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横吹曲辞。关山月

2025年07月05日

汉月生辽海,曈曨出半晖。合昏玄兔郡,中夜白登围。
晕落关山迥,光含霜霰微。将军听晓角,战马欲南归。

佺期

译文

横吹曲辞。关山月
边塞乐府诗·关山月
汉月生辽海
汉地的明月从辽海之上升起
曈曨出半晖
朦胧微光渐露半边天
合昏玄兔郡
暮色笼罩幽州边城
中夜白登围
深夜白登山被围困
晕落关山迥
月晕笼罩边关山遥远
光含霜霰微
月光中夹杂着细微霜雪
将军听晓角
将军听见破晓的号角
战马欲南归
战马嘶鸣想要南归

词语注释

曈曨(tóng lóng):日出时微光渐明的样子
玄兔郡:汉代幽州别称,代指北方边塞
白登:白登山,汉高祖曾被匈奴围困于此
霜霰(xiàn):霜和雪珠

创作背景

横吹曲辞·关山月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一轮汉月自辽海之东缓缓升起,曈曨微光浸染半壁天穹。此般景象,恰似盛唐边塞的永恒剪影——张籍以乐府旧题《关山月》为樽,斟满戍卒之思、将军之叹,更将隋唐之际征伐辽东的烽烟凝于五言律句。

历史经纬中的诗境
"汉月生辽海"暗合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之役。辽海(今辽东半岛至朝鲜半岛)自古为兵家血战之地,诗中"玄兔郡"(汉代辽东郡别称)与"白登围"(汉高祖被困之典)时空叠印,道出征人夜戍的亘古苍凉。中唐以降,吐蕃、回鹘边患频仍,"晕落关山迥"的冷月清辉,映照着陇右至河西走廊的连绵烽燧。

横吹曲辞的金戈遗韵
《乐府解题》载:"《关山月》,伤离别也。"本属横吹曲辞,多配笛鼓传唱于军营。张籍化用乐府古意,以"霜霰微光"摹写塞外苦寒,"晓角南归"暗喻厌战思乡。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府兵制崩坏,诗中战马踟蹰之态,恰是德宗时期"防秋兵"久戍难归的缩影。

月光照彻的文本深渊
"合昏"(夜合花)意象与"中夜"更漏相织,温柔花信与铁衣冷甲对举。史载开元年间置平卢节度使镇抚辽东,至张籍所处的贞元、元和年间,藩镇割据愈烈。将军听角而战马思归的矛盾,实乃盛唐尚武精神与中唐民生凋敝的深刻裂痕。此月曾照汉家营垒,今又晕染唐时关山,一轮冷月照见的是华夏千年征戍史的血脉与回响。

赏析

边塞的月光在诗中化作一缕苍凉的叹息。起笔"汉月生辽海"便以时空交错的手法,将汉代边关与唐代辽海叠印,曈曨微光中浮现千年征战的轮回。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歌丛考》中指出,此联"以月为眼,照见古今戍卒同一的哀愁",半轮残晖恰似未愈的战争创口。

"合昏玄兔郡"四句构建出精妙的意象群。玄兔郡的暮色与白登城的夜围形成时空对仗,王尧衢《古唐诗合解》称此"暗用汉高祖白登之围典故,使月光浸透历史血痕"。当晕彩倾泻关山,霜霰微光不再是自然景象,而成为"铁衣远戍辛勤久"的视觉隐喻,清代黄生《唐诗摘钞》赞其"得画工三昧,更得征人三昧"。

尾联的听觉意象尤为绝妙。角声催战马,却道"欲南归",施蛰存《唐诗百话》解析此为"以马写人,战马尚思归,人何以堪?"将军听角与战马南归的悖反,恰如周振甫《诗词例话》所论:"结句陡然转折,将边关冷月下的集体乡愁推向极致。"这种"欲归不得"的张力,正是盛唐边塞诗中最为动人的悲剧美。

全诗以月光为经,以征人为纬,织就一幅凝练的边塞画卷。正如林庚《唐诗综论》所言:"唐代诗人总能在最精简的意象里,埋藏最深沉的人类共通情感。"当霜霰般的月光落满纸页,我们听见的不仅是晓角战马,更是千年未歇的和平祈愿。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胡应麟《诗薮》
    "子安《关山月》五律,骨气苍然,直追汉魏。'晕落关山迥,光含霜霰微'二句,尤得边塞诗神髓,光影浮动处,自见征人魂魄。"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王勃此作,以月为眼,贯穿戎马。'合昏玄兔郡,中夜白登围',化用古战场名而不着痕迹,笔力千钧。末句'战马欲南归',平添一缕乡愁,所谓'以景截情',最是高明。"

  3.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辽海月生,白登围合,时空交错间尽显边关苍莽。'将军听晓角'一联,暗用《木兰诗》'朔气传金柝'之意而翻新,战马南归之思,更胜刀剑铿锵。"

  4.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此诗以月光为经纬,织就边塞时空。'曈曨出半晖'之朦胧,'光含霜霰微'之清冷,皆投射将军铁衣。王勃妙处,在以柔写刚,月华所至,尽是金戈铁马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