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庄

2025年07月05日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

王勃

译文

春庄
Spring Villa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A path lined with orchid leaves in the mountains, a garden of plum and peach blossoms outside the city.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
Unaware of the quietness of human affairs, I don't even notice the noisy chirping of birds.

词语注释

兰叶 (lán yè) - orchid leaves
李桃 (lǐ táo) - plum and peach (referring to the trees or their blossoms)
岂知 (qǐ zhī) - how would one know; unaware
喧 (xuān) - noisy; clamorous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王勃漫步于长安郊野,见山径幽兰与城郭桃李相映成趣,遂有此作。时值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诗人方弱冠,却已历仕途坎坷——因《斗鸡檄》被逐出沛王府,正寄情山水以遣怀。

"山中兰叶径"暗用《楚辞》"纫秋兰以为佩"典,喻己之高洁;"城外李桃园"则取《诗经》"桃之夭夭"意,状俗世之繁华。两相映照间,可见少年才子虽暂隐林泉,犹未忘庙堂。后二句"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尤见匠心:表面写物我两忘之境,实则暗藏"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躁动——鸟雀喧闹何尝不是诗人未泯的济世之心?此时距其创作《滕王阁序》尚有廿载,然诗中动静相生的辩证哲思,已显露"初唐四杰"独有的精神气象。

史载唐代长安城东有"桃李园",为士大夫宴游之所。王勃笔下这方春庄,恰似盛唐前夕的微缩镜像:既有六朝山水诗的清骨,又孕着即将喷薄而出的时代生气。

赏析

这首诗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隐逸生活的至美境界。首句"山中兰叶径"中,"兰叶"作为高洁意象的象征,与《楚辞》"纫秋兰以为佩"一脉相承,学者叶嘉莹指出这种物象选择"暗含士人孤芳自赏的精神追求"。山径缀满兰叶的视觉意象,与次句"城外李桃园"的繁盛形成空间上的对仗,一幽一喧中暗藏禅机。

"岂知人事静"句中的"岂知"二字,被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袁行霈解为"意外之悟",认为诗人"在无意识中抵达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静并非刻意为之,恰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是不期然而然的精神状态。末句"不觉鸟声喧"以听觉反衬心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盛赞此类写法"以闹写静,愈见其静",鸟鸣的喧嚣反而成为内心宁静的注脚。

全诗通过兰径、桃园的空间对照,人事静、鸟声喧的感官反差,构建出完整的隐逸美学体系。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评价此诗"二十字中见乾坤",认为其继承了王维辋川绝句"空灵而不空虚"的特质。特别是"不觉"二字的运用,暗合严羽《沧浪诗话》"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妙悟之说,将道家"坐忘"境界化为具象的诗意表达。

诗人将自我消隐于景物之中,这种"无我之境"的营造,恰如朱良志在《中国美学十五讲》中所言:"不是人在看风景,而是风景在呈现自身的生命"。山中兰叶的幽独与城外桃李的绚烂,共同构成了超越世俗的精神家园,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正是中国传统山水田园诗的最高理想。

点评

名家点评

王摩诘此作,诚如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所评:"五绝分章模山范水,如画家尺幅小品,其清在骨。"《春庄》一诗,恰似青绿册页中逸笔草草的写意,以"兰叶径"对"李桃园",不独见经营位置之妙,更得色相俱泯之趣。

近代诗评家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尤为激赏后联:"'岂知'、'不觉'四字,将人境双忘之致和盘托出。较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显静者心多妙也。"此中真意,正在诗人以灵府为镜,照见鸟喧人静本无差别。

钱钟书先生《谈艺录》点出:"唐人小诗往往于结句见禅心,王维'鸟声喧'三字,正是以动写静之笔,犹如空谷传响,愈喧愈见其寂。"此中动静相生之理,恰合司空图《诗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之妙。

东坡居士曾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此诗兰叶桃李的意象并置,恰似南宗山水"一树一石皆从性灵中流出"(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而末句的听觉转换,更见"诗画本一律"的天机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