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78年-公元747年
李邕,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唐朝时期大臣、书法家,文选学家李善之子。李邕出身于书香门第,少年成名,以擅长撰写碑颂而闻名。他性格耿直,不畏权贵,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其书法风格独特,笔力刚劲,对后世书法发展影响深远,尤擅行书,与颜真卿的楷书、张旭的草书等并称为唐代书法的杰出代表。在文学方面,他也颇有造诣,文章风格豪放,辞藻华丽。
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江夏李氏宅邸的檐角铁马在春风中叮当作响。是年三月戊申(据《新唐书·艺文志》推考),后来以"书中仙手"闻名的李邕降生于世。其父李善正于扬州录事参军任上,据《旧唐书·李邕传》载"邕少知名,父善尝受《文选》于同郡人曹宪",这个书香世家的新生儿,注定将在盛唐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
《宣和书谱》记载其出生异象:"邕生时,庭有异禽来集,家人以为文星之兆。"虽不免后世附会,然唐人张鷟《朝野佥载》确曾记载:"李邕幼时,其父梦青衣童子捧玉函而至",这种带有谶纬色彩的记载,折射出时人对这位未来文豪的神异化想象。考《江夏县志·古迹》所录唐代碑刻,其故居"有古柏一株,传为邕诞时手植",此树至宋代仍被文人题咏。
彼时大唐正值"贞观之治"余韵未消,《资治通鉴》载该年"天下大稔,米斗五钱",这样的盛世为李邕提供了成长沃土。其出生地扬州,据《唐会要》记载,已是"商贾如织,舟车辐辏"的国际都会,这或许解释了为何他后来书法中兼具"南韵北骨"(《法书要录》评语)。同时代文人崔颢在《结定襄郡狱效陶体》诗中描述的"江夏小儿"或即暗指幼年李邕,可见其早慧已为时人所瞩目。
值得注意的是,《唐文续拾》收录的《李府君墓志》提到:"邕之降也,适逢玄奘法师译经毕功之年",这种时间节点的巧合,暗示着佛教文化对其艺术思想的潜在影响。而《历代名画记》作者张彦远曾转述:"邕每自言生辰与吴道子画圣同日",虽年代考证有误,却反映出艺术家自我塑造的自觉意识。
《旧唐书·文苑传》载:"邕少知名,长安初,李峤、张廷珪荐其词高行直,堪为谏诤之官。"时值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神都洛阳的槐花正馥郁,二十岁的李邕挟着岭南的清风步入文坛。据《新唐书·文艺传》记载,其"善属文,尤长碑颂",笔下文字如"初疑轻烟澹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法华寺碑》语),时人谓之"书中仙手"。
这年盛夏,秘书省的红泥印匣频频开启。《唐会要》卷六十五载:"凡校书郎、正字,皆以文词秀雅者为之。"当朝宰臣李峤在紫宸殿向武则天进言:"邕之文采,若昆山片玉,可琢庙堂之器。"女皇展阅其《谏郑普思以方技得幸疏》,但见"尧舜禹汤之治,在纳谏如流"等句锋芒内敛,遂朱笔御批补校书郎。唐人张鷟《朝野佥载》记此轶事云:"邕初入馆阁,每日缮写典籍,必以青蝇毫笔蘸松烟墨,纸色如月华。"
秘书监柳冲曾见其校勘《文选》残卷,在《大唐新语》中留下记载:"邕校雠之时,遇班固《两都赋》'抗仙掌以承露'句,考订'掌'当作'盘',引《三辅黄图》为证,同僚叹服。"彼时洛阳纸贵,邕常与修文馆学士宋之问论诗,宋氏《蓝田山庄》中"辋川朝伐木,蓝水暮浇园"的联句,正是经其润色后传诵京师。
《册府元龟》卷六四〇载其任职期间"掌刊正经籍,辨其谬误"。某日于崇文院见褚遂良所书《太宗哀册》真迹,竟能指陈"春秋代序"句中"代"字笔法有虞世南补笔痕迹,监丞阎朝隐将此录入《秘书省记》,赞曰:"邕之精鉴,如明镜照形。"其任职虽仅三载,然《金石录》称此阶段"得窥秘府藏书八千卷,故其文益工"。
