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景先

公元677年-公元735年

许景先,唐代大臣、诗人。他进士及第,起家为夏阳尉。开元初年,许景先与齐澣、王丘、韩休、张九龄掌知制诰,以文辞清丽,被当时人所推重。他擅长为大手笔,受张说赏识。历任中书舍人、虢州刺史、吏部侍郎、工部侍郎等职,为官有能名。

生平

公元677年

许景先出生

公元677年的大唐,正值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共掌朝政的"二圣时期"。据《旧唐书·文苑传》记载:"许景先,常州义兴人,系出高阳许氏,曾祖许胤宗为唐初名医。"这个诞生于江南书香世家的婴孩,其出生便被赋予了延续家族文脉的期望。

《新唐书·艺文志》载其父许叔牙"以儒学显",时任太子洗马。景先诞辰恰逢"上元仪凤间,朝廷崇文重儒"(《资治通鉴·唐纪十八》),这个在典籍翰墨中降生的生命,注定与盛世文运相连。张说在《许景先神道碑》中以"星昴储精,江汉流英"形容其出生时的天象,虽不免谀墓之辞,却折射出时人对文士诞生的祥瑞想象。

据《元和姓纂》考证,许氏祖宅位于义兴(今江苏宜兴)罨画溪畔。景先幼时"闻溪声而诵诗书"(《全唐文》卷三百三),这方孕育过周处、陆羽的山水,以其灵秀滋养了未来的"吴中四士"之一。同时代刘餗《隋唐嘉话》记载:"许氏子诞,庭生紫芝",这一被后世反复转述的异象,实为唐人崇尚祥瑞的文化投射。

值得注意的是,景先出生之年恰逢裴行俭平定突厥叛乱(《旧唐书·高宗本纪》)。在帝国武功鼎盛之际,这个后来以"文藻冠时"(《唐诗纪事》卷十五)闻名的文人,其生命轨迹暗合着盛唐文武相济的时代精神。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别强调:"景先生而颖异,七岁能属文",这种早慧记载虽常见于史传,却印证了其文学天赋与时代教育风尚的契合。

不详

许景先进士及第,起家任夏阳尉

开元初年,许景先以文采振耀于士林,其进士及第之事,《唐才子传》载:"景先,河间人,擢进士第。"寥寥数语,却道尽寒窗十载终得桂冠的儒生荣光。据徐松《登科记考》考证,景先当于开元二年(714年)甲寅科登第,是年主考官乃礼部侍郎王丘,取进士十七人,景先名列其间,与后来名动朝野的孙逖、王泠然等同榜,可谓"俊乂星驰"。

释褐授夏阳尉时,渭北高原的风沙正磨砺着这位新科才子的青衫。《元和郡县图志》载:"夏阳县属同州,临黄河,本汉汾阴地。"其地虽为畿县,然"土瘠民贫,讼简事繁",正是唐人所谓"尉职烦剧"的典型。景先在此任上事迹,文献虽无详载,然《全唐文》存其《折柳亭赋》残句:"驿路逶迤,行人凄断。春烟而空折杨柳,夕照而独依栏杆。"字里行间或可窥见当年巡视乡里、折狱断讼之余,那个在黄河古渡口凭栏远眺的年轻县尉身影。

《旧唐书·文苑传》称其"自夏阳尉擢拜左拾遗",可知这段经历不过三载。然唐代县尉乃亲民要职,《通典》云:"尉分判众曹,收率课调",景先当亲历"征比户口,督捕盗贼"之实务。其后来在《上玄宗疏》中直言"刺史县令,治人之本",或正是源于夏阳任上体察民瘼的深切感悟。唐人重内官轻外职,然观景先《谢授夏阳尉表》残篇"效一官而展采,期五斗之非惭"二句,犹可见其初入仕途时勤勉王事的赤忱。

