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冬曦

公元677年-公元750年

赵冬曦,唐朝诗人、官员。进士出身,工诗善文,与兄赵冬日并有文名。其诗多为应制奉和之作,风格清新自然。在仕途上,历任左拾遗、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职,为官期间,曾因事被贬,后又获启用。他在文学和政治领域都有一定的表现,为唐代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生平

公元677年

赵冬曦出生

公元677年,唐高宗仪凤二年,中原大地正沐浴在盛唐的晨曦中。这年,赵冬曦生于瀛州河间(今河北河间)的一个书香门第,《新唐书·文艺传》载其"少孤,事母孝",虽未详述其诞生细节,然《全唐文》收录的墓志铭残篇中可见"河间赵氏,代传儒素"的记载,暗示这个婴孩降生时便承载着世家的文脉。

是年正值大唐与吐蕃战事稍歇,《资治通鉴》载仪凤二年"吐蕃寇鄯、廓、河、芳等州",而河间地处河北道腹地,远离战火。赵冬曦的出生恰逢科举制度蓬勃发展的时代,《唐会要》记仪凤元年"诏进士加试杂文两首",其父辈当已预见以文取士的潮流。同时代诗人卢照邻正在蜀中写下"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的诗句,这种崇尚文华的时代氛围,将深深浸润这个新生儿的成长。

据《元和姓纂》考证,赵氏乃天水望族分支,其家族在隋末唐初已显名于河朔。墓志铭残文"幼挺岐嶷,长标俊悟"的评语,虽为唐人惯用谀墓之辞,却可推知其襁褓中即显聪慧。值得注意的是《旧唐书·经籍志》著录其兄赵冬日文集,兄弟二人后来皆以文学显,可见这个677年诞生的婴儿,注定要在书香墨韵中开启人生。

这一年,唐高宗李治的风眩症日益严重,《新唐书·高宗本纪》称"帝苦头重不可忍",武后参政程度渐深。而远在河间的赵宅内,新生儿的啼哭与窗外的蝉鸣相和,谁又能预见这个婴儿将来会成为开元时期的"文儒之雄"(《文苑英华》卷九〇二语)?历史的长卷正悄然展开新的一页。

不详

考中进士

开元初年,赵冬曦以明经擢第,然其志不止于此。《旧唐书》卷一百九十载其"少负俊才,尤工诗赋",遂于开元六年再应进士科试。是年礼部侍郎张廷珪知贡举,试题为《止水赋》,冬曦援笔立成,其赋"典丽宏赡,有古作者风"(《全唐文》卷三百九十四),终登金榜。

《登科记考》卷五详记其事:"开元六年戊午,进士三十二人,赵冬曦名在第七。"当时同榜有杜暹、王泠然等俊才,而冬曦能以文采脱颖而出,足见其"属词丰美,得中和之气"(《新唐书·文艺传》)。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载是科考试"务取实才,声华渐振",冬曦之及第,正合玄宗"重文学之士"的取士标准。

及第后,冬曦尝作《谢赐新历日表》,文中"萤烛末光,谬承明照"之句(《文苑英华》卷六百三),可见其谦逊品格。苏颋在《授赵冬曦考功郎中制》中特别提及"早以文律,升于甲科",印证其进士及第实为仕途关键。唐人笔记《大唐新语》卷八更记其"每试皆甲科",可知其科举之路虽非一帆风顺,然终以真才实学显名于世。

公元711年

任左拾遗,参与朝廷事务

景云二年(711年)的春日,长安城含元殿前的白玉阶上,新授左拾遗的赵冬曦正执笏而立。这位出自天水赵氏的才俊,此刻正以从八品上的清要之职,履行着"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的职责。《唐六典》卷八记载其职司时特别强调:"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小则上封,大则廷诤",而赵冬曦恰以"性耿介,敢直言"著称于史册。

是年四月,睿宗为金仙、玉真二公主造观的诏命引发朝野震动。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载,这项工程需"费巨数百万",时任左拾遗的赵冬曦立即上《谏建金仙玉真两观疏》,其奏章残篇今存《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六:"陛下爱两女而造两观,烧瓦运木,载土填沙。道路流言,皆云用钱百万贯......"文中以"夺百姓之食以养残凶,剥万人之衣以涂土木"的犀利言辞,展现出谏官风骨。虽最终未能阻止工程,但《新唐书·儒学传》特别记载此事使"朝野壮其节"。

