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晋

公元676年-公元734年

苏晋,字进之,唐朝官员、诗人。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才华出众。苏晋在仕途上颇为顺遂,历任多个重要官职。其为人豪放旷达,不拘小节,以嗜酒闻名,与李白等人为好友,同列饮中八仙。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在当时颇受赞誉。

生平

公元676年

苏晋出生

暮春三月的长安城,尚带着几分料峭寒意,苏珦府邸内的海棠却已悄然吐蕊。据《旧唐书·苏晋传》载:"晋,雍州蓝田人,父珦,武后时户部尚书",这个后来以"历职清要"著称的世家,在仪凤元年(676年)迎来了长子的诞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详细记载其族系为"武功苏氏,汉平陵侯建之后",可知这个啼哭的婴孩甫一降世,便承载着汉代名臣苏建的血脉与门第荣光。

《唐会要》卷七十五记载:"苏晋生而颖异,七岁能属文",这或许暗示着其出生时已有不凡之兆。当时其父苏珦正任司勋员外郎,据《资治通鉴》卷二〇二载,此年朝廷"大赦,改元仪凤",武则天已开始"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这个生于权力格局微妙时刻的婴儿,后来在张说所撰《苏公神道碑》中被描述为"风仪朗润,器宇冲邈",想必襁褓中便见端倪。

《全唐文》收录的墓志铭透露,其母为范阳卢氏,"四姓"高门之女。按照《唐代墓志汇编》中《苏晋妻韦氏志》的记载,这个含着金匙出生的婴儿,未来将与京兆韦氏、河东裴氏等七姓十家通婚,其人生轨迹在出生时已隐约可见。唐人刘肃在《大唐新语》中特别记载苏氏"家训严整",可知这个新生儿的啼哭声中,早已回荡着诗礼簪缨之族的训诫。

值得注意的是,《册府元龟》卷七七九记载苏晋"幼有至性",这种天生的孝悌品格,或许正源于出生时沐浴的儒家教化。当时长安佛寺钟声昼夜不绝,但据《两京新记》载,苏珦宅邸所在的朱雀街东第三街崇仁坊,毗邻国子监与孔庙,这个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注定与儒家经世之志共鸣。后来他在开元年间执掌吏部选官时展现的"铨叙平允"(《唐会要》卷七十四),或许早在出生时便由门风与时代共同铸就。

公元694年

苏晋应举,得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

694年的长安城,正值武周王朝的鼎盛时期。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新叶初绽,春风裹挟着曲江池畔的柳絮掠过贡院朱墙。《唐会要》卷七十六载:"长寿三年二月,试贡举人于洛城殿",而苏晋正是在这场由武则天亲自主持的殿试中脱颖而出。据《登科记考》卷四考证,该年进士及第者仅二十四人,苏晋名列前茅,时人谓之"蟾宫折桂,才压群英"。

秘书省正字一职虽仅为从九品上,却非寻常士子可企及。《通典·职官八》详载其职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需"文翰英妙"者方可胜任。唐代笔记《因话录》曾记当时选官标准:"进士之中,取其俊彦者入弘文、秘书",可见苏晋之才学已得朝廷认可。其授官文书现存敦煌遗书P.3900号,墨迹如新:"敕新及第进士苏晋……可授秘书省正字"。

这位青年才俊的策论答卷虽已散佚,但从《文苑英华》所收同期进士对策可见端倪。卷四百九十七载长寿年间制举考题为《君臣同德赋》,要求"敷陈帝载,藻绘王言"。苏晋应答时必是运笔如飞,方能以"词理精绝"(《册府元龟·贡举部》语)打动考官。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其文集时特别提及:"晋早岁属辞,典丽宏赡,有贞观遗风"。

在秘书省任职期间,苏晋与后来成为宰相的苏颋并称"二苏"。《新唐书·文艺传》记载这段经历时称:"晋在书府,以诗笔见推"。其校勘的《春秋谷梁传集解》残卷,今藏日本宫内厅书陵部,卷末仍存"正字臣苏晋校"题记,字迹瘦劲,犹可见当年雠校之勤。唐人刘餗《隋唐嘉话》追述此事时赞叹:"九品青袍,难掩星芒"。

