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倬彼我系

2025年07月05日

倬彼我系,出自有周。分疆锡社,派别支流。
居卫仕宋,臣嬴相刘。乃武乃文,或公或侯。
晋历崩坼,衣冠扰弊。粤自太原,播徂江澨。
礼丧贤隐,时屯道闭。王室如毁,生人多殪。
伊我有器,思逢其主。自东施西,择木开宇。
田彼河曲,家乎汾浦。天未厌乱,吾将谁辅。
伊我祖德,思济九埏。不常厥所,于兹五迁。
欲及时也,夫岂愿焉。其位虽屈,其言则传。
爰述帝制,大蒐王道。曰天曰人,是祖是考。
礼乐咸若,诗书具草。贻厥孙谋,永为家宝。
伊余小子,信惭明哲。彼网有条,彼车有辙。
思屏人事,克终前烈。于嗟代网,卒余来绁。
来绁伊何,谓余曰仕。我瞻先达,三十方起。
夫岂不怀,高山仰止。愿言毓德,啜菽饮水。
有鸟反哺,其声嗷嗷。言念旧德,忧心忉忉。
今我不养,岁月其滔。黾勉从役,岂敢告劳。
从役伊何,薄求卑位。告劳伊何,来参卿事。
名存实爽,负信愆义。静言遐思,中心是愧。

王勃

译文

倬彼我系
我那显赫的家族源流
出自有周
起源于古老的周朝
分疆锡社
分封疆土建立社稷
派别支流
开枝散叶形成支脉
居卫仕宋
曾居卫国出仕宋国
臣嬴相刘
侍奉嬴姓辅佐刘氏
乃武乃文
既有武功又有文治
或公或侯
位列公卿或为诸侯
晋历崩坼
晋国历经分崩离析
衣冠扰弊
礼乐制度遭受破坏
粤自太原
从太原开始
播徂江澨
迁徙到江边水岸
礼丧贤隐
礼制丧失贤者隐退
时屯道闭
时运艰难正道闭塞
王室如毁
王室衰败如同倾覆
生人多殪
百姓多遭灾祸死亡
伊我有器
我怀有才能
思逢其主
渴望遇到明主
自东施西
从东到西
择木开宇
选择明君开创事业
田彼河曲
在黄河弯曲处耕种
家乎汾浦
在汾水边安家
天未厌乱
上天尚未厌倦混乱
吾将谁辅
我将辅佐谁呢
伊我祖德
我那祖辈的德行
思济九埏
想要救济天下
不常厥所
不固定居所
于兹五迁
至今已迁徙五次
欲及时也
想要把握时机
夫岂愿焉
这岂是所愿
其位虽屈
虽然地位屈居下位
其言则传
但其言论得以流传
爰述帝制
于是阐述帝王制度
大蒐王道
广泛搜求治国之道
曰天曰人
论及天道与人事
是祖是考
追溯祖先考究根源
礼乐咸若
礼乐制度完备
诗书具草
诗书典籍都已撰写
贻厥孙谋
为子孙后代谋划
永为家宝
永远作为家族珍宝
伊余小子
我这个后辈
信惭明哲
实在惭愧不如先贤明智
彼网有条
那网自有其纲纪
彼车有辙
那车自有其轨迹
思屏人事
想要避开世俗事务
克终前烈
能够继承先祖功业
于嗟代网
可叹时代的束缚
卒余来绁
最终我还是被牵绊
来绁伊何
被牵绊是为了什么
谓余曰仕
说是让我出仕为官
我瞻先达
我仰望那些先贤
三十方起
三十岁才有所作为
夫岂不怀
难道没有抱负
高山仰止
只是敬仰高尚品德
愿言毓德
希望能培养德行
啜菽饮水
甘愿过清贫生活
有鸟反哺
有鸟反哺父母
其声嗷嗷
其声哀鸣
言念旧德
想起祖先的恩德
忧心忉忉
心中充满忧愁
今我不养
如今我不能奉养
岁月其滔
岁月如流水般逝去
黾勉从役
努力从事公务
岂敢告劳
哪敢诉说辛劳
从役伊何
从事公务是为了什么
薄求卑位
只为求得卑微职位
告劳伊何
诉说辛劳是为了什么
来参卿事
只为参与朝政事务
名存实爽
名声虽存却有缺失
负信愆义
辜负信任违背道义
静言遐思
静下心来深思
中心是愧
内心充满愧疚

词语注释

倬(zhuō):显赫,盛大
锡(cì):通“赐”,赐予
澨(shì):水边
殪(yì):死亡
埏(yán):边际,边远之地
黾(mǐn)勉:努力,勉力
愆(qiān):违背,过失
绁(xiè):绳索,束缚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拾遗

周室衰微与家族流徙

此篇《倬彼我系》当为初唐王勃追述太原王氏源流之作。考《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王氏确系周灵王太子晋之后,所谓"倬彼我系,出自有周"正与此合。诗中"晋历崩坼"至"播徂江澨"数句,暗合永嘉之乱时,王氏"衣冠南渡"的史实。王导、王敦辈佐元帝建东晋,遂有"自东徂西,择木开宇"之迁播。