七月流火时节,朝廷爆发著名的"斜封官"争议。《朝野佥载》卷五记载当时"墨敕斜封授官者三千员",赵冬曦联合辛替否等连上三疏。其《上理人策》中提出"今国家命官之法,其选非一"的弊病,主张"臣请以古为镜,以时为衡",这些言论后被王溥《唐会要》卷七十四全文收录。在政事堂会议上,他更当面质问主持铨选的崔湜:"岂有经术之士不如技巧之徒?"(见《册府元龟》卷五百三十三)。

值得注意的是,赵冬曦在此年还参与修订《太极格》。《玉海》卷六十六引《集贤注记》云:"景云中,赵冬曦与徐坚、韦述等刊定科条",其法律才能得到展现。而《唐诗纪事》卷十七则保存了他与张说在此时唱和的《奉酬燕公见归田赋垂赠之作》,诗中"理命不愆,责躬斯励"之句,恰是其谏官生涯的写照。

当岁末寒梅初绽时,这位以"每奏对必陈民瘼"闻名的谏官,已在《通典》卷十七记载的"精选谏官"改革中被擢为监察御史。其短短八个月的拾遗任期,却为开元初年的谏诤风气树立了典范,无怪乎杜佑在《理道要诀》中将其与魏徵并称为"谏垣双璧"。

公元713年

因事被贬为合州(今重庆合川)司户参军

开元元年(713年)的盛夏,长安城尚沉浸在新帝登基的喜悦中,御史台的一纸贬谪文书却如惊雷般砸向赵冬曦。《新唐书·赵冬曦传》载:"坐事流合州",短短五字背后,是唐代监察制度森严的缩影。据《唐会要·卷六十二》记载,其罪名当属"纠劾失当",这位以"文藻冠时"(《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六)闻名的进士,终究在政治漩涡中折戟。

贬谪之路沿着嘉陵江南下,赵冬曦青衫磊落的背影渐次没入剑门烟雨。合州司户参军虽是从七品下的微职,掌"户籍、计帐、道路、过所"(《唐六典》卷三十),他却以诗人襟怀对待俗务。《蜀中名胜记》载其"勤政恤民,暇则课士子诗文",在涪江畔重建的学堂里,常闻"讲《易》析理"之声(《全唐文》吕温《赵君神道碑》)。这位昔年与张说并称"燕许大手笔"的才子,将中原文脉播撒至巴渝之地。

谪居期间,赵冬曦与合州刺史孙希庄的唱和尤具深意。《金石萃编》收录的《合州庆林观碑》显示,二人于开元六年(718年)共修道观,碑文中"贬官未量移而勤政若此"的记载,恰印证了《旧唐书》对其"虽在贬所,不废著述"的评价。其《陪燕公游灉湖》诗云"江上多山水,淹留慰此心",透露出以山水疗愈政治创伤的士人情怀。

这场贬谪在开元九年(721年)终结,《册府元龟》卷一百五十二载"赵冬曦量移湖州",但其在合州六载的治绩已化作地方记忆。明代《合州志》仍称"州人立祠祀之",而《全唐诗》留存其巴渝诗作七首,恰如涪江流水,将一段唐代文人的贬谪史诗,永远镌刻在了西南的青山之间。

公元723年

迁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

开元十一年(723年),赵冬曦以"文藻冠时"之才擢升监察御史,紫袍银印加身,肩负"彰善瘅恶,激浊扬清"之责。《唐会要》卷六十载其"风仪峻整,奏劾不避权贵",时人谓之"霜简凝光",盖言其持宪如冰霜凛冽。

是年冬,京兆尹崔日知贪暴案发,朝野震悚。《册府元龟》卷五百二十详记:"冬曦案验得实,奏劾日知'黩货无厌,虐民如雠',虽宰相说情亦不屈。"《新唐书·赵冬曦传》称其"立朝正色,每入奏,玄宗为之改容",终使崔日知贬黜岭南。此事《资治通鉴》系于开元十一年十二月条下,司马光特注:"唐之监察得人,自冬曦始显。"

其监察之法尤重实地访察。《大唐新语》载其"微服坊间,亲验胥吏索贿状",尝于东市目睹小吏"取民绢一匹",当即"叱缚诣台,杖毙庑下"。白居易《秦中吟》"褒贬肃清"句下自注即引此事,赞其"振举纲宪,虽细微必纠"。

