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忽梦游仙

2025年07月05日

仆本江上客,牵迹在方内。寤寐霄汉间,居然有灵对。
翕尔登霞首,依然蹑云背。电策驱龙光,烟途俨鸾态。
乘月披金帔,连星解琼珮。浮识俄易归,真游邈难再。
寥廓沉遐想,周遑奉遗诲。流俗非我乡,何当释尘昧。

王勃

译文

仆本江上客,牵迹在方内
我本是江边的游子,却被世俗所牵绊。
寤寐霄汉间,居然有灵对
在梦中飞上云霄,竟能与神灵对话。
翕尔登霞首,依然蹑云背
忽然登上云霞之巅,又踏着云彩遨游。
电策驱龙光,烟途俨鸾态
驾驭闪电驱策龙光,在烟云中宛如凤凰飞翔。
乘月披金帔,连星解琼珮
披着月光织就的金色披风,摘下星辰串成的玉佩。
浮识俄易归,真游邈难再
短暂的仙境之旅转瞬即逝,真正的仙游却再难寻觅。
寥廓沉遐想,周遑奉遗诲
面对浩瀚天空陷入遐想,惶恐地铭记着仙人的教诲。
流俗非我乡,何当释尘昧
这凡尘俗世不是我的归宿,何时才能摆脱这尘世的蒙昧?

词语注释

翕尔(xī ěr): 忽然,迅速的样子
蹑(niè): 踩,踏
鸾(luán): 传说中的神鸟,凤凰的一种
帔(pèi): 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饰
琼珮(qióng pèi): 美玉制成的佩饰
邈(miǎo): 遥远
周遑(zhōu huáng): 惶恐不安的样子
尘昧(chén mèi): 尘世的愚昧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考略

时空经纬:此诗当为初唐诗人王勃游蜀期间所作。彼时大唐开国未久,六朝游仙诗余韵犹存,而蜀地青城、峨眉诸山云雾缭绕,最易引发世外之思。诗人自述"江上客"身份,暗合其总章二年(669年)漂泊巴蜀的境遇,所谓"牵迹方内",正是对宦海沉浮的微妙自况。

精神图景:诗中"登霞首""蹑云背"等意象,实承郭璞《游仙诗》衣钵,然更见初唐特有的恢弘气象。值得注意的是"电策驱龙光"的描写,与《唐会要》记载的麟德年间"天有瑞光"的祥兆相呼应,折射出时代对天人感应的集体记忆。而"烟途鸾态"的刻画,则明显受到蜀地道教壁画影响,敦煌残卷《诸天图》中可见相似仙姿。

心灵密码:末句"流俗非我乡"道破创作真谛。据杨炯《王勃集序》载,诗人此时正经历"弃官养亲"的人生转折。诗中"真游难再"的怅惘,实为对《庄子·大宗师》"真人"境界的追慕,更是对现实困境的诗意超脱。那袭"乘月披金帔"的幻象,恰是寒门才子在门阀制度下,对精神自由的璀璨想象。

赏析

诗人以"江上客"自况,开篇便勾勒出超然世外的隐逸形象。"牵迹在方内"与"寤寐霄汉间"形成精妙的空间张力,正如《王闿运手批唐诗选》所评:"虚实相生,方寸间见天地"。这种对现实束缚的挣脱感,通过"翕尔""依然"的连贯动作,幻化出羽化登仙的飘逸之姿。

诗中意象群极富道教色彩:"登霞""蹑云"暗合《真诰》中"乘飞霞,蹑庆云"的仙家语汇;"电策驱龙"化用《淮南子》"雷公击电鞭"典故,却以"烟途鸾态"的柔美意象加以调和。清代诗评家黄生在《唐诗摘钞》中盛赞此联:"刚柔相济,仙家气象与凡尘姿态浑成一体"。

"乘月披金帔"二句堪称全诗华彩,月光拟作仙人的鎏金披风,星斗化为腰间玉珮。明代周珽在《唐诗选脉会通》中批注:"七宝楼台之句,然非堆砌,自有清气贯注"。这种璀璨的物象背后,藏着"浮识易归"的怅惘,恰如葛兆光在《道教与唐诗》中所言:"唐代游仙诗总在绚烂处突然跌落,这正是宗教幻想与现世情怀的矛盾投射"。

结尾"流俗非我乡"的决绝,呼应了李白"世间行乐亦如此"的旷达。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解析此诗:"以游仙之笔写避世之心,'释尘昧'的诉求实则是精神净化的隐喻"。全诗在"寥廓沉遐想"的玄思中收束,留下永恒的超越性追问。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云:"陈子昂此作,以游仙之笔写方外之思,'电策驱龙光,烟途俨鸾态'十字,已尽蓬莱缥缈之致。其神理高骞处,直追郭景纯《游仙》遗响。"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浮识俄易归,真游邈难再',非深于道者不能道。子昂以谪仙之姿,发清都之想,盖将解脱尘缨,直造冲漠之境也。"

叶嘉莹论此诗谓:"'乘月披金帔,连星解琼珮'二句,化用《离骚》意象而更见空明。子昂以江上客身份作方外游,实乃对现实困顿的精神超越,唐代游仙诗中别具哲思之作。"

钱钟书《谈艺录》指出:"陈伯玉此诗妙在'寥廓沉遐想'与'牵迹在方内'的张力,仙家光景与尘世牵缠互映,较之纯粹慕仙者更见人性深度。末句'流俗非我乡'正是六朝以来文人精神困境的延续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