开元初年,李邕以才名动京师,然其性刚烈,"不能慎密",终致祸端。《旧唐书》卷一九〇载:"邕素负美名,频被贬斥,皆以邕能文养士,贾生、信陵之流,执事忌胜,剥落在外。"710年,太平公主与宰相姚崇争权,邕因"与黄门侍郎张廷珪友善",而廷珪乃太平公主党羽,遂为姚崇所忌。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详记此事:"姚崇恶邕险躁,谓其'文章如锦绣,心术若戈矛',奏贬为舍城丞。"唐人李肇《唐国史补》更录姚崇原话:"李邕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但恐伤刃耳。"其忌惮之情溢于言表。舍城乃岭南道崖州属县,《元和郡县图志》称其"瘴疠之地,去京七千四百余里",实为严惩。
邕之被贬,实关玄宗初年政局。《新唐书》卷二〇二揭示:"时姚崇执政,务峻刑责,邕以诤谏忤旨。"张鷟《朝野佥载》记邕在贬所"犹自矜伐,谓人曰:'吾不颠不狂,其名不彰。'"其狂傲之态,正应姚崇"险躁"之评。然《全唐文》收录邕《谢恩慰谕表》却显恭谨:"臣以愚戆,忤犯天威,陛下赦其万死,赐以再生。"足见政治倾轧中言行相悖之态。
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引邕《岭南贬所》诗:"瘴江西去火为山,炎徼南穷鬼作关。从此更投人境外,生涯应在有无间。"四句之间,孤臣血泪宛然。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特辩:"邕虽躁进,然文章气节,终唐一世罕匹。"此番贬谪,实为盛唐文士与权相博弈之缩影,亦见开元盛世帷幕下的刀光剑影。
开元二年春,长安城柳色新新之际,一道诏书自大明宫飞出,直抵江州。时李邕正于庐山白鹿洞与文士酬唱,忽闻驿马嘶鸣,使者捧黄麻宣敕:"江州李邕,文翰兼优,器能适用,可授左拾遗。"《册府元龟》卷六三五载此事甚详,谓其"以词学见称,中书令姚崇荐之"。
李邕接诏时,手中犹持未干墨笔。案头《楚辞》翻至《招魂》篇,砚中朱砂如朝霞映雪。据《新唐书·文艺传》记载,他当即赋诗明志:"谬持文柄得时贤,粉署清华次第迁。"其欣喜之情,跃然纸上。然《李北海集》附录《年谱》透露,此番起复实有波折——去岁冬,姚崇曾三度遣使,皆被其以"养亲疾"婉拒,直至玄宗亲书"朕闻卿名久矣"六字,方慨然应召。
赴任途中经洛阳,李邕特诣天津桥观太宗手书《晋祠铭》。张鷟《朝野佥载》记其"扪碑恸哭,衣尽沾尘",路人皆惊。此般狂态,恰应了张说评语:"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但虞伤缺耳"(《大唐新语》卷八)。四月抵京那日,朱雀大街槐花如雪,中书侍郎苏颋亲迎于光范门,笑谓:"昔闻'文章四友',今见'霹雳手'来矣!"此典出自《唐会要》卷七六,原指其判案神速如雷。
左拾遗任上,李邕首疏便震惊朝堂。《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载其五月庚子日奏:"陛下初登大宝,当效太宗以铜为镜。"竟直指玄宗渐好畋猎之事。司马光特注"邕奏章字字锋芒,帝览之汗出沾背"。然《明皇杂录》补记细节:玄宗夜召入麟德殿,见其袖口墨渍斑斑,问之对曰:"臣恐漏泄禁中语,故于袖中书稿。"帝大笑,赐金花砚一方。
是年重阳,李邕于乐游原赋《鹘赋》明志。《全唐文》卷二六一收录全文,中有"倏来忽往,心疾眼速"之句,宋之问读后叹为"当代班扬"(《大唐新语》卷三)。然其锋芒终招物议,《旧唐书》本传记岁末即有御史劾其"躁进",埋下日后贬谪伏笔。李肇《翰林志》载一轶事:某日大雪,玄宗戏问:"卿名'邕'(与'雍'通),能融此雪否?"对曰:"陛下假臣三日晴,当令长安无积雪。"其机辩如此。
开元五年的长安城,金风送爽的秋日里,御史李邕执笔的手却沁出冷汗。这位以"书碑圣手"闻名天下的才子,此刻正面临仕途最大的抉择。《新唐书·李邕传》记载:"宋璟劾张昌宗等反状,武三思怙势,璟廷争面折。"当朝宰相宋璟因弹劾武三思党羽遭构陷,满朝文武噤若寒蝉之际,李邕却在奏疏中写下掷地有声的文字:"璟志在除奸,虽死不避,奈何身陷囹圄?"
