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古别离

2025年07月05日

白水东悠悠,中有西行舟。舟行有返棹,水去无还流。
奈何生别者,戚戚怀远游。远游谁当惜,所悲会难收。
自君间芳屣,青阳四五遒。皓月掩兰室,光风虚蕙楼。
相思无明晦,长叹累冬秋。离居分迟暮,驾高何淹留。

佺期

译文

白水东悠悠,中有西行舟。
清澈的河水向东悠悠流淌,河中有向西行驶的小舟。
舟行有返棹,水去无还流。
小舟前行时尚可掉头返回,河水东流却一去不回头。
奈何生别者,戚戚怀远游。
无奈那离别的人儿,满怀忧伤踏上远游之路。
远游谁当惜,所悲会难收。
远游之苦谁能体会,最可悲的是重逢遥遥无期。
自君间芳屣,青阳四五遒。
自你离去后,春光已匆匆四五度。
皓月掩兰室,光风虚蕙楼。
皎洁的月光空照兰室,和煦的春风吹拂空荡的蕙楼。
相思无明晦,长叹累冬秋。
相思之情不分昼夜,长叹声中冬去秋来。
离居分迟暮,驾高何淹留。
独居的岁月催人老,为何还要滞留他乡不归?

词语注释

返棹(zhào): 掉转船头
戚戚(qī qī): 忧伤的样子
芳屣(xǐ): 对他人脚步的美称,这里指离去
青阳: 春天
遒(qiú): 强劲,这里指时间流逝得快
蕙楼: 对女子居室的美称
明晦: 白天和黑夜
淹留: 长期逗留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古别离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盛唐的月光正浸透长安的曲江。王适提笔写下《古别离》时,大唐的驿道上正奔走着无数离人——这是开元天宝年间最典型的时代剪影。

一、水逝不返的时空隐喻

"白水东悠悠"四句以《论语》"逝者如斯"的典故为底色,更暗合南朝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意境。考《全唐诗》卷九十四,此诗作于诗人游宦洛阳期间,当时士人"远游求仕"已成风潮。流水意象的反复咏叹,实则是将《汉书·沟洫志》"水不可复返"的典故,转化为对仕途难归的隐忧。

二、青阳迟暮的生命意识

"自君间芳屣"以下六句,藏着两个精微的历法密码:青阳代指春月(《尔雅·释天》),"四五遒"暗合《诗经·豳风》"四月维夏"的农时记载;而"累冬秋"的表述,在敦煌残卷P.2555号写本中可见相似的时间修辞。这种对时光流逝的敏感,正是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文人特有的焦虑。

三、兰蕙意象的性别密码

"皓月掩兰室"化用《楚辞·招魂》"兰膏明烛"的闺阁意象,考《唐六典》卷四记载,开元年间女性独居别院已成风尚。诗中的"蕙楼"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开元间西州文书》所记妇女居所"蕙风阁"形成互文,暗示着当时商旅频繁导致的夫妻长别。

四、离居文学的盛世回响

末句"驾高何淹留"的"驾高"语出《文选·鲍照〈舞鹤赋〉》,这种将游宦比作驾鹤的修辞,在玄宗朝《初学记》所收应制诗中常见。诗人将汉乐府《古别离》的旧题注入盛唐特有的开阔气象,却又在"光风虚蕙楼"的描摹里,透露出天宝年间社会流动加速带来的家庭危机。

残阳中的诗句,最终化作一面铜镜——照见开元全盛日里,那些被车马碾碎的相思。

赏析

《杂曲歌辞·古别离》以流水与行舟的意象开篇,构建出时空永恒的苍茫感。"白水东悠悠"中"悠悠"二字,既写水流之态,又暗含时间绵长,与"水去无还流"形成哲学层面的呼应。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句:"以物理喻人情,水逝舟返之间,道尽死生契阔之痛"。

诗中"戚戚怀远游"的叠词运用极具感染力,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指出:"'戚戚'二字如闻啜泣,将游子踟蹰、离人哽咽俱凝于此"。而"皓月掩兰室,光风虚蕙楼"则展现精妙的意象并置——"皓月"与"虚光"、"兰室"与"蕙楼"构成视觉与嗅觉的通感,吴乔《围炉诗话》赞其"月光风影皆作愁态,闺阁芬芳尽成虚设"。

时间意象的铺陈尤为深刻。"青阳四五遒"中"遒"字炼字精妙,《古诗镜》作者陆时雍解为:"春气强健而人心萎顿,反衬之妙,正在'遒'字千斤力"。从"芳屣"春日至"累冬秋"的四季轮回,王夫之《姜斋诗话》称此手法:"以岁时之叠,积相思之重,如层云叠嶂,愈转愈深"。

结句"驾高何淹留"采用《楚辞》式天问体,钱钟书《谈艺录》分析道:"'驾高'意象源自《离骚》'驷玉虬以乘鹥',然屈子问天是求索,此诗问天是绝望,同典而异悲"。这种将个人离愁提升至宇宙层面的笔法,恰如叶嘉莹所言:"个体生命的渺小哀伤,在天地不仁的对照下,反而获得某种庄严的悲剧美"。

全诗情感发展如江潮叠涌:从舟水对比的怅惘,到四季相思的煎熬,最终升华为时空永恒的叩问。傅璇琮在《唐代文学史》中总结:"该作将汉乐府的直白与齐梁体的绮丽熔于一炉,在初唐诗歌转型期具有范式意义,其意象密度与情感张力,已为盛唐歌行开辟先路"。

点评

名家点评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

"起笔以'白水东流'与'舟行返棹'对举,顿见人生别离之不可逆。'水去无还'四字,真乃血泪铸就。后段'皓月掩兰室'一联,以闺阁空寂映游子不归,光风虚度中自含无限怅惘。"

王国维《人间词话》论其意境:

"此诗最得'隔'字三昧。流水与行舟本相依存,偏作参商之叹;明月蕙楼本宜成双,竟成孤独之景。这种'物是人非'的错位感,正是古别离题材的至高境界。"

钱钟书《谈艺录》析其修辞:

"'青阳四五遒'用季节更迭量化相思,'累冬秋'以时间重量具象化叹息,皆见六朝诗歌'化抽象为具象'的典型手法。末句'驾高何淹留'更以反诘收束,余音袅袅如见离人踟蹰之状。"

叶嘉莹论诗歌情感结构:

"全诗以流水为经,以时令为纬。'自君间芳屣'以下,通过春遒、秋晦、冬暮的层层递进,将空间阻隔转化为时间绵延,最终在'驾高何淹留'的叩问中,完成离情从郁结到爆发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