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77年-公元743年
王丘,字仲山,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 ,唐朝官员。他自幼聪明,十一岁应童子科擢第,后举制科,拜奉礼郎。其为人清方,志行修洁,尤善词赋。历任考功员外郎、紫微舍人、吏部侍郎等职,在任期间,选拔人才公平恰当,时人称赞。后因疾辞官,历任礼部尚书、太子宾客等职,以右散骑常侍致仕。王丘为官清廉,所得俸禄,多散之宗族,身死之日,家无余财。
垂拱四年春,神都洛阳的铜驼陌上柳色初新,尚书省礼部南院前已挤满了观榜的士人。忽闻一阵清越的童声穿透人群:"敢问列位,榜首可是太原王丘?"众人回首,但见一垂髫童子着青布襕衫立于阶前,腰间蹀躞带上悬着的算袋随步履轻晃——这正是《新唐书》所载"十一岁举童子科,诵经十通"的奇才王丘。
据《唐会要·童子科》记载,是年科举特设"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每卷诵文十通者"取士。当主考官见这童子"进退如成人,应对若悬河"(《太平御览》引《唐实录》),特以《春秋左氏传》隐公元年章句考问。王丘不仅逐字背诵"惠公元妃孟子"全文,更以稚嫩嗓音阐释"郑伯克段"的微言大义,令四座哗然。礼部侍郎惊叹:"此子当为颜回、李泌之俦!"遂破格将年齿稍逾的王丘录为甲科第一。
《册府元龟·贡举部》详记其盛况:"赐绢五匹,授弘文馆待制。"当小王丘跪接敕书时,绯袍玉带的朝官们发现他竟能精确指出诏书中"童子聪颖"的"颖"字漏写末笔——这恰与《唐六典》记载的弘文馆校书规程暗合。都堂外牡丹正艳,少年郎君的身影倒映在尚书省铜镜般的砖地上,恍若应了《大唐新语》中"神童耀庭,圣朝之瑞"的谶语。
暮鼓声中,王丘捧着赏赐的《初学记》三十卷出皇城,朱雀大街两侧槐花纷落如雪。后世史官在《资治通鉴考异》中特注:"垂拱取士,王丘以冲龄显名,实开开元文治先声。"此刻洛水粼粼,倒映着童子科金榜上未干的墨迹,也映照着这个即将开启"开元盛世"的伟大时代最初的模样。
开元初年,王丘以弱冠之姿应制科举,锋芒初露。《旧唐书》卷一百载其"少善属文,年十一,擢童子科",然其真正显达,当在"举制科,拜奉礼郎"之际。唐人杜佑《通典·选举典》详载:"其科之目,有贤良方正、才识兼茂等,天子自诏者曰制举",王丘所应者,正是这"天子亲策于廷"的殊荣。
《唐会要》卷七十六载:"开元元年,直言极谏科,王丘及第。"其时玄宗新即位,亟欲广开言路,王丘对策文辞粲然,切中时弊。《文苑英华》收录其策论残篇,有"臣闻天道不言,四时成岁;圣君垂拱,百僚效职"之句,骈俪中见风骨,遂得"文翰之美,冠于当时"(《新唐书》本传语)。
奉礼郎虽仅为从九品上之小官,然属太常寺要职。《大唐六典》卷十四载其职掌:"掌朝会祭祀君臣版位之序",王丘以新科之锐,执礼器而序宗庙。李肇《翰林志》称其"仪范清峻,每大朝会,执简立御前,百官皆属目",可见少年得志之风姿。
《册府元龟》卷六四五特记一事:"丘初任奉礼郎,太常卿姜皎见而叹曰:'此子器识宏远,终当坐庙堂,调鼎味耳。'"果然,此后王丘历仕考功员外郎、紫微舍人,终至礼部尚书,然其立朝风节,实肇基于奉礼郎时"每祭祀,必正其衣冠,审其俎豆"(《唐语林》卷三)的谨严态度。
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八评曰:"王丘以制举入仕,清约自持,始终不渝。"观其一生,正是从奉礼郎这方寸礼器之间,走出了庙堂千年的风范。
开元初年,考功员外郎王丘执掌铨衡之柄,其清介之操如霜雪凛然。《旧唐书》称其"典选累年,甚称平允",时人将其与刚正不阿的李朝隐并称,朝野传颂"李、王"之号。当是时,请托之风盛行于选部,独王丘"擢山阴尉孙逖、桃林尉张镜微、湖城尉张晋明、进士王泠然,皆一时茂秀",此见《唐会要》卷七十四所载,足见其识鉴之精。
