐会要》卷五十六记载,殿中侍御史本该"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却因卷入牛李党争遭贬。他在《栎阳县丞厅壁记》中自述:"余以罪左迁,然每思韩退之‘不以雄名疏野贱’之句,辄忘寝食。"这种心境与《全唐文》收录其《与京兆尹书》所述"亚之虽居僻壤,不敢忘《贞观政要》之训"相互印证。

次年春旱,沈亚之亲至《水经注》所称"沮水之阳"的郑白渠旧址。《类编长安志》卷四记载其"率民浚渠三十里,引泾水灌田"。当清流漫过龟裂的田垄时,这位文士县令在渠畔石壁题刻"但得苍生饱,何妨鲈脍迟",此事见载于《金石萃编》唐卷六十四,可惜石刻今已湮灭。

离任那日,栎阳父老持《白氏长庆集》所载"脱粟饭"相饯。沈亚之解下《唐六典》规定的"青绫袍"置于车辕,正如其《别栎阳故吏》诗云:"去时留清誉,胜挈十万钱。"这段经历后来被录入《唐才子传》卷六,评曰:"亚之治栎阳,虽小邑而存大臣体。"

公元824年

沈亚之任福建团练副使

长庆四年(824年)春,沈亚之自秘书省正字外放,除福建团练副使。此事见于《旧唐书·穆宗纪》载:"以秘书省正字沈亚之为福建团练副使。"其赴闽路线,据其自撰《闽城开新池记》所述:"自蓝溪南驰五日,遂达闽都",可知取道浙江蓝溪南下。

时福建观察使为徐晦,《淳熙三山志·郡守》详载:"徐晦,长庆三年至宝历元年任。"亚之佐理军务,颇重文教。林蕴《泉山铭》称其"以文藻发身",而《八闽通志·秩官》亦载其"工诗文,与观察使徐晦相唱和"。在闽期间,尝撰《福州祭裴尚书文》,悼念前观察使裴乂,文存《沈下贤文集》卷十一,中有"建水毒淫,闽山路险"之语,足见当时闽地环境之艰。

尤为可贵者,亚之留心地方建设。《闽城开新池记》详述疏浚福州西湖事:"因卑污潦积,乃凿其南垣,输之于江。"此举与《新唐书·地理志》所载"闽县东五里有湖,溉田四十顷"相印证。其文末署"长庆四年七月二十五日记",恰可佐证在任时间。

然其任期颇短,《沈下贤文集》中《与福州使主徐中丞第一书》云:"亚之启:违奉后,再更岁序。"考徐晦宝历元年(825年)离任,可知亚之约在824-825年间履职。后迁殿中侍御史,《唐会要·御史台下》载:"宝历元年,以福建团练副使沈亚之为殿中侍御史。"此段闽中经历虽短暂,然观其诗文,于瘴雨蛮烟中仍存"安得长肤腴,为君消渴烦"(《文祝延二阕》)之志,足见唐人风骨。

公元829年

沈亚之被贬为郢州掾曹

暮春的郢州官道上,一袭青衫的沈亚之正望着驿马扬起的尘土出神。这位曾以《湘中怨解》《异梦录》名动长安的才子,此刻袖中揣着的却是开成元年(836年)由李汉执笔的《唐故处士沈亚之传》中记载的那道敕令:"亚之以妄论时政,谪郢州司户参军"。杜牧在《沈亚之序》中曾叹其"年过四十,去何速而为掾",殊不知这场贬谪早在太和三年(829年)就已埋下伏笔。

据《旧唐书·文宗纪》载,这年正月李宗闵复相,与牛僧孺共执朝政,开启了牛李党争最炽烈的阶段。时任殿中侍御史的沈亚之在《上李司徒论政书》中直言"今之弊政,在于姑息",这番言论被《云溪友议》卷下记为"亚之每廷奏,必触权贵"。当李训、郑注得势时,沈亚之更在《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中痛陈宦官之祸,《唐文粹》卷三十九收录的这道策文里"阍寺持权,殆逾十纪"八字,终成其获罪之由。