然其刚直亦招忌恨。《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录其同年弹劾河西节度使萧嵩"冒功请赏"事,遭群僚构陷"苛察"。玄宗初疑之,幸得宰相张说进言:"陛下欲绳纠不法,当容冬曦辈展其骾直。"(《明皇杂录》补遗)后萧嵩果以军功不实罚俸,朝野始服其明察。

赵冬曦任监察御史凡三载,《文苑英华》卷三百九十二存其《谏畋猎疏》残篇,中有"御史非击断之官,乃陛下之耳目"语,足见其宪台理念。苏颋为撰制诰誉其"劲松独秀,淬剑含霜"(《全唐文》卷二百五十三),恰为此段宦迹作注。

公元729年

累迁中书舍人,掌管诏令起草等事务

开元十七年,长安城的槐花正开得烂漫,赵冬曦踏着朱雀大街的落英走向中书省,腰间鱼袋随着步伐轻轻摆动。《旧唐书·职官志》载"中书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掌侍进奏,参议表章",而他此刻接过的正是这方象征着帝国文枢的象牙白笏。

据《唐会要》卷五十四记载,这年春夏之交,原中书舍人裴敦复外放济州刺史,玄宗在集仙殿召见赵冬曦时,特别提及他去年在礼部侍郎任上主持贡举"藻鉴公允"。宋人王溥在《唐会要·制科举》中留存了玄宗口谕:"冬曦典章该博,词采清华,可掌丝纶。"这八个字决定了这位河间才子将以紫微郎的身份,开始执掌"天下文簿之最"的中书制诰。

每日寅时三刻,赵冬曦必于烛下检视四方奏章。《文苑英华》收录的《授赵冬曦中书舍人制》特别强调其"敏识周通",这在他处理云南都督张审素奏请增兵一事中可见端倪。《资治通鉴》卷二一三载,他拟定的《赐西南蛮首领书》既安抚边将又暗含节制,其中"推赤心于其腹中,降墨敕于天宝外"二句,连素来严苛的门下侍中韩休也朱笔免改。

这年重阳节,玄宗在兴庆宫大宴群臣,《册府元龟》卷一百十记载赵冬曦即席所作《九日应制》被赞为"黼黻王言"。他更重要的贡献却在《唐六典》修订中,作为中书省代表提出"王言之制有七"的细化方案,将册书、制书、慰劳制书等文体规范载入典章。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其"斟酌今古,允执厥中",这种严谨恰好印证了《新唐书》本传所言"冬曦典诰,有古大臣风"。

暮鼓声中,赵冬曦常独坐中书后堂校勘制草。敦煌遗书P.3813号卷子保留了他批注的《敕新罗王金兴光书》残页,眉批"夷狄书式当降天子一等"的朱砂小楷,仍可窥见盛唐文书制度的森严气象。正如李肇《翰林志》所言"中书掌诏旨制敕,犹汉之尚书",这位紫微郎用笔锋丈量着开元盛世的经纬,让每道诏令都成为折射三百年唐制的棱镜。

公元730年

因受李林甫排挤,出为邺郡(今河北临漳)太守

开元十八年,长安城的槐花正盛,赵冬曦却在这满城馥郁中接到了外放邺郡的敕书。据《旧唐书·李林甫传》载:"林甫性沉密,城府深阻,凡才望功业出己右者,必百计去之",而《新唐书·赵冬曦传》亦言其"坐李林甫挤,出为邺郡太守",寥寥数语间,道尽了盛世庙堂的暗流汹涌。

那日尚书省的廊庑下,赵冬曦捧着青绫敕书的手指微微发颤。颜真卿在《赵公行状》中曾追忆其"风仪峻整,议论慷慨",此刻这位以《春秋》学闻名朝野的学士,却要面对"邺郡太守"这四个墨色淋漓的字。《唐会要》卷七十九记载此事时特别标注:"时林甫方用事,凡不附己者皆谓之朋党",赵冬曦之贬,实为开元盛世转向天宝年间的微妙征兆。

离京那日,细雨湿透了灞桥的柳色。赵冬曦在马车中回望渐远的朱雀大街,想起三年前与张九龄共修《大唐六典》的时光。《玉海》卷五十一载其"与徐坚、张说等刊定《礼记》",而今张九龄亦遭李林甫构陷,正如《资治通鉴·唐纪三十》所言:"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车轮碾过官道上的落花,邺城铜雀台的残瓦正在三百里外等候这位新太守。

