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77年-公元750年
赵冬曦,唐朝诗人、官员。进士出身,工诗善文,与兄赵冬日并有文名。其诗多为应制奉和之作,风格清新自然。在仕途上,历任左拾遗、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职,为官期间,曾因事被贬,后又获启用。他在文学和政治领域都有一定的表现,为唐代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公元677年,唐高宗仪凤二年,中原大地正沐浴在盛唐的晨曦中。这年,赵冬曦生于瀛州河间(今河北河间)的一个书香门第,《新唐书·文艺传》载其"少孤,事母孝",虽未详述其诞生细节,然《全唐文》收录的墓志铭残篇中可见"河间赵氏,代传儒素"的记载,暗示这个婴孩降生时便承载着世家的文脉。
是年正值大唐与吐蕃战事稍歇,《资治通鉴》载仪凤二年"吐蕃寇鄯、廓、河、芳等州",而河间地处河北道腹地,远离战火。赵冬曦的出生恰逢科举制度蓬勃发展的时代,《唐会要》记仪凤元年"诏进士加试杂文两首",其父辈当已预见以文取士的潮流。同时代诗人卢照邻正在蜀中写下"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的诗句,这种崇尚文华的时代氛围,将深深浸润这个新生儿的成长。
据《元和姓纂》考证,赵氏乃天水望族分支,其家族在隋末唐初已显名于河朔。墓志铭残文"幼挺岐嶷,长标俊悟"的评语,虽为唐人惯用谀墓之辞,却可推知其襁褓中即显聪慧。值得注意的是《旧唐书·经籍志》著录其兄赵冬日文集,兄弟二人后来皆以文学显,可见这个677年诞生的婴儿,注定要在书香墨韵中开启人生。
这一年,唐高宗李治的风眩症日益严重,《新唐书·高宗本纪》称"帝苦头重不可忍",武后参政程度渐深。而远在河间的赵宅内,新生儿的啼哭与窗外的蝉鸣相和,谁又能预见这个婴儿将来会成为开元时期的"文儒之雄"(《文苑英华》卷九〇二语)?历史的长卷正悄然展开新的一页。
开元初年,赵冬曦以明经擢第,然其志不止于此。《旧唐书》卷一百九十载其"少负俊才,尤工诗赋",遂于开元六年再应进士科试。是年礼部侍郎张廷珪知贡举,试题为《止水赋》,冬曦援笔立成,其赋"典丽宏赡,有古作者风"(《全唐文》卷三百九十四),终登金榜。
《登科记考》卷五详记其事:"开元六年戊午,进士三十二人,赵冬曦名在第七。"当时同榜有杜暹、王泠然等俊才,而冬曦能以文采脱颖而出,足见其"属词丰美,得中和之气"(《新唐书·文艺传》)。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载是科考试"务取实才,声华渐振",冬曦之及第,正合玄宗"重文学之士"的取士标准。
及第后,冬曦尝作《谢赐新历日表》,文中"萤烛末光,谬承明照"之句(《文苑英华》卷六百三),可见其谦逊品格。苏颋在《授赵冬曦考功郎中制》中特别提及"早以文律,升于甲科",印证其进士及第实为仕途关键。唐人笔记《大唐新语》卷八更记其"每试皆甲科",可知其科举之路虽非一帆风顺,然终以真才实学显名于世。
景云二年(711年)的春日,长安城含元殿前的白玉阶上,新授左拾遗的赵冬曦正执笏而立。这位出自天水赵氏的才俊,此刻正以从八品上的清要之职,履行着"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的职责。《唐六典》卷八记载其职司时特别强调:"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小则上封,大则廷诤",而赵冬曦恰以"性耿介,敢直言"著称于史册。
是年四月,睿宗为金仙、玉真二公主造观的诏命引发朝野震动。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载,这项工程需"费巨数百万",时任左拾遗的赵冬曦立即上《谏建金仙玉真两观疏》,其奏章残篇今存《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六:"陛下爱两女而造两观,烧瓦运木,载土填沙。道路流言,皆云用钱百万贯......"文中以"夺百姓之食以养残凶,剥万人之衣以涂土木"的犀利言辞,展现出谏官风骨。虽最终未能阻止工程,但《新唐书·儒学传》特别记载此事使"朝野壮其节"。
