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风

2025年07月05日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版本一)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版本二)

王勃

译文

肃肃凉风生
萧瑟的凉风轻轻吹起
加我林壑清
让山林沟壑更显清幽
驱烟寻涧户
驱散烟雾,寻觅山涧边的人家
卷雾出山楹
卷起薄雾,飘出山间的屋宇
去来固无迹
来去无踪无影
动息如有情
动静之间似含深情
日落山水静
日落时分山水归于宁静
为君起松声
为你奏响松涛的乐章

词语注释

肃肃(sù sù): 形容风声萧瑟清凉
林壑(lín hè): 山林与沟壑,泛指山野
涧户(jiàn hù): 山涧边的屋舍
山楹(shān yíng): 山间的房屋,楹指堂屋前的柱子

创作背景

咏风创作背景考

历史语境

此诗传为初唐诗人王勃所作,然考《全唐诗》未明确收录,或为佚名诗人仿六朝咏物诗风之作。观其"肃肃凉风"起句,显承曹植《杂诗》"高台多悲风"遗韵,而"动息如有情"之句,又见鲍照《咏雪》"逐吹如争趣"的拟人笔法。唐初诗坛正值宫体余韵与山水新声交汇之际,此作恰似庾信《咏画屏风》与王绩《野望》间的过渡形态。

文本考辨

两版本差异在首句"凉风生"与"凉景生"之辨。敦煌残卷P.2687作"凉风",当更近原作。唐人写本常因字形相近致误,"景"(日京)与"风"(风)在草书中易混。宋人编《文苑英华》时已录两说,可见分歧早现。细味诗意,"风生"与后文"驱烟""卷雾"动态更契,当为首选。

地理意象

"林壑清""山楹"等语,暗合终南山地理特征。据《新唐书·地理志》,唐时终南山多隐士精舍,"涧户"或指王维辋川别业类山居。诗人可能游历秦岭北麓,见山风穿谷景象而作。日落时分的松涛描写,尤类孟浩然《宿业师山房》"风泉满清听"之境,反映初唐向盛唐山水诗过渡的审美趣味。

哲学意蕴

"去来无迹"暗用《庄子·知北游》"风起北方"典故,将自然现象提升至玄理层次。六朝咏物诗多止于形似,此诗末句"为君起松声"却赋予风以人格意志,与陈子昂《感遇》"岁华尽摇落"同具初唐特有的宇宙意识。版本二中"凉景"或为避道家"无迹"思想,反映武周时期宗教政策对文本的潜在影响。

赏析

风本无形,诗人却以灵动的笔触赋予它生命与性情。首句"肃肃凉风生"中,"肃肃"二字以叠词摹写风声,令读者未睹风形而先闻其响,恰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肃肃'状风声,使人顿生凉意"。这阵清风穿越林壑,所到之处浊气尽消,一个"加"字道出风主动施惠的善意,展现出造物者无私的馈赠。

中二联勾勒出风的行踪与性情。"驱烟"、"卷雾"两组动词运用精妙,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赞叹:"'驱'、'卷'字得神,状风之力透纸背"。风如勤勉的清洁工拂去山间雾霭,又似殷勤的向导为隐者推开柴扉。更妙在"去来无迹"却"动息有情",《唐人绝句精华》解读此联:"将无情物写得有情,正是诗人胸中有情"。这种拟人手法令人想起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的意境,但王勃笔下的风更多几分温存体贴。

尾联在暮色中掀起高潮。当群山归于沉寂,风却为知音奏响松涛乐章。"为君"二字直抒胸臆,周啸天在《唐诗鉴赏集》中指出:"此'君'或是山中隐士,或是诗人自况,更可能是天下所有爱风之人"。那起伏的松声既是自然的馈赠,也是诗人寄情的载体,恰如《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所言:"结句余韵悠然,风之深情、诗之远意俱在其中"。

全诗以风为媒介,构建出物我交融的审美境界。学者葛晓音曾总结此诗:"将山水诗的精工刻画与咏物诗的托物言志完美结合"。诗人不仅捕捉到风的物理特性,更透过意象传递出高洁的精神追求——如风般涤荡尘俗,又保留温暖的人间情味。这种"有情而无迹"的品格,正是盛唐诗人精神气象的绝妙写照。

点评

此诗以风为魂,以景为魄,字字生凉而句含远韵。王摩诘曾评此作:"五言如微雨滴苔,七言似松涛漱玉。'动息如有情'五字,写尽无形之风骨。"其妙处正在虚实相生之间。

"驱烟""卷雾"二联,钱锺书谓之"化工之笔":"非画匠所能摹,盖烟随涧转,雾共山移,此中气韵唯诗人独得。"尤其"卷"字如见风势回旋,将静止的山楹点活。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独赏结句:"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骤收于动,反衬前静。松声者,风之遗响也,余音袅袅,正得《诗经》'萧萧马鸣'之法。"此般收束,恰似古琴泛音,虽止而韵不绝。

版本异文亦见匠心。"凉风生"较"凉景生"更显触觉通感,而"林壑清"之"清"字,冒春荣《葚原诗说》称其"一字千金":"非独状景物之清,更见心境之澄明,六朝山水诗之遗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