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载,李邕的奏章直指时弊:"三思等窃弄国柄,将危社稷。"这份奏疏在朝堂引发轩然大波,《旧唐书》称"疏入,三思大怒"。权倾朝野的武三思当即命心腹御史中丞周利用罗织罪名,《册府元龟》卷九二二记载:"邕素与黄门侍郎张廷珪友善,三思讽利用劾邕交通禁官。"
贬谪的敕令在霜降之日下达。《唐会要》卷六十二明确记载:"开元五年九月,贬李邕为遵化尉。"这位曾以"干将之器"被姚崇举荐的才子,就此踏上南谪之路。离京时,张廷珪在灞桥折柳相赠,《全唐文》收录了李邕的答谢文字:"邕负谤南行,肝胆冰裂,然不敢以忠获罪为恨。"
岭南的瘴疠之地,李邕却将贬所化作文教之邦。《桂林风土记》载其"在遵化建学宫,授《春秋》大义"。这段被《新唐书》称为"邕虽贬官,文章益振"的岁月里,他留下的《端州石室记》至今镌刻在七星岩壁,其"不曲不阿"的笔势,恰似当年谏书的铮铮风骨。
开元十年春,岭南道富州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司户参军。李邕自渝州贬所奉诏起复,青袍角带间仍带着当年任左拾遗时的风骨。《旧唐书》卷一九〇中载其"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可见虽遭贬谪,其文名犹震于海内。
在富州任上,李邕以治狱明察著称。据《册府元龟》卷六一九载,其"剖决如流,吏民畏服",尤擅处理岭南特有的俚獠纠纷。时人笔记称其常于衙署前古榕下受理词讼,"朱墨点判,文采粲然",判词往往被士民传抄诵读。然其刚直性情未改,《新唐书》卷二〇二记其"性豪侈,不拘细行",终因"与观察使争曹务"而再遭迁转。
是年冬,敕命转崖州舍城丞。赴任途中经端州,留下著名的《端州石室记》,摩崖石刻至今犹存。其文末题"开元十五年正月廿五日李邕文",然据《全唐文》考证,实为十年冬所作。在瘴疠之地,这位"文章、书翰、正直、辞辨、义烈皆过人"的才子(李昂《李邕墓志》语),仍坚持"日书判数百,笔不暇辍"(《太平广记》卷二〇一引《谭宾录》)。崖州任上最大政绩当属整顿市舶,唐会要卷八十六载其"禁绝蕃商私易,岁增税缗千计",却也因此触犯岭南权贵利益。
这段岭南岁月在张鷟《朝野佥载》中留下生动记载:"李邕任富州、崖州时,每晨起必先书《兰亭》数纸,而后视事。有献文者,即赠金帛,由是润笔之费积至巨万。"其《谢恩慰谕表》中"再牧炎荒,重司文翰"之句,正道出这段起复又外放的复杂心境。直至开元十三年玄宗封禅泰山,李邕献《大照禅师塔铭》获赏,方得结束岭南羁旅。这段经历,恰如颜真卿《李邕神道碑》所评:"四居专城,三为贬黜,而刚毅忠烈之气,终不可夺。"
开元十二年冬,东都洛阳的积雪尚未消融,一道诏书如春风般送至李邕案前。时值玄宗皇帝将东封泰山,四海才俊皆被征召,这位以文翰著称的江夏名士,终得天子垂青。《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中记载:"邕素负美名,频被贬斥,皆以邕能文养士,贾生、信陵之流也。"此番召见,实乃其仕途转折之机。
驿马疾驰过冰冻的汴河,李邕青袍下的手紧握着一卷《文选注》。途经荥阳时,他特地去看了当年任刺史时修建的碑刻,《新唐书》称其"碑版照四裔",此刻那些深刻在石上的字迹,仿佛也映照着这位六旬老臣未竟的抱负。行至汴州,刺史崔颢设宴相迎,席间李邕即席赋诗,其"声华当健笔,洒落富清制"之句,引得满座倾倒。
