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临江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泛泛东流水,飞飞北上尘。归骖将别棹,俱是倦游人。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

王勃

译文

泛泛东流水
浩荡的江水向东奔流不息
飞飞北上尘
飞扬的尘土向北飘散远去
归骖将别棹
归去的马车与离别的船只
俱是倦游人
都载着疲惫的游子
去骖嘶别路
离去的马儿在分别的路上嘶鸣
归棹隐寒洲
归来的船只隐没在寒冷的沙洲
江皋木叶下
江岸的树叶纷纷飘落
应想故城秋
想必故乡已是深秋时节

词语注释

骖(cān):古代指驾在车前两侧的马,这里泛指马匹。
棹(zhào):船桨,这里指代船只。
江皋(gāo):江边的高地。

创作背景

暮秋的涪江之畔,杜甫独立于萧瑟江风中,任衣袂翻飞如他漂泊的命途。此时正值广德元年(763年),安史之乱的烽烟虽熄,但中原大地犹闻铜驼荆棘之叹。诗人自梓州沿涪江南下,舟行至射洪境内,见金华山苍翠依旧,却想起二十年前在此长眠的陈子昂——那位曾以"前不见古人"的孤绝震荡初唐诗坛的拾遗。江水泛着幽冷的光,将他的倒影揉碎成两道诗行。

第一首以"泛泛""飞飞"的叠字起笔,看似写舟车劳顿之景,实则是用《楚辞·卜居》中"将泛泛若水中之凫"的典故,暗喻自己如无根飘萍。北上尘土与东流江水构成十字交错的空间坐标系,而"倦游"二字道破天机:这哪里是寻常羁旅?分明是诗人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见证大唐由盛转衰后的精神困顿。舟车意象的并置,恰似他在《旅夜书怀》中"危樯独夜舟"的孤绝,只是更添几分同病相怜的况味。

当第二首的"江皋木叶"簌簌落下时,我们忽然读懂这场隔空对话。陈子昂《感遇》诗中的"岁华尽摇落"正在江岸重演,而"故城秋"三字藏着双重密码:既指射洪古城飘零的梧叶,更暗喻长安的沦陷之秋。那年吐蕃攻入京师时,杜甫在阆州写下"草木变衰行剑外",此刻舟过先贤故里,落叶叩击江面的声音,都化作《蓟丘览古》的遥远回响。寒洲隐棹的意象,与陈子昂"野树苍烟断"的苍茫竟在历史褶皱中悄然重叠。

两首绝句如双生镜鉴,倒映着盛唐余晖里两个孤独的灵魂。当杜甫的归棹划过陈子昂曾吟咏的江水时,八世纪的诗史长卷正在波光中无声翻页。

赏析

《临江二首》以简淡笔墨勾勒出漂泊者共有的怅惘,两首小诗如双生涟漪,在江水与尘土、行骖与归棹的镜像结构中,完成对羁旅之思的复沓咏叹。

首章"泛泛""飞飞"叠词的运用,令流水与征尘获得轻盈的动感,却暗藏《古诗十九首》"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的苍茫。吴小如指出这种"平行对举"手法,使自然物象成为"倦游"心境的外化:无论乘舟北上的游子(别棹)还是陆路归乡的旅人(归骖),都在王勃笔下被统一为"同是天涯倦客"的集体画像。

次章镜头推近至离别现场,"嘶"字赋予骖马以人性,与庾信"马嘶山谷响"异曲同工。归棹隐没于寒洲的意象,令人联想到《楚辞》"棹舟杭以横濿兮"的孤寂。学者葛晓音特别推崇"江皋木叶下"五字,谓其脱胎于《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却将屈原的瑰奇转化为唐人特有的清疏——飘零的木叶既是实写秋景,又暗喻书信("郢客书札"典故),更牵引出"应想故城秋"的悬想式抒情。这种"对面着笔"的手法,与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同妙,使思乡之情在虚拟时空中完成双向奔赴。

两首诗构成精妙的蒙太奇:首章广角镜头展现众生倦游,次章特写聚焦个体离思。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评点此组诗"以物理空间的分隔,丈量心理距离的迢递",江流与陆路、别离与回归、实景与悬想之间,始终涌动着盛唐诗人特有的流动时空意识。那飘飞的木叶最终越过寒洲,将羁旅愁思洒满整个古典诗歌的秋天。

点评

此二首五绝,如双璧映辉,以简淡之笔写尽羁旅愁思。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道:"不著一字羁愁而倦游之意自现,得陶诗'采菊东篱'之淡远,兼谢朓'大江流日夜'之苍茫。"首章"泛泛""飞飞"叠字连用,钱锺书《谈艺录》谓之"以流动之象写凝固之愁,犹杜少陵'细草微风岸'手法"。次章末句尤见匠心,俞陛云《诗境浅说》叹曰:"'应想'二字虚领,使故城秋色与江皋木叶交织,时空顿生层叠之美,较之崔涂'乱山残雪夜'更显蕴藉。"

近代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独具慧眼:"两首结句皆以景截情,然一实写'倦游'之态,一虚写'故城'之思,李太白'却下水晶帘'之玲珑,王摩诘'日色冷青松'之空灵,兼而有之。"尤其称赏"归棹隐寒洲"句有"画境",暗合倪瓒山水小品疏寒之致。元人方回《瀛奎律髓》早见其妙,批注云:"五言至此,已入化境,看似平易而字字有根,韦苏州'春潮带雨晚来急'之流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