士族门第的困境

"伊我有器,思逢其主"道尽隋唐之际士族心态。据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太原王氏虽属"五姓七家"之高门,然自隋废九品中正制,唐兴科举,旧族须通过仕宦保持门第不坠。诗中"来绁伊何,谓余曰仕"的矛盾,恰反映士族子弟不得不屈就卑职以维系家声的现实困境。

礼乐传承的焦虑

"爰述帝制"至"诗书具草"一段,可与《贞观政要》卷七《礼乐》相印证。太宗时命房玄龄、魏徵等修订《五礼》,王氏作为礼法世家,自然重视"贻厥孙谋,永为家宝"的文化传承。王勃祖父王通即隋末大儒,讲学河汾,诗中"田彼河曲,家乎汾浦"显系追慕其祖"续经明道"之业。

个人际遇的投射

末章"有鸟反哺"等句,暗含王勃自身遭际。据杨炯《王勃集序》,勃弱冠及第却因《斗鸡檄》被斥,后任虢州参军又犯死罪。这种"名存实爽,负信愆义"的愧疚,与诗中"静言遐思,中心是愧"形成互文。其父王福畤受累贬交趾,勃往省亲渡海溺亡,更添"今我不养,岁月其滔"之痛。

按:《王子安集》中此诗体制颇类束皙《补亡诗》,当是摹《诗经·大雅》遗意而作家乘。唐人重谱牒,如刘知几《史通·书志》即专论氏族,王勃以四言古体述族史,实为时代风气之投影。

赏析

这首诗以深沉的历史纵深感展开,通过家族迁徙的叙事,折射出士人在乱世中的精神坚守。开篇"倬彼我系,出自有周"以宏大的时空视角奠定基调,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特别指出这种"将家族史嵌入王朝史"的笔法,体现了"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深刻纠缠"。

诗中"晋历崩坼,衣冠扰弊"至"王室如毁,生人多殪"的转折,用破碎性的意象群构建出战乱图景。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分析此段时强调:"'衣冠'与'崩坼'的并置,暗示着文明秩序的瓦解,而'播徂江澨'的迁徙路线,实则是精神流亡的具象化呈现。"这种流离中的坚守,在"伊我有器,思逢其主"中得到升华,叶嘉莹认为此句"以器喻才,将儒家'待价而沽'的用世之心,化作沉郁顿挫的诗性表达"。

五迁其居的叙述中,"其位虽屈,其言则传"堪称诗眼。程千帆《古诗考索》评此二句:"屈伸之间的辩证,道出中国士人'立言不朽'的精神底色,屈的是现实境遇,伸的是文化命脉。"这种张力在"礼乐咸若,诗书具草"的书写中达到高潮,孙明君指出这是"用简帛的物质传承,象征礼乐文明的精神赓续"。

后半篇转入个人境遇的抒写,"彼网有条,彼车有辙"的比喻,莫砺锋解读为"对既有秩序的复杂态度:既有遵循,又有无奈"。而"有鸟反哺,其声嗷嗷"的意象,王兆鹏在《唐诗经典研读》中特别赞赏:"化用《诗经》孝亲意象,却注入士人出仕与养亲的两难,使传统意象获得新的情感维度。"

结句"静言遐思,中心是愧"以自省收束,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认为:"这种愧怍不是软弱,而是儒家内省传统在诗学上的完美呈现,将政治挫折转化为道德完型的契机。"全诗在家族史、政治史、心灵史的三重叙事中,完成了对士人精神的立体塑造。

点评

名家点评

**钱钟书《谈艺录》**云:

此篇以"倬彼我系"发端,如黄钟大吕之音,直溯宗周之远。王勃以骈俪之骨铸史传之魂,"分疆锡社"四句,将千年氏族迁徙凝于尺幅,有龙门笔意。其述祖德处,非徒藻绘,实含《春秋》微旨,"其位虽屈,其言则传"二语,道尽士族文化传承之真谛。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论:

"天未厌乱,吾将谁辅"十字,沉郁顿挫,直承建安风骨。通篇以四言为体,而气脉贯通如江河奔涌,尤以"礼丧贤隐"八句,写尽衣冠南渡之悲,非徒用典之工,实有血泪渗于墨痕。末章"有鸟反哺"之喻,化《诗经·蓼莪》遗响,使家国情怀终归于人伦至性。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评:

此作可视作初唐氏族文学的典范,将碑传、史赞、述怀熔于一炉。"爰述帝制"以下十六句,以《尚书》典谟之体行家族训诫之实,展现王勃作为儒学世家的文化自觉。其句式虽师法《雅》《颂》,而"于嗟代网"等感叹,已初露唐代近体诗之抒情锋芒。

**施蛰存《唐诗百话》**析:

王勃此篇最妙处在虚实相生,"居卫仕宋"是实写谱系,"乃武乃文"则虚写风骨。后段"来绁伊何"之问,忽转第一人称独白,使庄严的家族史诗陡然具现为个体生命困境,此等转折手法,实为盛唐《感遇》《咏怀》诸作之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