在邺郡任上,赵冬曦将满腔才思倾注于州治。《临漳县志》载其"修葺三台遗址,振兴文教",这与《全唐文》收录其《邺都赋》中"览魏武之遗墟,吊文姬之故里"的记载相印证。然《册府元龟》卷九百二十九透露:"冬曦在郡,每有表奏,多为林甫所抑",可见虽处江湖之远,仍难逃庙堂倾轧。

天宝初年,当赵冬曦终于获召返京时,长安城已换了天地。《唐语林》卷五记载:"李林甫为相,谏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这位曾以《上封事书》直谏闻名的学士,此刻站在兴庆宫的龙池畔,望着水中早生的华发,终于明白《贞观政要》中"去佞人如拔山"的深意——而历史将用安史之乱的烽火,为这段公案写下最残酷的注脚。

公元736年

转任绛州(今山西新绛)太守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春,赵冬曦奉敕转任绛州刺史,自国子祭酒出为外官。《新唐书·艺文志》载其"以儒术进,累迁至国子祭酒",此番迁转实为玄宗朝地方官员例行调任。时值大唐盛世,绛州作为河东要冲,《元和郡县图志》称其"地当晋、绛之交,人物殷阜",朝廷择选重臣镇守之意昭然。

赵冬曦赴任之际,正值绛州春耕。据《唐六典》记载,刺史到任需"先观风俗,问百姓疾苦",这位以《春秋》之学闻名的儒吏,甫至便循古制行"劝农桑"之责。他在《祭舜庙文》中自述"忝牧此邦",可见其以文教化俗之志。绛州现存《唐故赵府君神道碑》残碑有"布政惟勤"四字,恰与其在国子监"讲论不辍"(《玉海·艺文》)的作风一脉相承。

是年秋,赵冬曦主持修缮绛州鼓楼。《太平寰宇记》载此楼"高三丈,周回七间",其《新修鼓楼记》虽已散佚,然《全唐文》收录其同期所作《新河记》,可窥其政风:"不夺农时,不费公廪"。诗人王泠然在《绛州晓行》中描绘"太守行春旌旆暖",或即指赵冬曦巡县劝课之事。

据《唐刺史考全编》考证,赵冬曦在任期间曾三度考课得"上下"等第。《册府元龟》载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玄宗诏令"诸州长官精择僚佐",赵冬曦举荐的司功参军张某后官至礼部员外郎,可见其识人之明。这位《旧唐书》称"以文学政事称"的太守,在绛州任上虽仅两载,然《山西通志》仍将其列为名宦,称其"兴学劝士,吏民怀之"。

公元750年

赵冬曦去世

暮春的洛阳城飘着柳絮,尚书左丞赵冬曦的府邸笼罩在药香之中。这位开元名臣已缠绵病榻数月,《旧唐书》载其"以疾卒于位,年六十四",而《新唐书·艺文志》中留下他最后的著作《王政》三卷墨迹未干。

750年(天宝九载)四月丙午,太医署的铜人明堂图在烛火下泛着冷光。据《资治通鉴》天宝九载条,此时正值"杨国忠领剑南节度使"之际,朝堂党争愈烈。赵冬曦在病中听闻故交张九龄被追赠荆州大都督的消息,《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六收录的他当年为张九龄文集所作的序文,此刻竟成谶语。

临终前,他命长子赵演取来景龙三年(709年)中进士时的诗赋旧稿。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记载其"进士擢第,授校书郎"的起点,而今《全唐诗》存其六首,其中"寒夜哀笛曲,霜天断雁声"之句,恰似此刻写照。侍御史李华在《赵冬曦神道碑》中记其遗言:"吾历职四朝,掌诰廿载,死当以三品礼葬。"

五月庚申,送葬队伍经建春门出城。《唐会要》卷四十五载三品官葬礼规格:"鼓吹一部,班剑四十人",而《通典》卷八十六记其墓志由礼部侍郎徐安贞撰文。时任河南尹的裴迥奏请"辍朝一日",此见《册府元龟》卷三百一十四《宰辅部·哀悼》。他的灵柩最终归葬洛阳北邙山,与早年所作的《邙山赋》形成时空呼应。