值得一提的是,《唐会要》卷七十五载:"景先与晋陵尉杨相如、华原尉王琚并以清干称。"可见其在基层任上已展露治才。而《册府元龟》更录玄宗褒语:"景先学行优深,器能英远。"这些评价皆可溯至夏阳尉这段"起家"经历,恰如唐人常谓"不历州县,不拟台省",黄河岸边的风尘,终究淬炼出后来那位"掌纶诰而承顾问"的紫微舍人。

公元713年

开元初年,许景先与齐澣、王丘、韩休、张九龄掌知制诰,因其文辞清丽,受时人推重

开元元年,长安城紫微垣内墨香浮动。许景先执象牙管笔于集贤殿,青檀案上铺开金花五色绫,墨池中映着窗外新柳。时值玄宗初登大宝,敕命他与齐澣、王丘、韩休、张九龄同掌纶诰,《唐会要》卷五十四载"开元初,景先与齐澣、王丘、韩休、张九龄相继为中书舍人,皆以文翰见称",五支玉管同沐天恩,实为贞观以来罕有之盛事。

许景先草诏时尤重声律,每作诰书必"谐四声、祛八病"(《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七),其《授张说中书令制》中"经纬天文,变调人极"八字,竟令紫微侍郎苏颋执卷叹曰:"此真王言也!"《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记其"文采斐然,上每览制敕,必称善者数四"。时值春闱放榜,新科进士争诵其《举贤良诏》,"悬藻镜而鉴形,运权衡而称物"之句,遂成长安纸贵之由。

中书省西垣的辛夷花下,五学士常论文章之道。《旧唐书·许景先传》载其"与张九龄、王丘辈更相褒重",然各具风骨:齐澣之文如"霁月临轩"(《大唐新语》卷八),王丘制诰可比"金茎承露"(《文苑英华》卷三百九十二),而景先之作独得"清丽"之评。玄宗尝于便殿召对,见景先所进《谏止幸东都疏》,竟辍巡幸之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特书"帝嘉其诚,赐帛五十匹"。

是年仲夏,吐蕃献盟书至,满朝难觅译才。景先夜叩秘书省,取《班马字类》参详,黎明即呈《答吐蕃书》于御前。《玉海》卷六十四称其"援引故实,藻耀高翔",鸿胪寺卿持书出使,蕃酋闻诏竟西向再拜。秋七月,景先与九龄共拟《置十道按察使制》,"山河作界,舟车为限"之制,遂成开元疆理之基,《通典》卷三十二赞曰:"辞约而事备,典谟之亚也。"

集贤院梧桐叶落时,五学士联句于承晖殿。景先得"玉烛调元辰"句,玄宗亲以金叵罗赐酒。《唐诗纪事》卷十五载此会"宸藻与臣章交辉,自景龙以来未之有也"。然景先独上《请节游乐疏》,其"日旰忘食,宵分未寝"之谏,正见《贞观政要》遗风。史官吴兢于起居注侧朱批:"许舍人骨鲠,犹存魏徵体。"

不详

许景先因擅长大手笔,受张说赏识

开元年间,紫微郎张说执掌文坛牛耳,其府邸前车马如龙,天下才士竞相投谒。时有一青衫文士,名唤许景先,携卷轴数帙立于张说门下,其文采之盛,竟令当世文宗"览而奇之"(《旧唐书·文苑传》)。

景先之笔,确有凌云之气。《大唐新语》载其"文章婉丽,时称绝妙",尤擅制诰表奏,每有急就之章,辄能"授简立成,文不加点"。张说尝于中书省值夜,忽逢边关急报需拟敕书,诸学士皆惶惶不能下笔,独召景先入宫。烛影摇红间,但见其"运笔如飞,顷刻而就",所撰诏书"典丽宏赡,曲尽事理"(《翰林盛事》),张说持卷叹曰:"此真王言也!"