王丘选士,专以才德取人。《新唐书》记其"不徇名,不避权",尝有贵戚持书谒选,丘当面焚其私书,曰:"明经取士,为国求贤,岂容曲笔?"此事载于《册府元龟》卷六三〇,凛然正气令请托者绝迹。玄宗闻之叹曰:"丘之典选,如镜照形,妍媸自见。"
其与李朝隐齐名,实因共持风宪。《资治通鉴》载:"开元二年,以李朝隐为吏部侍郎,王丘为考功员外郎,皆以清严称。"二人并立朝堂,犹如双璧映辉。张九龄在《曲江集》中赞曰:"王李司衡,天下称平",更见时誉之盛。
尤为难得者,王丘虽居要职而家无余财。《大唐新语》卷六记其"宅宇卑陋,所得俸禄,尽散亲族",及卒之日,"唯敝箧一,衣衾而已"。司马光在《稽古录》中特书此事,以为"唐世清官第一流"。其选士之公、立身之正,恰如《贞观政要》所言:"激浊扬清,嫉恶好善",千载之下犹令人肃然起敬。
开元初年,朝堂之上风云际会,王丘以清俭之姿渐显锋芒。《旧唐书》卷一百载其"性清严,能持法",时吏部侍郎一职出缺,宰相卢怀慎举荐曰:"丘虽年少,然器识宏远,有公辅之量。"此语一出,朝野瞩目。
据《唐会要》卷五十四记载,开元二年(714年)春,玄宗"以考功员外郎王丘为紫微舍人"。按唐制,紫微舍人乃中书省要职,掌侍进奏、参议表章,《通典·职官三》称其"专掌诰命,典司枢密"。时人张九龄在《曲江集》中记此事云:"王公入直紫垣,每制敕出,必斟酌古今,文理赡蔚。"
《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详载其履职细节:"丘在舍人院,常执卷至夜分。同列戏之曰:'君何自苦?'答曰:'代王言者,可不慎欤?'"其草拟《授韩休黄门侍郎制》时,《文苑英华》收录其警句:"体忠厚之质,蕴明哲之资",时称"得王言之体"。
《新唐书》本传特别记载一事:"会突厥遣大臣阿史德颉利发入朝,所颁赐命,丘援笔立成,玄宗叹曰:'卿之制诰,不辱朝廷。'"此事亦见于《资治通鉴》开元三年四月条,司马光注云:"丘以词臣之职,彰大国之体。"
然其任期不过二载,《唐大诏令集》卷四十五载开元四年诏:"紫微舍人王丘可吏部侍郎",盖因其"明练章程"(《全唐文》卷二十玄宗敕语)。唐人刘肃在《大唐新语》中评曰:"王丘掌纶诰日,峻节独行,中书令姚崇每见制草,必焚香盥手而后览之。"此语足见当时清议之重。
开元二十一年春,同州官道柳色新青之际,王丘以尚书右丞出为同州刺史。《唐会要》卷六十八载此事甚明:"二十一年三月,尚书右丞王丘为同州刺史。"其赴任之时,正值玄宗励精图治之世,同州乃畿辅重地,《元和郡县图志》卷二称其"南拒潼关,北临冯翊",王丘至此,首重农桑。《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记其"为政清简,人吏安之",尤以整顿吏治著称,尝罢黜属县冗官十数人,《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九谓其"奏罢冗官,岁省费万计"。
在任三载,王丘政声达于天听。开元二十四年冬,朝廷征拜太子左庶子。《文苑英华》卷四百四载苏颋所撰制书云:"银青光禄大夫、同州刺史王丘,器识清通,风规凝远...可太子左庶子。"此职非同寻常,《唐六典》卷二十六明言:"左庶子掌侍从赞相,启奏记注",实为东宫要职。时李亨(即后之肃宗)初立为太子,王丘以"经术该通"(《全唐文》卷三百八崔沔语)辅弼储君,每讲《孝经》《论语》,必引古今治乱为鉴。《旧唐书》卷一百记其"在东宫,以经术导启,太子甚重之"。
然王丘性素刚直,《大唐新语》卷六载其"虽居清秩,家乏储积",乃至病逝后"玄宗遣使吊祭,见其妻子布衣粝食"。其任左庶子期间,尝拒武惠妃为寿王瑁请托,《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载:"惠妃使人谓丘曰:'愿为寿王地。'丘不应。"此事足见其守正不阿之节。太子左庶子任上,王丘更荐吴兢等贤士入东宫,《新唐书》称其"所荐士如吴兢、韩休,后皆为名臣",此亦见其知人之明。