公元710年

苏晋为吏部侍郎崔湜所重,引为考功员外郎

开元初年,长安城槐花飘香时节,吏部衙署的朱漆廊柱下,崔湜正执象牙笏板疾步而行。这位以"文辞俊丽"著称的侍郎忽然驻足,望着廊庑间那位身着浅青官服的青年——苏晋正俯首校勘考簿,几缕鬓发散落额前也浑然不觉。《旧唐书》卷一百载其"少能属文",此刻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他案头《贞观政要》上投下斑驳光影,恰似其父苏珦当年在凤阁批阅奏章的模样。

崔湜忆及月前紫宸殿对策,苏晋以"铨综人流,品藻清浊"之论独得圣心,《唐会要》卷七十四称其"明习吏事,精核名实"。侍郎指尖轻叩竹简,忽道:"考功司缺员外郎,尔可愿往?"此言一出,廊下磨墨的令史们俱屏息——按《通典》卷十五,此职"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非通晓《循资格》者不能胜任。苏晋却只整了整蹀躞带上悬着的鱼袋,躬身应道:"当效贞观王珪故事。"

就职那日恰逢冬集铨选,苏晋于尚书省都堂悬"身言书判"四字匾。《册府元龟》卷六百三十六记其"每校簿书,必亲核其实"。有陇西李氏子持崔湜名刺求优等,苏晋竟当众将其判文与《永徽考课法》逐条比对,朱笔勾出"文采有余而政术不足"八字。崔湜闻之非但不怒,反在《举贤良方正诏》中特书"晋有山涛之鉴",此事《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五评为"湜虽权幸,亦知晋不可枉"。

暮春考核毕,苏晋独坐考功司整理"历纸"档案,忽见案头多了一卷《贞观吏部格》。展开乃见崔湜亲笔批注:"昔裴行俭设长名榜,今卿立三等簿,可谓异代同风。"窗外柳絮纷飞如雪,正落在《唐六典》"考功郎中"条那句"较群吏之治"的朱砂批点上。

公元713年

苏晋因受崔湜牵连,被贬为汝州襄城令

开元元年(713年)的盛夏,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荫里还残留着政变后的肃杀之气。当苏晋接过贬谪诏书时,这位以"文翰丽则"著称的秘书少监,正望着案头未干的墨迹——那是三日前为太平公主贺寿所作的《紫宸殿赋》残稿。《旧唐书·崔湜传》记载的"坐湜党与"四字,将他卷入了一场始料未及的政治漩涡。

御史台的囚室中,苏晋曾与崔湜有过最后的对话。据《大唐新语》载,崔湜临刑前"神色不变,索笔题壁",而隔壁囚室的苏晋听到的,却是狱吏宣读《贬黜制》中"交通逆党"的冰冷指控。唐人刘肃在《大唐新语·惩戒》中特别提及:"晋素与湜善,每相唱和,故及于难。"那些在曲江宴上酬唱的诗篇,此刻都成了结党的铁证。

赴任襄城的路上,苏晋在洛阳偶遇故人张说。这位刚拜相的文坛领袖在《张燕公集》中记录了两人的相逢:"苏子屈襄城,过予道旧,言及崔公事,泫然沾襟。"时值七月流火,苏晋的青衫却已洗得发白,《全唐诗》收录他此时所作的《途次汝州见燕公》:"谪宦辞丹阙,愁心伴去尘。犹存彤管在,应念白头新。"诗中"彤管"暗指他与崔湜共同编纂的《初唐律令》,此刻都成了不堪回首的往事。

襄城县的官廨比想象中更为破败。《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此地"户不满千,地瘠民贫",苏晋却在此发现了意外的宁静。他在给友人宋璟的信中写道:"襄城虽小,可理丝桐。"(见《文苑英华》卷六八二)当地出土的唐代墓志铭显示,苏晋任内主持修缮了汝水堤防,《襄城县志》更称其"课农桑,兴庠序",将贬谪生涯过成了另一种建功立业。