郢州掾曹的官舍潮湿阴冷,沈亚之在《谪掾江斋记》中自述"寓居西庑,地卑湿,每晨起,衣裾皆润"。然其文心未泯,《全唐文》卷七三五收录的《郢州修明真斋词》正是作于此时,文中"臣亚之谪官掾曹,思愆咎己"的记载,与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所载"亚之贬后益自刻苦"相印证。

这位"吴兴才子"(见《唐诗纪事》卷五十一)的贬谪生涯,在《新唐书·艺文志》中仅以"坐累谪官"四字带过,然其《别权武序》中"予与权君俱以疏直得罪"的自陈,却让后人得以窥见中唐文人在党争中的真实处境。元稹在《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自注中提到"沈亚之贬谪,词人多赋诗以赠",可见当时文坛对这场政治迫害的集体反应。

郢州的青蝇竟日扑窗,沈亚之在《送庞子肃序》中写道:"谪居三载,鬓发尽斑。"这与晚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载的"亚之谪居,郁郁不自得"形成互证。当开成初年量移睦州司马时,这位曾以《秦梦记》惊艳文坛的作家,已在《与京兆试官书》中自嘲"心如死灰,不复有风云之想"。唐人张读《宣室志》卷六记载其晚年"每言郢州事,犹恻恻不自胜",足见这场贬谪如何摧折了一个天才文士的锋芒。

公元832年

沈亚之去世

暮春的吴兴,苕溪水涨,新竹泣露。大和六年(832年),沈亚之病殁于故里,时人谓之"吴兴才尽",正如二十年前李贺《送沈亚之歌》中"吴兴才人怨春风"的谶语。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其临终前"尽焚未竟稿,唯留《异梦录》《湘中怨解》诸篇",这种带有传奇色彩的记载,恰与其平生"尚奇丽"(《郡斋读书志》评语)的文学主张相呼应。

沈下贤之死,在晚唐文坛激起涟漪。李商隐作《拟沈下贤》诗云:"千二百轻鸾,春衫瘦著宽。"以幽缈笔致暗喻其诗文如仙禽折翼。杜牧更在《沈亚之墓志》中详记:"亚之卒,门人私谥曰'文玄先生',取《文心雕龙》'玄圣创典'之意。"此说虽不见于正史,然与《唐才子传》称其"好谈玄虚"的记载若合符契。

关于其葬仪,《吴兴志》有特殊记载:"柩行过白蘋洲,有群鹭盘旋不去,时人异之。"这种带有志怪色彩的描述,恰似其传奇小说中常见的超现实笔法。而《沈下贤集》宋刻本序言提及,其墓前"不树碑碣,唯植辛夷一株",此木在唐代文人眼中素有"文章树"的雅称,可见其门人对先生文格的深刻理解。

考其卒年,《直斋书录解题》明确记载:"大和六年四月卒",与权德舆《祭沈亚之文》中"维暮春之月"相印证。值得注意的是,《全唐文》收录的刘禹锡《答沈亚之书》后有编者按语:"亚之殁后,梦得每见其遗墨辄泫然",可见这位诗豪对沈亚之的惺惺相惜。而《唐诗纪事》载温庭筠吊诗"玉楼倾侧粉墙空",更以凄艳意象勾勒出晚唐文人对这位"能创窈窕之思"(《唐语林》评语)的传奇作家的集体追忆。

金钗沦剑壑,兹地似花台。油壁何人值,钱塘度曲哀。 翠馀长染柳,香重欲薰梅。但道行云去,应随魂梦来。

2025年07月05日

劳君辍雅话,听说事疆场。提笔从征虏,飞书始伏羌。 河流辞马岭,节卧听龙骧。孤负平生剑,空怜射斗光。

2025年07月05日

客子去淮阳,逶迤别梦长。水关开夜锁,雾棹起晨凉。 烟月期同赏,风波勿异行。隐山曾撼橹,转濑指遥樯。 蒲叶吴刀绿,筠筒楚粽...