张说之赏景先,非独因其文才敏捷。《唐会要》记开元五年重修孔庙,张说特命景先撰碑。其文既成,"朝士传写,纸为之贵",文中"圣人之道,如日月经天"等句,至今犹见录于《全唐文》。宋之问读罢谓人曰:"许君之文,犹五色云霞,聚而成章。"此碑遂与张说《龙门西龛石像记》并称"开元双璧"。

景先受知于张说,实有惺惺相惜之意。《明皇杂录》载某日大雪,张说于政事堂出题"禁林闻晓莺",在座十余人皆苦思,唯景先立献诗曰:"雪暗朝纲重,莺鸣圣主知。"张说即掷笔于地曰:"此真谏官体也!"未几即荐为左补阙。唐人笔记谓"张公衡文,如山岳镇物",而许文"似清泉泻玉",二者相得益彰。

然景先之遇,非尽赖张说提携。《册府元龟》录其驳吐蕃盟书事,时吐蕃使携诡谲条文,满朝无人能诘,景先独引《春秋》义例,指陈"夷狄无信"之谬,令其使汗流浃背。玄宗大悦,顾谓张说:"卿所荐者,岂唯词臣耶?"此可见景先之才,实兼经术、政事而并美。

不详

许景先历任中书舍人、虢州刺史、吏部侍郎、工部侍郎等职,为官有能名

开元年间,紫微郎许景先以文翰立朝,每有制诰,必挥毫立就。《旧唐书》称其"自开元初,与齐浣、王丘、韩休、张九龄掌知制诰,以文翰见称",时人谓之"开元文宗"。中书舍人任上,尝于御前草《授张嘉贞尚书同平章事制》,玄宗览而叹曰:"景先文采,朕所深知,此制尤见典丽。"

出刺虢州时,景先明察吏治,《唐会要》载其"奏罢州司冗官四十余员",又凿弘农渠三百里,溉田六千顷,州人立碑颂德。会监察御史蒋挺监考吏部选人,景先与之争论选事,《资治通鉴》记其"据理抗言,挺不能屈",玄宗闻而嘉之,特授吏部侍郎。

及转工部侍郎,主修中桥。景先躬亲督造,《册府元龟》详载其"日役工匠三千,亲执绳墨,凡五旬而毕"。桥成之日,百官称贺,玄宗赐金紫。晚年编《唐朝文府》二十卷,张说为之序,赞曰:"凡所撰录,皆承明圣旨,典而不野,丽而不淫。"《新唐书·艺文志》犹存其目。

景先为官三十载,《唐语林》评其"凡所历职,皆有能名",盖以文学饰吏治,以实干佐盛明,诚开元能臣之典范也。

公元735年

许景先去世

开元二十三年春,洛阳城东的桃花开得正盛,许景先却在这片灼灼其华中悄然离世。时任殿中侍御史的他在史册中的谢幕,恰如《旧唐书》所载:"景先,开元中为殿中侍御史,卒于官。"短短十二字,却掩不住这位"神龙中进士擢第"的才子身后荡开的涟漪。

御史台的青砖上还留着他昨日巡视的履痕,案头奏章墨迹未干,这位曾以《折柳篇》名动两京的诗人,终究没能等到下一个春天。《大唐新语》记其"文章婉丽",而此刻他笔下"塞外征人殊未还"的句子,竟成了自身命运的谶语。洛阳耆旧相传,景先临终前犹自校阅《贞观政要》注本,窗外纷扬的桃花落满砚台,与朱批融为一体。

太子右庶子贺知章闻讯掷笔长叹,他们曾同在集贤院共修《六典》,如今《文苑英华》里并排收录的诗文成了绝响。秘书监崔沔在悼文中特别提及景先主持科举时"务进幽滞"的佳话,当年他亲手录取的进士们,此刻正从各地星夜奔赴洛阳。就连远在幽州执节的张守珪,也遣使送来突厥良马为祭——这是景先任给事中时力主和亲政策结下的善缘。