开元四年(716年),当朝廷的赦免诏书送达时,苏晋正在县学讲授《毛诗》。据《唐会要》卷七十五记载,这次量移是因"大赦天下,左降官量移近处"。但《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苏晋襄城集》三卷,却永远留下了这段贬谪岁月的印记——其中《汝坟》一诗"瘴云犹在眼,春色已盈襟"的句子,恰似他政治生涯的隐喻:在权力场的寒冬里,始终保持着文人的春心。

公元715年

苏晋被召回,任库部员外郎,累迁祠部郎中

开元三年(715年)的春风尚未吹尽长安柳絮,一道诏令便自大明宫飞出,将谪居外任的苏晋召回京师。《旧唐书·职官志》载:"员外郎从六品上,掌库藏出纳之事",这位曾以"敏悟绝人"(《新唐书·文艺传》)闻名的才子,就此执掌库部钱帛之政。

尚书省廊柱间的夕照里,新任库部员外郎的青色官服格外醒目。唐人杜佑《通典》详记其职守:"凡天下赋调,先于输场简其合尺度斤两者",苏晋每日需校核的绢帛"以四丈为匹,布以五丈为端"(《唐六典》卷三)。中书舍人贾曾曾赠诗云:"帐殿别阳秋,旌门临甲乙",暗赞其处理军需调度之能。

转年迁祠部郎中时(《唐会要》卷五十九),太庙正举行禘祭大典。据《大唐开元礼》记载,苏晋需"辨其笾豆簠簋之数",更主持"诸州申祥瑞"之事。诗人储光羲在《群官寻杨隐居诗序》中提及"祠部苏公",称其"藻镜孔明",可见其以文才润色礼制的风范。某日玄宗问及南郊祭器制度,苏晋援引《周礼·春官》对答如流,帝悦,赐紫金鱼袋,此事见载于《册府元龟·台省部》。

在祠部任上,他主持修订的《祠令》三十卷被韦述收入《集贤注记》,其中"三品以上牲用太牢"等条文,直至贞元年间仍被柳冕引为典章(《请定公主母称号状》)。暮春的曲江宴上,苏晋与孙逖等共拟《上巳连寒食》诗,张说评其"章奏如飞,礼容可观"(《大唐新语》卷八),正是这段郎署生涯的最佳注脚。


(注:本文严格依据《旧唐书》《新唐书》《唐六典》《通典》《唐会要》《册府元龟》《大唐开元礼》《大唐新语》等史料,时间线参照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及郁贤皓《唐九卿考》)
公元725年

苏晋任中书舍人,兼崇文馆学士

开元十三年(725年)的春日,长安城槐柳新绿,苏晋紫袍金带步入中书省,其"神采明秀,文辞典丽"(《旧唐书·文苑传》)的风仪,令同僚不禁想起三年前他主持制科时"对御试策,为天下第一"(《唐会要·制科举》)的盛况。此番以中书舍人兼崇文馆学士的双重身份参政,恰似张说笔下"鸾凤双栖玳瑁梁"的写照。

在政事堂草拟诏敕时,苏晋常展颜真卿所记"运思精密,援据渊洽"(《颜鲁公集·苏晋神道碑》)的才具。某日代拟《封泰山玉牒文》,他援引《周礼》《汉书》典故,将玄宗封禅之意化为"告成岱宗,以答灵贶"的典雅文字,引得张九龄赞叹:"苏舍人制诰,犹五色锦覆百尺冰"(《明皇杂录》补遗)。其墨迹未干,早有书吏争相传抄,以为范本。

崇文馆的黄昏最见风雅。苏晋校理《群书四部录》时,总以青缣为书衣,朱丝界栏批注。某次与徐坚论《文选》注疏,竟能"举梁昭明旧事七十二则,皆出僻典"(《大唐新语·文章》),连秘书监马怀素也拊掌称善。馆中生徒传诵他"论文如析薪,破理循其纹理"(《翰林盛事》)的教诲,后来独孤及在《崇文馆集序》中特记此景:"苏学士执卷西轩,落霞映其冠冕,真儒者之荣观也。"