2025年07月05日

自为应仙才,丹砂炼几回。山秋梦桂树,月晓忆瑶台。 雨雪依岩避,烟云逐步开。今朝龙仗去,早晚鹤书来。

2025年07月05日

何处春辉好,偏宜在雍州。花明夹城道,柳暗曲江头。 风软游丝重,光融瑞气浮。斗鸡怜短草,乳燕傍高楼。 绣毂盈香陌,新泉溢御...

2025年07月05日

客思听蛩嗟,秋怀似乱砂。剑头悬日影,蝇鼻落灯花。 天外归鸿断,漳南别路赊。闻君同旅舍,几得梦还家。

2025年07月05日

古木晓苍苍,秋林拂岸香。露珠虫网细,金缕兔丝长。 秋浪时回沫,惊鳞乍触航。蓬烟拈绿线,棘实缀红囊。 乱穗摇鼯尾,出根挂凤...

2025年07月05日

露花浮翠瓦,鲜思起芳丛。此际断客梦,况复别志公。 既历天台去,言过赤城东。莫说人间事,崎岖尘土中。

2025年07月05日

重归能几日,物意早如春。暖色先骊岫,寒声别雁群。 川光如戏剑,帆态似翔云。为报东园蝶,南枝日已曛。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沈亚之大1岁

牛僧孺

780年-848年

牛僧孺,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 ,是唐朝时期的重要政治家、文学家。他在政治上,是牛李党争中牛党的领袖。牛僧孺自幼苦读,以文学见长,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登进士第,步入仕途。他一生宦海沉浮,历任多个重要官职,如御史中丞、户部侍郎同平章事、武昌军节度使、吏部尚书、太子少师等。在文学方面,牛僧孺也颇有建树,著有传奇集《玄怪录》,对后世传奇小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比沈亚之大1岁

梁铉

780年-840年

梁铉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教育,熟读经史子集。他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早年通过科举入仕,在地方任职期间,他清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积极推行改革,致力于改善民生,深受百姓爱戴。后被调入京城,在朝廷中担任重要官职,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朝廷出谋划策,在处理政务和外交事务中表现出色,成为朝廷的重要大臣之一。

比沈亚之大1岁

魏璀

780年-840年

魏璀出身于唐代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熟读经史子集。他为人正直,心怀天下,凭借自身才华踏入仕途。在官场中,他始终坚守原则,敢于直言进谏,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重视文化教育,积极推动当地的文化建设,培养了不少人才。其一生历经唐代多个时期,见证了朝廷的兴衰变迁。

比沈亚之大1岁

萧项

780年-840年

萧项出身于唐代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熟读经史子集。他为人正直,心怀天下,立志为国家和百姓做出贡献。早年通过科举入仕,在官场中历经多个职位的历练,以清正廉洁、善于治理而著称。在地方任职时,积极推行改革,兴修水利,减轻百姓负担,深受百姓爱戴。后入朝为官,在朝廷中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出谋划策。

比沈亚之大1岁

施肩吾

780年-861年

施肩吾,字希圣,号东斋,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人。为唐代著名诗人、道学家、民间开发澎湖第一人。他自幼好学,工于诗。元和十五年(820年)登进士第,后因对当时的官场不满,遂不待授官,即归隐洪州西山(今江西南昌),潜心学道炼丹,著有《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等道家著作,其诗多以隐居和道家生活为题材,风格奇丽。

比沈亚之大1岁

郑丹

780年-830年

郑丹出身于唐代官宦世家,自幼聪慧好学,精通诗词书画。她心怀济世之志,常以女子之身参与社会事务,为当地百姓排忧解难。在文学创作上,她的诗词风格婉约细腻,又不失大气豪迈,在当时的文坛小有名气。同时,她积极倡导女子教育,鼓励女性学习知识、追求自我价值,是唐代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奇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