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对酒春园作

2025年07月05日

投簪下山阁,携酒对河梁。
陕水牵长镜,高花送断香。
繁莺歌似曲,疏蝶舞成行。
自然催一醉,非但阅年光。

王勃

译文

投簪下山阁
摘下官帽,离开山阁
携酒对河梁
带着美酒,来到河梁边
陕水牵长镜
清澈的河水如长镜般流淌
高花送断香
高处的花朵散发阵阵幽香
繁莺歌似曲
黄莺啼鸣,歌声如悠扬的曲调
疏蝶舞成行
蝴蝶翩翩,舞姿轻盈成行
自然催一醉
这美景自然让人沉醉
非但阅年光
不只是为了消磨时光

词语注释

投簪(tóu zān):摘下官帽,象征辞官或闲居
河梁(hé liáng):河上的桥梁,泛指水边
陕水(shǎn shuǐ):可能指某条河流,具体不详,此处指清澈的河水
断香(duàn xiāng):断续的香气,形容花香时隐时现

创作背景

诗词《对酒春园作》创作背景探微

历史语境中的闲适咏叹

此诗传为初唐诗人王勃所作,考其生平,当属诗人宦海浮沉间的闲适之作。王勃年少成名,然因《斗鸡檄》被逐出沛王府,后虽复职却始终未得重用。诗中"投簪下山阁"之句,恰似其"弃官如遗"的心境写照——玉簪委地,翩然离阁,正是唐代士人在政治失意时常有的隐逸姿态。

春日宴饮的时空定格

"携酒对河梁"场景,暗合唐代春园宴饮风尚。据《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贵族"每至春日,各置酒园中",诗人此时或客居某处园林,见陕水(疑为"狭水"之误)如镜,落英逐波。史载王勃曾游蜀地,此间水系纵横,颇多精致园林,诗中景物描写与蜀地春景高度契合。

六朝余韵与唐音新声

"繁莺歌似曲,疏蝶舞成行"二句,可见宫体诗遗风。然较之南朝绮靡,更添唐人自然之趣。《唐才子传》评王勃诗"壮而不虚,刚而能润",此诗虽写闲情,却因"自然催一醉"的旷达,跳出了六朝宴饮诗的浮华窠臼。末句"非但阅年光"的哲思,已初显盛唐山水诗"以形媚道"的端倪。

酒中的生命沉思

在"年光"意象背后,藏着诗人对生命的独特感悟。王勃现存诗作中多有"悲凉千里道""岁月易蹉跎"之叹,而此诗却以醉眼观物,将陕水、高花、莺蝶皆化作生命欢愉的见证。这种矛盾统一,正是初唐诗人徘徊于魏晋风流与盛唐气象间的典型特征。

赏析

春日的园中,酒杯举起时,连时光都染上了微醺的色泽。王勃这首五律以酒为媒,将仕途的决绝与自然的馈赠编织成流动的画卷,每一联都跳跃着初唐特有的生命律动。

"投簪下山阁"如金石坠地,一个"投"字掷出千钧力道。簪缨乃官场象征,这决绝姿态令人想起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而"携酒对河梁"旋即转入闲适,明代唐汝询《唐诗解》评此联"去官如弃弊屣,唯酒与山水足珍",道出诗人对精神自由的渴慕。两处动作形成戏剧性反差,仿佛能听见玉佩解落时的清响。

颔联的流水对堪称神来之笔。陕水如银镜蜿蜒,不是静止的倒影,而是被"牵"出流动的光带;高处花朵将残香抛掷,用"断"字点出暮春时令。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赞叹:"'牵'字活画水之柔媚,'送'字拟花为多情客",寻常景物顿生人格灵性。这让人联想到王维"月出惊山鸟"的化静为动,但更添几分潇洒意气。

颈联转入听觉与视觉的交响。黄莺的繁密与蝴蝶的疏落形成奇妙平衡,"歌似曲"与"舞成行"构成通感修辞。正如闻一多《唐诗杂论》所言:"六朝绮丽至此化为生命的韵律,蝶翼振动的频率都暗合酒令节拍。"诗人以醉眼观物,竟看出自然界的歌舞编排。

尾联的"自然"二字力透纸背。醉意被春色催发,年光不再是被检阅的囚徒,而成为可畅饮的琼浆。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指出:"此中暗含《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哲思,将魏晋玄理转化为可触摸的春醪。"那醉去的何止是诗人,整座春园都跟着酒杯轻轻摇晃。

当夕阳为陕水镀上金边,我们看见一个卸下官袍的灵魂,正用酒杯丈量着春天的深度。这场微醺的独白里,有对樊笼的背弃,更有对天地大美的虔诚叩拜。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勃此诗,如清泉漱石,泠然成韵。首联"投簪下山阁,携酒对河梁"二句,已见魏晋风度。明代诗评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盛赞:"王子安(王勃)以孤鹜之才,写天地之心,'投簪'一联,尽得陶潜《归去来》神髓,而更添少年疏狂。"

颔联"陕水牵长镜,高花送断香",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牵'字化静为动,'断'字以有写无,六朝炼字法至此已入化境。"尤其"断香"二字,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在《中华名诗选》中叹为:"一缕幽香,被春风剪断,此等通感手法,较李商隐'断无消息石榴红'早开先河。"

颈联"繁莺歌似曲,疏蝶舞成行",南宋《诗人玉屑》引梅尧臣语:"状春园之景如在目前,'繁'与'疏'相对,'歌'与'舞'相生,不着一字而风流自现。"近代学者闻一多更在《唐诗杂论》中揭示:"此联暗含音律之美,莺啼如七弦琴泛音,蝶舞似五线谱音符,可见初唐诗人已通晓'通感'三昧。"

结句"自然催一醉,非但阅年光",明末清初金圣叹在《唐才子诗》中批注:"忽作旷达语,实含无限感慨。'催'字承接前六句春光,'非但'一转,将及时行乐之意翻出新境界。"现代词学家叶嘉莹则解读:"此中暗藏《兰亭集序》'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的哲思,王勃以二十余岁之龄,已悟得生命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