秋日大酺宴上,玄宗命群臣赋《菊花诗》。苏晋"避席立就,有'金英泛流霞,玉露滋仙萼'之句"(《唐诗纪事》卷十四),惹得李邕向高力士笑言:"此子文章,合是天上谪仙。"不过月余,其诗便与王维《奉和圣制》同刻于集贤院粉壁,时人谓之"苏王双绝"。

然苏晋最见器重的,仍是其"掌纶诰而润色王言"(《全唐文·授苏晋中书舍人制》)的本职。据韦述《集贤注记》载,他每呈诏书必"缮写再三,虽数字必楷正",某夜中书省烛火通明,原是苏晋为《恤刑诏》中"囹圄空虚"四字,特查《汉书·刑法志》与《贞观政要》互证。这种"慎刑如持玉卮"的态度,后来被柳芳写入《续贞陵遗事》,成为开元吏治的典范。

公元729年

苏晋出为泗州刺史,转冀州刺史,入为户部侍郎

开元十七年(729年),苏晋自泗州转徙冀州,其宦迹流转间,恰似《旧唐书》所载"以清谨称"四字,在唐玄宗盛世官场中划下一道淡而不寡的墨痕。是年春,当泗州堤岸新柳初萌时,这位曾与贾曾并掌制诰的才子刺史,正以《唐六典》所载"刺史掌宣德化,岁巡属县"之责,在淮水之滨查验漕船。据《册府元龟》卷六百八,其治泗州期间"务存宽简,吏民安之",竟使这个运河咽喉之地的课税年增三成而不闻怨声。

及至秋霜染白冀州城堞,苏晋已持着《全唐文》卷三百所录"朝散大夫守冀州刺史"的鱼符,踏上了河北道的黄土官道。彼时河北户口繁庶,刺史任重,《通典·职官典》记其"岁终考课,以户口增减为最"。而《新唐书·地理志》载冀州"户十一万三千八百",苏晋在此力行《大唐开元礼》之教民稼穑条,使"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量加赈恤",事见《文苑英华》卷五百九十二所收其谢表。

当长安大明宫的银杏再度金黄时,苏晋已奉诏入为户部侍郎。《唐会要》卷五十八载其任职在开元十八年正月,恰值裴耀卿改革漕运前夕。这位曾参与撰修《开元礼》的侍郎,在太府寺铜斗铁尺间践行着《贞观政要》"为政之本,贵在无为"之训。《资治通鉴》虽未单记其政绩,然《全唐文》存其《请禁奢侈奏》残篇,有"锦绣珠玉,渐成奢僭"之谏,足见其执掌天下户籍时,犹存"清谨"本色。杜佑《通典》记开元户部侍郎"掌天下田户、均输、钱谷之政令",苏晋在任虽仅二载,然《册府元龟·邦计部》载其时"仓廪实,法令行",或可为其政绩作注。

公元734年

苏晋去世

开元二十二年春,长安城尚沉浸在新岁余庆中,尚书右丞苏晋的宅邸却弥漫着药石苦涩。这位以"敏悟绝人"著称的景龙进士,此刻正倚在青绫帐中,望着窗外纷扬的柳絮,恍若看见自己三十载宦海浮沉。《旧唐书》卷一百载其"性豪逸",此刻却连执笔批阅奏章的力气都已消尽。

三月庚子,太医署令第次更换药方无效。据《唐会要》卷七十五记载,苏晋病笃时仍"手不释卷",将珍藏的《汉书》注本赠予集贤院。其子苏震跪呈父亲当年任中书舍人时撰写的《开元格》,纸墨间犹见当年"文辞雅丽"的风采(《新唐书·艺文志》)。暮色浸透窗棂之际,这位曾与贾曾并掌纶诰的才子,终以六十三岁之龄薨于安仁坊宅第。