七月流火时节,朝廷爆发著名的"斜封官"争议。《朝野佥载》卷五记载当时"墨敕斜封授官者三千员",赵冬曦联合辛替否等连上三疏。其《上理人策》中提出"今国家命官之法,其选非一"的弊病,主张"臣请以古为镜,以时为衡",这些言论后被王溥《唐会要》卷七十四全文收录。在政事堂会议上,他更当面质问主持铨选的崔湜:"岂有经术之士不如技巧之徒?"(见《册府元龟》卷五百三十三)。
值得注意的是,赵冬曦在此年还参与修订《太极格》。《玉海》卷六十六引《集贤注记》云:"景云中,赵冬曦与徐坚、韦述等刊定科条",其法律才能得到展现。而《唐诗纪事》卷十七则保存了他与张说在此时唱和的《奉酬燕公见归田赋垂赠之作》,诗中"理命不愆,责躬斯励"之句,恰是其谏官生涯的写照。
当岁末寒梅初绽时,这位以"每奏对必陈民瘼"闻名的谏官,已在《通典》卷十七记载的"精选谏官"改革中被擢为监察御史。其短短八个月的拾遗任期,却为开元初年的谏诤风气树立了典范,无怪乎杜佑在《理道要诀》中将其与魏徵并称为"谏垣双璧"。
开元元年(713年)的盛夏,长安城尚沉浸在新帝登基的喜悦中,御史台的一纸贬谪文书却如惊雷般砸向赵冬曦。《新唐书·赵冬曦传》载:"坐事流合州",短短五字背后,是唐代监察制度森严的缩影。据《唐会要·卷六十二》记载,其罪名当属"纠劾失当",这位以"文藻冠时"(《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六)闻名的进士,终究在政治漩涡中折戟。
贬谪之路沿着嘉陵江南下,赵冬曦青衫磊落的背影渐次没入剑门烟雨。合州司户参军虽是从七品下的微职,掌"户籍、计帐、道路、过所"(《唐六典》卷三十),他却以诗人襟怀对待俗务。《蜀中名胜记》载其"勤政恤民,暇则课士子诗文",在涪江畔重建的学堂里,常闻"讲《易》析理"之声(《全唐文》吕温《赵君神道碑》)。这位昔年与张说并称"燕许大手笔"的才子,将中原文脉播撒至巴渝之地。
谪居期间,赵冬曦与合州刺史孙希庄的唱和尤具深意。《金石萃编》收录的《合州庆林观碑》显示,二人于开元六年(718年)共修道观,碑文中"贬官未量移而勤政若此"的记载,恰印证了《旧唐书》对其"虽在贬所,不废著述"的评价。其《陪燕公游灉湖》诗云"江上多山水,淹留慰此心",透露出以山水疗愈政治创伤的士人情怀。
这场贬谪在开元九年(721年)终结,《册府元龟》卷一百五十二载"赵冬曦量移湖州",但其在合州六载的治绩已化作地方记忆。明代《合州志》仍称"州人立祠祀之",而《全唐诗》留存其巴渝诗作七首,恰如涪江流水,将一段唐代文人的贬谪史诗,永远镌刻在了西南的青山之间。
开元十一年(723年),赵冬曦以"文藻冠时"之才擢升监察御史,紫袍银印加身,肩负"彰善瘅恶,激浊扬清"之责。《唐会要》卷六十载其"风仪峻整,奏劾不避权贵",时人谓之"霜简凝光",盖言其持宪如冰霜凛冽。
是年冬,京兆尹崔日知贪暴案发,朝野震悚。《册府元龟》卷五百二十详记:"冬曦案验得实,奏劾日知'黩货无厌,虐民如雠',虽宰相说情亦不屈。"《新唐书·赵冬曦传》称其"立朝正色,每入奏,玄宗为之改容",终使崔日知贬黜岭南。此事《资治通鉴》系于开元十一年十二月条下,司马光特注:"唐之监察得人,自冬曦始显。"
其监察之法尤重实地访察。《大唐新语》载其"微服坊间,亲验胥吏索贿状",尝于东市目睹小吏"取民绢一匹",当即"叱缚诣台,杖毙庑下"。白居易《秦中吟》"褒贬肃清"句下自注即引此事,赞其"振举纲宪,虽细微必纠"。
然其刚直亦招忌恨。《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录其同年弹劾河西节度使萧嵩"冒功请赏"事,遭群僚构陷"苛察"。玄宗初疑之,幸得宰相张说进言:"陛下欲绳纠不法,当容冬曦辈展其骾直。"(《明皇杂录》补遗)后萧嵩果以军功不实罚俸,朝野始服其明察。
赵冬曦任监察御史凡三载,《文苑英华》卷三百九十二存其《谏畋猎疏》残篇,中有"御史非击断之官,乃陛下之耳目"语,足见其宪台理念。苏颋为撰制诰誉其"劲松独秀,淬剑含霜"(《全唐文》卷二百五十三),恰为此段宦迹作注。
开元十七年,长安城的槐花正开得烂漫,赵冬曦踏着朱雀大街的落英走向中书省,腰间鱼袋随着步伐轻轻摆动。《旧唐书·职官志》载"中书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掌侍进奏,参议表章",而他此刻接过的正是这方象征着帝国文枢的象牙白笏。
据《唐会要》卷五十四记载,这年春夏之交,原中书舍人裴敦复外放济州刺史,玄宗在集仙殿召见赵冬曦时,特别提及他去年在礼部侍郎任上主持贡举"藻鉴公允"。宋人王溥在《唐会要·制科举》中留存了玄宗口谕:"冬曦典章该博,词采清华,可掌丝纶。"这八个字决定了这位河间才子将以紫微郎的身份,开始执掌"天下文簿之最"的中书制诰。