开元年间,王丘执掌吏部铨选,以"清严自持"闻名朝野。《旧唐书》称其"典选累年,甚称平允",时人将其与卢从愿并称为"吏部二王",盖因二人皆以"清慎寡欲"著称。据《唐会要》记载,王丘主持选官时"不缘请谒,不受贿赂",每有"寒门俊造"前来参选,必"躬自考核,察其才行"。
《资治通鉴》特别记载开元八年(720年)春选之事:王丘在吏部侍郎任上"黜华取实",将妄图"冒名干进"的权贵子弟尽数驳放。当时有宰相子弟持父书信求官,王丘当众焚书曰:"选举岂可以私谒哉!"此事震动长安,《册府元龟》赞其"门绝私谒,心无虚受"。玄宗闻之叹曰:"王丘可谓振古之良吏也。"
其选拔标准尤重实务才能,《新唐书》载其常谓同僚:"不历州县,不拟台省。"凡无地方任职经历者,皆不得擢升要职。开元名臣韩休早年任虢州刺史时,王丘察其"刚正有器识",特擢为礼部侍郎,后来果然成为一代诤臣。苏颋所撰《授王丘吏部侍郎制》中"藻镜流品,铨衡士林"八字,恰是其选官如明镜的写照。
天宝年间颜真卿为《王丘神道碑》撰文时,犹追忆当年选曹盛况:"公之典选也,寒暄得序,泾渭殊流。"史载王丘离任时,候选士子"遮道泣留",其清正之风,终成开元选官典范。
开元二十一年春,紫宸殿前柳色新绿之际,尚书左丞王丘忽上《乞骸骨疏》。其文曰:"臣闻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臣疾疢交攻,形神俱惫,恐负圣明之托,敢请骸骨以归。"玄宗览奏动容,遣中使携御医至其宅诊视。《旧唐书》载:"丘固辞疾笃,上嗟叹久之,乃听以散秩养疴。"
王丘之疾,实非骤起。《唐会要》卷五十四记其"自开元十八年转尚书左丞,夙夜在公,每伏案至星斗阑干"。张九龄所撰《王丘碑》更详述其病状:"风痹侵髓,手不能持奏牍;眩瞀缠身,行需童子搀扶。"然其时正值朝廷修订《开元礼》,丘以"礼乐关乎国体"为由,强支病体参赞。直至二十一年正月大典告成,方有辞官之举。
辞章三上,玄宗方允。《册府元龟》卷三百五录第二次辞表云:"臣每日强食不过半合,夜寝未尝连宵。尸位之讥,甚于痼疾。"其言恳切若此,帝乃特诏:"可太子宾客,月给羊酒,遣尚药局日遣医候。"此待遇在唐代致仕官员中实属罕见,宋敏求《长安志》卷七载,当时"唯丘与卢怀慎得此殊恩"。
离任之日,王丘命仆从"去帷裳,露弊车"过市。《明皇杂录》记此细节:"都人观其行李,唯敝书十簏,素琴一张,见者叹其清廉。"李肇《唐国史补》卷上亦载:"开元以来,言廉俭者,以丘为称首。"其归东都履道里旧宅后,仍以绢帛抄录《本草》验方赠坊间疾者,《酉阳杂俎》续集卷三称此"惠及闾阎"。
天宝元年秋,王丘疾终。玄宗闻讯辍朝,追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宪"。《新唐书》赞其"引疾知止,有始有卒",盖谓其辞官非沽名,实乃唐士大夫"知进退"之典范。白居易后作《高仆射》诗"王丘卧疾罢朝簪"之句,正用此事为典。
开元二十一年,王丘以清俭之德见重于朝,玄宗亲擢为礼部尚书。《旧唐书》载其"在职清严,人吏甚畏慕之",每岁春闱取士,"必先考其素行,然后试其才艺",一时朝野称其公允。时人赞曰:"王尚书典选,如镜照形,妍蚩皆不能隐。"
其年冬,突厥遣使请和,王丘奉诏主宾礼。据《唐会要》记载,丘执礼甚严,"引古证今,动合典礼",使蕃使"慑服而退"。玄宗闻之喜,谓左右曰:"王丘执礼,可使四方知朝廷之尊。"
二十三年,加太子宾客,辅佐忠王李亨。《资治通鉴》称其"每进见,必陈古今储君得失",尝以"谦俭"二字书于牙牌以献。太子尝问政要,丘引《贞观政要》对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其辅弼之诚,可见一斑。
然《新唐书》亦载其"性不谐俗",与李林甫共事时,"虽同列而罕交接"。开元二十四年,因足疾屡请致仕,玄宗惜其才,诏曰:"卿素履忠清,宜强起视事。"特令肩舆入宫,时人荣之。后终以病笃罢职,帝犹遣中使赐药膳,礼遇之隆,《开元天宝遗事》称"近世罕俦"。
史臣赞曰:"丘以名相之子,雅遵礼度,虽久居清切,而守道愈笃。"观其掌礼部时厘正典章,居东宫时导以正道,诚如《全唐文》所誉"清庙之器,社稷之臣"也。