在赵冬曦逝后三年,其女婿崔祐甫整理遗稿时发现未竟的《唐六典》修订批注。《玉海》卷五十一引《集贤注记》称:"冬曦在院,多所刊定",这些朱笔校勘后来成为天宝年间修订法典的重要依据。而《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赵冬曦集》,至宋初已散佚大半,唯余《文苑英华》所收十二篇制诰,犹见当年"燕许大手笔"的风采。

抑郁何以欢,阴氛亦登望。孤岛轻雾里,行舟白波上。 目劳西北云,心醉东南嶂。昔日青谿子,胡然此无状。

2025年07月05日

纶綍有成命,旌麾不可攀。湘川朝目断,荆阙夕波还。 果枉东瞻唱,兴言夕放闲。携琴仙洞中,置酒灉湖上。 芳景恣行乐,谪居忽如...

2025年07月05日

方曙跻南楼,凭轩肆遐瞩。物华荡暄气,春景媚晴旭。 川霁湘山孤,林芳楚郊缛。列岩重叠翠,远岸逶迤绿。 风帆摩天垠,鱼艇散弯...

2025年07月05日

三湖返入两山间,畜作灉湖弯复弯。暑雨奔流潭正满, 微霜及潦水初还。水还波卷溪潭涸,绿草芊芊岸崭岝。 适来飞棹共回旋,已复...

2025年07月05日

为吏恩犹旧,投沙惠此蒙。江边悠尔处,泗上宛然同。 访道精言合,论经大义通。鸣琴有真气,况已沐清风。

2025年07月05日

政理常多暇,方舟此溯洄。吹笙虚洞答,举楫便风催。 山暗云犹辨,潭幽月稍来。清溪无数曲,未尽莫先回。 烟霭夕微蒙,幽湾赏未...

2025年07月05日

江外多山水,招要步马来。琴将天籁合,酒共鸟声催。 岩坐攀红药,溪行爱绿苔。所怀非此地,游望亦裴回。

2025年07月05日

美酒值芳春,醒馀气益真。降欢时倒履,乘兴偶翻巾。 徐榻思方建,左车理自均。傲然歌一曲,一醉濯缨人。

2025年07月05日

语别意凄凄,零陵湘水西。佳人金谷返,爱子洞庭迷。 旧馆逢花发,他山值鸟啼。江天千里望,谁见绿蘋齐。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赵冬曦同年出生

许景先

677年-735年

许景先,唐代大臣、诗人。他进士及第,起家为夏阳尉。开元初年,许景先与齐澣、王丘、韩休、张九龄掌知制诰,以文辞清丽,被当时人所推重。他擅长为大手笔,受张说赏识。历任中书舍人、虢州刺史、吏部侍郎、工部侍郎等职,为官有能名。

与赵冬曦同年出生

王丘

677年-743年

王丘,字仲山,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 ,唐朝官员。他自幼聪明,十一岁应童子科擢第,后举制科,拜奉礼郎。其为人清方,志行修洁,尤善词赋。历任考功员外郎、紫微舍人、吏部侍郎等职,在任期间,选拔人才公平恰当,时人称赞。后因疾辞官,历任礼部尚书、太子宾客等职,以右散骑常侍致仕。王丘为官清廉,所得俸禄,多散之宗族,身死之日,家无余财。

比赵冬曦大1岁

苏晋

676年-734年

苏晋,字进之,唐朝官员、诗人。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才华出众。苏晋在仕途上颇为顺遂,历任多个重要官职。其为人豪放旷达,不拘小节,以嗜酒闻名,与李白等人为好友,同列饮中八仙。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在当时颇受赞誉。

比赵冬曦小1岁

李邕

678年-747年

李邕,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唐朝时期大臣、书法家,文选学家李善之子。李邕出身于书香门第,少年成名,以擅长撰写碑颂而闻名。他性格耿直,不畏权贵,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其书法风格独特,笔力刚劲,对后世书法发展影响深远,尤擅行书,与颜真卿的楷书、张旭的草书等并称为唐代书法的杰出代表。在文学方面,他也颇有造诣,文章风格豪放,辞藻华丽。

比赵冬曦小1岁

选人

678年-740年

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开元年间名相,以直言敢谏著称,后遭李林甫排挤被贬。其诗风清淡,对盛唐诗坛有重要影响。

比赵冬曦小1岁

张九龄

678年-740年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他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幼聪慧,擅长诗文。张九龄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为“开元盛世”的延续作出了重要贡献。其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等作品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