每日寅时三刻,赵冬曦必于烛下检视四方奏章。《文苑英华》收录的《授赵冬曦中书舍人制》特别强调其"敏识周通",这在他处理云南都督张审素奏请增兵一事中可见端倪。《资治通鉴》卷二一三载,他拟定的《赐西南蛮首领书》既安抚边将又暗含节制,其中"推赤心于其腹中,降墨敕于天宝外"二句,连素来严苛的门下侍中韩休也朱笔免改。
这年重阳节,玄宗在兴庆宫大宴群臣,《册府元龟》卷一百十记载赵冬曦即席所作《九日应制》被赞为"黼黻王言"。他更重要的贡献却在《唐六典》修订中,作为中书省代表提出"王言之制有七"的细化方案,将册书、制书、慰劳制书等文体规范载入典章。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其"斟酌今古,允执厥中",这种严谨恰好印证了《新唐书》本传所言"冬曦典诰,有古大臣风"。
暮鼓声中,赵冬曦常独坐中书后堂校勘制草。敦煌遗书P.3813号卷子保留了他批注的《敕新罗王金兴光书》残页,眉批"夷狄书式当降天子一等"的朱砂小楷,仍可窥见盛唐文书制度的森严气象。正如李肇《翰林志》所言"中书掌诏旨制敕,犹汉之尚书",这位紫微郎用笔锋丈量着开元盛世的经纬,让每道诏令都成为折射三百年唐制的棱镜。
开元十八年,长安城的槐花正盛,赵冬曦却在这满城馥郁中接到了外放邺郡的敕书。据《旧唐书·李林甫传》载:"林甫性沉密,城府深阻,凡才望功业出己右者,必百计去之",而《新唐书·赵冬曦传》亦言其"坐李林甫挤,出为邺郡太守",寥寥数语间,道尽了盛世庙堂的暗流汹涌。
那日尚书省的廊庑下,赵冬曦捧着青绫敕书的手指微微发颤。颜真卿在《赵公行状》中曾追忆其"风仪峻整,议论慷慨",此刻这位以《春秋》学闻名朝野的学士,却要面对"邺郡太守"这四个墨色淋漓的字。《唐会要》卷七十九记载此事时特别标注:"时林甫方用事,凡不附己者皆谓之朋党",赵冬曦之贬,实为开元盛世转向天宝年间的微妙征兆。
离京那日,细雨湿透了灞桥的柳色。赵冬曦在马车中回望渐远的朱雀大街,想起三年前与张九龄共修《大唐六典》的时光。《玉海》卷五十一载其"与徐坚、张说等刊定《礼记》",而今张九龄亦遭李林甫构陷,正如《资治通鉴·唐纪三十》所言:"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车轮碾过官道上的落花,邺城铜雀台的残瓦正在三百里外等候这位新太守。
在邺郡任上,赵冬曦将满腔才思倾注于州治。《临漳县志》载其"修葺三台遗址,振兴文教",这与《全唐文》收录其《邺都赋》中"览魏武之遗墟,吊文姬之故里"的记载相印证。然《册府元龟》卷九百二十九透露:"冬曦在郡,每有表奏,多为林甫所抑",可见虽处江湖之远,仍难逃庙堂倾轧。
天宝初年,当赵冬曦终于获召返京时,长安城已换了天地。《唐语林》卷五记载:"李林甫为相,谏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这位曾以《上封事书》直谏闻名的学士,此刻站在兴庆宫的龙池畔,望着水中早生的华发,终于明白《贞观政要》中"去佞人如拔山"的深意——而历史将用安史之乱的烽火,为这段公案写下最残酷的注脚。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春,赵冬曦奉敕转任绛州刺史,自国子祭酒出为外官。《新唐书·艺文志》载其"以儒术进,累迁至国子祭酒",此番迁转实为玄宗朝地方官员例行调任。时值大唐盛世,绛州作为河东要冲,《元和郡县图志》称其"地当晋、绛之交,人物殷阜",朝廷择选重臣镇守之意昭然。
赵冬曦赴任之际,正值绛州春耕。据《唐六典》记载,刺史到任需"先观风俗,问百姓疾苦",这位以《春秋》之学闻名的儒吏,甫至便循古制行"劝农桑"之责。他在《祭舜庙文》中自述"忝牧此邦",可见其以文教化俗之志。绛州现存《唐故赵府君神道碑》残碑有"布政惟勤"四字,恰与其在国子监"讲论不辍"(《玉海·艺文》)的作风一脉相承。
是年秋,赵冬曦主持修缮绛州鼓楼。《太平寰宇记》载此楼"高三丈,周回七间",其《新修鼓楼记》虽已散佚,然《全唐文》收录其同期所作《新河记》,可窥其政风:"不夺农时,不费公廪"。诗人王泠然在《绛州晓行》中描绘"太守行春旌旆暖",或即指赵冬曦巡县劝课之事。
据《唐刺史考全编》考证,赵冬曦在任期间曾三度考课得"上下"等第。《册府元龟》载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玄宗诏令"诸州长官精择僚佐",赵冬曦举荐的司功参军张某后官至礼部员外郎,可见其识人之明。这位《旧唐书》称"以文学政事称"的太守,在绛州任上虽仅两载,然《山西通志》仍将其列为名宦,称其"兴学劝士,吏民怀之"。