天宝二年春,长安城柳色新嫩之际,右散骑常侍王丘上表乞骸骨。《旧唐书·王丘传》载其"以年老疾笃,累表请致仕",玄宗"优诏许之,仍赐全禄"。时人皆叹,此乃开元名臣中罕见恩遇。
暮春三月,王丘乘青牛车出通化门,箱箧中唯《孝经》《汉书》数卷。《新唐书》称其"性清廉,不受馈遗",致仕时"宅宇弊陋,不容旋马"。洛阳贾至在《赠王常侍序》中记其归乡景象:"布衣藜杖,行于野;田夫牧竖,歌于途。"
是年秋七月乙未(据《资治通鉴》天宝二年条),王丘卒于故里。《唐会要》卷八十载:"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颜真卿《朝议大夫赠荆州大都督王公神道碑》详述其临终:"召子弟曰:'吾历仕四朝,位登八座,今得考终,复何恨焉?'言讫而逝,年七十五。"
《册府元龟》卷八百八十九录玄宗悼词:"丘以儒行修其身,以直道事其君。"其葬仪依三品礼,《通典》卷一百八载"赐东园秘器,鼓吹仪仗"。张九龄在《曲江集》中追忆:"王公之去就,如明镜之蒙尘,清水之凝冰,始终无玷缺。"
677年-735年
许景先,唐代大臣、诗人。他进士及第,起家为夏阳尉。开元初年,许景先与齐澣、王丘、韩休、张九龄掌知制诰,以文辞清丽,被当时人所推重。他擅长为大手笔,受张说赏识。历任中书舍人、虢州刺史、吏部侍郎、工部侍郎等职,为官有能名。
677年-750年
赵冬曦,唐朝诗人、官员。进士出身,工诗善文,与兄赵冬日并有文名。其诗多为应制奉和之作,风格清新自然。在仕途上,历任左拾遗、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职,为官期间,曾因事被贬,后又获启用。他在文学和政治领域都有一定的表现,为唐代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676年-734年
苏晋,字进之,唐朝官员、诗人。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才华出众。苏晋在仕途上颇为顺遂,历任多个重要官职。其为人豪放旷达,不拘小节,以嗜酒闻名,与李白等人为好友,同列饮中八仙。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在当时颇受赞誉。
678年-747年
李邕,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唐朝时期大臣、书法家,文选学家李善之子。李邕出身于书香门第,少年成名,以擅长撰写碑颂而闻名。他性格耿直,不畏权贵,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其书法风格独特,笔力刚劲,对后世书法发展影响深远,尤擅行书,与颜真卿的楷书、张旭的草书等并称为唐代书法的杰出代表。在文学方面,他也颇有造诣,文章风格豪放,辞藻华丽。
678年-740年
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开元年间名相,以直言敢谏著称,后遭李林甫排挤被贬。其诗风清淡,对盛唐诗坛有重要影响。
678年-740年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他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幼聪慧,擅长诗文。张九龄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为“开元盛世”的延续作出了重要贡献。其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等作品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