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三月的江南,烟柳画桥正当时节。南朝梁代的建康城外,一位青衫文士踏着晨露走向蜿蜒的山径,这便是日后被杜甫誉为"俊逸鲍参军"的诗人鲍照。长柳词章的诞生,恰逢元嘉二十七年(450年),那是个王谢风流尚未散尽的年代,也是门阀制度森严的时期。
诗人腰间玉佩随着步伐轻响,惊起白鹭掠过苕溪。当时鲍照正任临川王刘义庆的幕僚,这首看似闲适的山水诗,实则是他随王府舟车劳顿时的即景之作。史载刘义庆"招聚文学之士",而身为寒门才子的鲍照,常需随主辗转于会稽、吴兴等地。云关夕照里的片刻安宁,对于这位"才秀人微"的诗人而言,恰似乱世中的琉璃盏。
诗中"郊童樵唱"与"津叟钓歌"的田园意象,暗合《世说新语》记载的六朝隐逸之风。但若细品"客行无与晤"之句,便能察觉其中蕴含的孤独——正如他在《拟行路难》中写的"自古圣贤尽贫贱"。建康城外的柳色年年新绿,而怀抱利器者却困于下僚,这缕愁思最终消融在澄湾新月的清辉里,化作中国诗歌史上最含蓄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