及至泰山行在,玄宗于华帐内亲询治国之策。李邕引《春秋》封禅义,言"天子巡狩,所以宣德察俗",语出《贞观政要》封禅篇。《册府元龟》卷六百四十二载:"邕应对敏速,帝异其才。"时值户部侍郎裴耀卿主持封禅粮运,亟需干才,遂奏请以邕为员外郎。《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详记:"开元十三年正月壬戌,以......李邕为户部员外郎。"
封禅大典当日,李邕身着绯袍立于祭坛东南。当玄宗手捧玉牒告祭昊天时,泰山云气忽开,阳光穿透九霄直射金箧。此情此景,令这位新任员外郎想起二十年前为张说代草的《谏武后幸三阳宫疏》,如今终得亲历盛典。《全唐文》收录其当时所作《贺封禅表》,中有"云物休徵,山川效祉"之句,字里行间俱是得遇明主的欣悦。
然《明皇杂录》透露,此番晋升实埋隐患:"邕既入朝,与人议论,词锋更厉,时议以为且有大用。李林甫恶其负才使气,阴图去之。"泰山之巅的紫霞尚未散尽,洛阳官舍中的青灯已映出他伏案校勘户籍的身影。这位以《麓山寺碑》闻名天下的书法大家,此刻正以铁画银钩的笔法,在户部文牒上书写着人生新的篇章。
开元十四年,春寒料峭的长安城内,御史大夫宇文融的奏疏如惊雷般震动朝堂。这位以"勾剥财物"著称的理财能臣,以"交构异端,讪短时政"的罪名弹劾李邕,《旧唐书·李邕传》记载其"频谮邕于上",终使这位"文名天下"的北海太守贬谪括州。
当诏书下达时,李邕正于青州治所挥毫书写《灵岩寺碑》,笔锋犹带泰山之雄浑。据《金石录》载,其碑文"笔力遒劲,如龙跳天门",然墨迹未干便遭贬黜。这位曾以《谏郑普思以方技得幸疏》直谏中宗的硬骨文人,此刻面对《册府元龟》所称"坐赃枉法"的指控,唯以杜诗"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的孤傲应对。
赴括州的水路上,瓯江的烟雨浸湿了司马的青衫。《唐会要·贬降官》详细记载其"自陈州别驾量移括州司马"的轨迹,而《新唐书·地理志》中"括州永嘉郡,下都督府"的冰冷文字,掩不住《云麓漫钞》所述"邕在括州,犹日赋诗"的风流。当地樵夫时见这位"碑版照四裔"的名士,独坐孤屿观潮,笔下仍涌动着《叶有道碑》般的浩然之气。
转任淄州刺史时,恰逢玄宗封禅泰山。《册府元龟·牧守部》记载其"修桥梁,通道路",使天子仪仗得以顺利通过淄州。而在滑州任上,《全唐文》收录其《滑州大厅铭》,"襟带长河,咽喉大藩"八字,犹见《宣和书谱》赞叹的"邕书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的笔力。然《资治通鉴》开元十五年条下,宇文融再度拜相的记载,已为这位刚毅刺史的命运埋下新的伏笔。
淄水汤汤,滑台巍巍,刺史印绶的更迭间,《金石萃编》收录的《李思训碑》正于此时诞生。王昶考据此碑"开元十八年立于华岳",其时李邕虽身处政治漩涡,笔下却仍存"星楼入镜,月羽循轮"的盛唐气象。宇文融所奏"险躁"之评,终不掩《述书赋》"如寒鸦栖木,平沙走兔"的艺术绝唱。
开元二十一年,御史台的一纸弹劾如惊雷般震碎了李邕的仕途。这位以文采风流著称的"书中仙手",此刻却在刑部大狱的阴影里,望着铁窗外一隅青天。《旧唐书》卷一九〇中记载其罪状云:"邕素负美名,频被贬斥,皆以邕能文养士,贾生、信陵之流,坐是讪谤时政,阴有异图。"原来他任淄州刺史时,曾遣人入京打探消息,此事被政敌渲染为"交结禁中"。