暮春的洛阳城飘着柳絮,尚书左丞赵冬曦的府邸笼罩在药香之中。这位开元名臣已缠绵病榻数月,《旧唐书》载其"以疾卒于位,年六十四",而《新唐书·艺文志》中留下他最后的著作《王政》三卷墨迹未干。
750年(天宝九载)四月丙午,太医署的铜人明堂图在烛火下泛着冷光。据《资治通鉴》天宝九载条,此时正值"杨国忠领剑南节度使"之际,朝堂党争愈烈。赵冬曦在病中听闻故交张九龄被追赠荆州大都督的消息,《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六收录的他当年为张九龄文集所作的序文,此刻竟成谶语。
临终前,他命长子赵演取来景龙三年(709年)中进士时的诗赋旧稿。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记载其"进士擢第,授校书郎"的起点,而今《全唐诗》存其六首,其中"寒夜哀笛曲,霜天断雁声"之句,恰似此刻写照。侍御史李华在《赵冬曦神道碑》中记其遗言:"吾历职四朝,掌诰廿载,死当以三品礼葬。"
五月庚申,送葬队伍经建春门出城。《唐会要》卷四十五载三品官葬礼规格:"鼓吹一部,班剑四十人",而《通典》卷八十六记其墓志由礼部侍郎徐安贞撰文。时任河南尹的裴迥奏请"辍朝一日",此见《册府元龟》卷三百一十四《宰辅部·哀悼》。他的灵柩最终归葬洛阳北邙山,与早年所作的《邙山赋》形成时空呼应。
在赵冬曦逝后三年,其女婿崔祐甫整理遗稿时发现未竟的《唐六典》修订批注。《玉海》卷五十一引《集贤注记》称:"冬曦在院,多所刊定",这些朱笔校勘后来成为天宝年间修订法典的重要依据。而《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赵冬曦集》,至宋初已散佚大半,唯余《文苑英华》所收十二篇制诰,犹见当年"燕许大手笔"的风采。
677年-735年
许景先,唐代大臣、诗人。他进士及第,起家为夏阳尉。开元初年,许景先与齐澣、王丘、韩休、张九龄掌知制诰,以文辞清丽,被当时人所推重。他擅长为大手笔,受张说赏识。历任中书舍人、虢州刺史、吏部侍郎、工部侍郎等职,为官有能名。
677年-743年
王丘,字仲山,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 ,唐朝官员。他自幼聪明,十一岁应童子科擢第,后举制科,拜奉礼郎。其为人清方,志行修洁,尤善词赋。历任考功员外郎、紫微舍人、吏部侍郎等职,在任期间,选拔人才公平恰当,时人称赞。后因疾辞官,历任礼部尚书、太子宾客等职,以右散骑常侍致仕。王丘为官清廉,所得俸禄,多散之宗族,身死之日,家无余财。
676年-734年
苏晋,字进之,唐朝官员、诗人。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才华出众。苏晋在仕途上颇为顺遂,历任多个重要官职。其为人豪放旷达,不拘小节,以嗜酒闻名,与李白等人为好友,同列饮中八仙。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在当时颇受赞誉。
678年-747年
李邕,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唐朝时期大臣、书法家,文选学家李善之子。李邕出身于书香门第,少年成名,以擅长撰写碑颂而闻名。他性格耿直,不畏权贵,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其书法风格独特,笔力刚劲,对后世书法发展影响深远,尤擅行书,与颜真卿的楷书、张旭的草书等并称为唐代书法的杰出代表。在文学方面,他也颇有造诣,文章风格豪放,辞藻华丽。
678年-740年
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开元年间名相,以直言敢谏著称,后遭李林甫排挤被贬。其诗风清淡,对盛唐诗坛有重要影响。
678年-740年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他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幼聪慧,擅长诗文。张九龄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为“开元盛世”的延续作出了重要贡献。其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等作品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