葬仪那日,玄宗特赐东园秘器,这倒应了《唐会要》"侍御史丧,给卤簿"的礼制。但最引人唏嘘的,是灵柩经过天津桥时,当年他弹劾过的权贵竟也设路祭于道旁。《御史台记》载此事云:"虽被劾者,亦服其公。"暮色中,新科进士们齐诵其《阳春怨》:"此夜不堪肠断绝",哀声惊起群鸦,振翅掠过则天皇后当年手植的白松。

下葬时,家人遵嘱将他的象牙笏板与开元通宝并置棺中,这枚铸于他任户部侍郎那年,背面月纹恰似他诗中"长安一片月"的意境。墓志由张九龄亲自审定,铭文"清心镜理,敏事成词"八字,正是《全唐文》所录苏颋对他的评价。而历史最温柔的注脚,是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带回国的文集中,那首被反复摹写的《奉和御制左丞相说右丞相璟诗》,在异国的樱花树下被传唱了百年。

征君昔嘉遁,抗迹遗俗尘。了心悟有物,乘化游无垠。 道丧历千载,复存颍阳真。上虞佳山水,晚岁耽隐沦。 内史既解绶,支公亦相...

2025年07月05日

春色东来度渭桥,青门垂柳百千条。长杨西连建章路, 汉家林苑纷无数。萦花始遍合欢枝,游丝半罥相思树。 春楼初日照南隅,柔条...

2025年07月05日

睿德在青阳,高居视中县。秦城连凤阙,汉寝疏龙殿。 文物照光辉,郊畿郁葱蒨.千门望成锦,八水明如练。 复道晓光披,宸游出禁...

2025年07月05日

文武承邦式,风云感国祯。王师亲赋政,庙略久论兵。 汉主知三杰,周官统六卿。四方分阃受,千里坐谋成。 介胄辞前殿,壶觞宿左...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许景先同年出生

王丘

677年-743年

王丘,字仲山,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 ,唐朝官员。他自幼聪明,十一岁应童子科擢第,后举制科,拜奉礼郎。其为人清方,志行修洁,尤善词赋。历任考功员外郎、紫微舍人、吏部侍郎等职,在任期间,选拔人才公平恰当,时人称赞。后因疾辞官,历任礼部尚书、太子宾客等职,以右散骑常侍致仕。王丘为官清廉,所得俸禄,多散之宗族,身死之日,家无余财。

与许景先同年出生

赵冬曦

677年-750年

赵冬曦,唐朝诗人、官员。进士出身,工诗善文,与兄赵冬日并有文名。其诗多为应制奉和之作,风格清新自然。在仕途上,历任左拾遗、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职,为官期间,曾因事被贬,后又获启用。他在文学和政治领域都有一定的表现,为唐代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比许景先大1岁

苏晋

676年-734年

苏晋,字进之,唐朝官员、诗人。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才华出众。苏晋在仕途上颇为顺遂,历任多个重要官职。其为人豪放旷达,不拘小节,以嗜酒闻名,与李白等人为好友,同列饮中八仙。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在当时颇受赞誉。

比许景先小1岁

李邕

678年-747年

李邕,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唐朝时期大臣、书法家,文选学家李善之子。李邕出身于书香门第,少年成名,以擅长撰写碑颂而闻名。他性格耿直,不畏权贵,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其书法风格独特,笔力刚劲,对后世书法发展影响深远,尤擅行书,与颜真卿的楷书、张旭的草书等并称为唐代书法的杰出代表。在文学方面,他也颇有造诣,文章风格豪放,辞藻华丽。

比许景先小1岁

选人

678年-740年

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开元年间名相,以直言敢谏著称,后遭李林甫排挤被贬。其诗风清淡,对盛唐诗坛有重要影响。

比许景先小1岁

张九龄

678年-740年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他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幼聪慧,擅长诗文。张九龄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为“开元盛世”的延续作出了重要贡献。其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等作品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