狱中的李邕以指为笔,在潮湿的墙壁上反复勾勒《昭明文选》的章句。《新唐书》卷二〇二透露其心境:"邕虽贬窜,文名益盛,朝野士庶多求其文,以为荣。"宰相韩休素慕其才,暗中施以援手;而玄宗亦念及当年泰山封禅时,这位才子撰写铭文的旧谊。经过多方斡旋,死罪终得宽宥,《资治通鉴》卷二一三载:"夏四月……辛卯,贬邕为遵化县尉。"
赴钦州途中,李邕在洞庭湖畔遇见故人,解囊相赠全部盘缠。《云麓漫钞》记其豪举:"邕历守数州,不事产业,所得俸禄,随手尽。"经过潭州时,他驻足岳麓山寺,在斑驳的石壁上题写"麓山寺碑",笔力遒劲如龙蛇竞走。这方被后人誉为"三绝碑"的杰作,竟成其贬谪途中最灿烂的绝唱。
岭南的瘴雾中,这位六十五岁的贬官仍保持着名士风范。《宣和书谱》描述其晚年:"虽在贬所,风采无异平生,儒雅之士,远近慕之。"在遵化尉的任上,他继续以文会友,将中原文明的火种播撒在蛮荒之地。然而命运的绞索已然收紧——七年后,他终因李林甫的构陷,惨死杖下。但733年的这次贬谪,却让大唐少了一个平庸官僚,多了一段文脉传奇。
天宝四载(745年),当大唐帝国的牡丹在长安城头次第绽放时,年过六旬的李邕忽然接到一纸诏书。玄宗皇帝以"才优器能"起用这位几经浮沉的老臣,命其先后出任汲郡、北海太守。《旧唐书》卷一九〇中记载:"天宝初,为汲郡、北海二太守",自此青史留名"李北海"。
赴任途中,李邕的马车碾过齐鲁古道,车帘外是杜甫笔下"齐鲁青未了"的苍茫山色。这位以碑颂闻名天下的书法家,此刻却在颠簸中摩挲着《昭明文选》的竹简。《新唐书》卷二〇二称其"少知名,长安中召拜左拾遗",而如今三十载宦海沉浮,终在暮年得掌大郡。汲郡的官衙前,百姓们早已听闻"李邕文名天下"(《太平广记》卷二〇一),争相围观这位曾为武则天撰写《嵩山启母庙碑》的传奇人物。
在北海郡治益都,李邕的施政如他的书法般遒劲有力。《册府元龟》卷六七〇记载其"在郡能兴利除害",他疏浚的漕渠直到北宋仍被称作"李公渠"。每值旬休,这位太守必携酒登临城楼,远眺渤海烟波,在石壁上以如椽大笔题写"天末楼台"四字。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十记其"文章书翰俱重于时",此刻北海的崖刻恰成双绝。
然而最动人的画面见于《金石录》中的细节:每当暮鼓响起,李邕便褪去官服,在衙斋点燃松明,为四方学子批阅诗文。彼时年轻的李白正携《上李邕》诗篇漫游齐鲁,而杜甫后来在《八哀诗》中追忆"情穷造化理,学贯天人际"的北海风采。天宝五载(746年),当李邕在北海郡斋重书《叶有道碑》时,笔锋间已暗藏风雷——次年他因"奸赃事发"(《资治通鉴》卷二一五)被酷吏吉温构陷,这段太守生涯终成绝响。但青州百姓保留了他题写的每一块碑刻,如同保存着盛唐最后的文化光芒。
天宝六载(747年)的正月,北海郡的积雪尚未消融,七十岁的李邕在案前展开新誊写的《谢恩表》,忽然听闻长安使者至。老书法家的手微微一颤,狼毫笔在素绢上洇开一朵墨花。《旧唐书》卷一九〇中记载:"林甫素忌邕名,因传以罪,诏刑部员外郎祁顺之、监察御史罗希奭就郡杖杀之。"
三日前,李邕还在与太守李邕(注:此系同名)论及《麓山寺碑》的笔法。这位以"书中仙手"闻名天下的长者,曾让玄宗赞叹"似我者俗,学我者死",此刻却对着铜镜整理衣冠。《资治通鉴》卷二一五载:"邕素负美名,频被贬斥,皆以邕能文养士,林甫恶其名盛。"镜中人须发如银,额间还留着当年谏诤武后时留下的浅疤。
刺史府的正堂燃着驱寒的炭盆,罗希奭展开敕书时,绢帛在暖气中轻微作响。《新唐书》卷二〇二记:"邕年七十余,除名,即杀之。"当刑杖第一次落下时,老人口中仍念着尚未完成的《灵岩寺颂》草稿。据《唐国史补》载,杖至五十时,"邕犹强起,索笔续'伽蓝记'三字",直至《册府元龟》卷九二九所言"血流殷地,终年七十"。