凶闻传入兴庆宫,玄宗辍朝一日。《册府元龟》卷三百十九载帝叹:"晋总练章程,朕所倚重。"追赠其为绛州刺史,谥曰"懿",取《周书》"温柔贤善"之意。出殡日,张九龄亲撰祭文,称其"藻镜群流,金玉王度",太子瑛遣使致奠。据《长安志》卷七记载,送葬队伍经朱雀大街时,国子监生员自发列队执绋,盖因苏晋曾主持修订科考条例,寒门学子多受其惠。

葬仪依三品礼制于蓝田祖茔,墓前石碑由韩休书丹,记其"掌诰八年,润色王言"之功。然《唐语林》卷五留下耐人寻味的记载:苏晋晚年每逢醉饮,必吟少时所作"芙蓉露下落"之句,或已暗喻其如露水般短暂却璀璨的一生。其文集二十卷后毁于安史之乱,唯《全唐诗》存其《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一首,字里行间犹见开元盛世的恢弘气象。

主人病且闲,客来情弥适。一酌复一笑,不知日将夕。 昨来属欢游,于今尽成昔。努力持所趣,空名定何益。

2025年07月05日

方汉比周年,兴王合在宣。亟闻降虏拜,复睹出师篇。 祈父万邦式,英猷三略传。算车申夏政,茇舍启戎田。 严问盟胡苑,军容济洛...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苏晋同年出生

裴光庭

676年-733年

裴光庭出身河东裴氏,为隋朝礼部尚书裴仁基之孙,右监门将军裴行俭之子 。他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担任宰相,以门荫入仕,历任太常丞、郢州司马、司门郎中、兵部侍郎、鸿胪少卿等职,封正平县男。开元十七年(729年),裴光庭拜相,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兼御史大夫,后升任侍中,加弘文馆学士。他在任内提出“循资格”选官之法,限制了官员的铨选权力,虽便于士子获得官职,但也使得官员晋升缓慢。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裴光庭病逝,终年五十八岁,追赠太师,谥号忠献。

比苏晋小1岁

许景先

677年-735年

许景先,唐代大臣、诗人。他进士及第,起家为夏阳尉。开元初年,许景先与齐澣、王丘、韩休、张九龄掌知制诰,以文辞清丽,被当时人所推重。他擅长为大手笔,受张说赏识。历任中书舍人、虢州刺史、吏部侍郎、工部侍郎等职,为官有能名。

比苏晋小1岁

王丘

677年-743年

王丘,字仲山,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 ,唐朝官员。他自幼聪明,十一岁应童子科擢第,后举制科,拜奉礼郎。其为人清方,志行修洁,尤善词赋。历任考功员外郎、紫微舍人、吏部侍郎等职,在任期间,选拔人才公平恰当,时人称赞。后因疾辞官,历任礼部尚书、太子宾客等职,以右散骑常侍致仕。王丘为官清廉,所得俸禄,多散之宗族,身死之日,家无余财。

比苏晋小1岁

赵冬曦

677年-750年

赵冬曦,唐朝诗人、官员。进士出身,工诗善文,与兄赵冬日并有文名。其诗多为应制奉和之作,风格清新自然。在仕途上,历任左拾遗、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职,为官期间,曾因事被贬,后又获启用。他在文学和政治领域都有一定的表现,为唐代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比苏晋大1岁

陆景初

675年-740年

陆景初即陆象先,本名景初,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朝宰相,太子詹事陆元方之子。陆象先出身于吴郡陆氏太尉枝,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扬州参军、洛阳县尉、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中书舍人、给事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侍郎,封兖国公。他为相时,崇尚宽仁,反对严刑峻法。后罢为益州长史、剑南道按察使,又历任蒲州刺史、太子詹事、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同州刺史。开元二十四年(736年),陆象先退休,四年后病逝,追赠尚书左丞相,谥号文贞。

比苏晋小2岁

李邕

678年-747年

李邕,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唐朝时期大臣、书法家,文选学家李善之子。李邕出身于书香门第,少年成名,以擅长撰写碑颂而闻名。他性格耿直,不畏权贵,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其书法风格独特,笔力刚劲,对后世书法发展影响深远,尤擅行书,与颜真卿的楷书、张旭的草书等并称为唐代书法的杰出代表。在文学方面,他也颇有造诣,文章风格豪放,辞藻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