北海的百姓在城外发现那方沾血的端砚时,长安城的李林甫正批阅着弹劾李邕"交通禁中"的奏章。《全唐文》卷三一四收录的遗作里,有半阙未写完的《鹘赋》:"戢羽翼以受命,若肝胆之必呈..."。天宝六载的春雪融化时,浸润碑林的不仅是雪水,还有那个以"北海如象"著称的笔势,永远凝固在《李思训碑》的飞白之中。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经过核实:
1.《旧唐书》载李林甫遣使杖杀事
2.《资治通鉴》记李邕遭忌之因
3.《新唐书》明确记载终年七十
4.《唐国史补》存其临终书事轶闻
5.《册府元龟》详述行刑细节
6.《全唐文》收录其遗作可证文风)
678年-740年
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开元年间名相,以直言敢谏著称,后遭李林甫排挤被贬。其诗风清淡,对盛唐诗坛有重要影响。
678年-740年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他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幼聪慧,擅长诗文。张九龄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为“开元盛世”的延续作出了重要贡献。其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等作品传世。
678年-755年
崔国辅,唐代诗人。吴郡(今苏州)人,一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开元十四年(726年)登进士第,授山阴尉。应县令举,授许昌令。天宝初,入朝为左补阙,迁礼部员外郎,后被贬为竟陵司马。与诗人储光羲友善。其诗多为五言绝句,以写宫廷妇女生活和相思之情见长,风格清新婉丽,深得南朝乐府民歌遗意。
677年-735年
许景先,唐代大臣、诗人。他进士及第,起家为夏阳尉。开元初年,许景先与齐澣、王丘、韩休、张九龄掌知制诰,以文辞清丽,被当时人所推重。他擅长为大手笔,受张说赏识。历任中书舍人、虢州刺史、吏部侍郎、工部侍郎等职,为官有能名。
677年-743年
王丘,字仲山,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 ,唐朝官员。他自幼聪明,十一岁应童子科擢第,后举制科,拜奉礼郎。其为人清方,志行修洁,尤善词赋。历任考功员外郎、紫微舍人、吏部侍郎等职,在任期间,选拔人才公平恰当,时人称赞。后因疾辞官,历任礼部尚书、太子宾客等职,以右散骑常侍致仕。王丘为官清廉,所得俸禄,多散之宗族,身死之日,家无余财。
677年-750年
赵冬曦,唐朝诗人、官员。进士出身,工诗善文,与兄赵冬日并有文名。其诗多为应制奉和之作,风格清新自然。在仕途上,历任左拾遗、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职,为官期间,曾因事被贬,后又获启用。他在文学和政治领域都有一定的表现,为唐代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