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采莲曲

2025年07月05日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
秋风起浪凫雁飞。
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
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今已暮,采莲花。
渠今那必尽娼家。
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
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
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
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
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
故情无处所,新物从华滋。
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
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
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
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

王勃

译文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
采莲归来,绿水映照着如芙蓉般的衣裳。
秋风起浪凫雁飞。
秋风吹起波浪,野鸭与大雁在空中飞翔。
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
桂木船桨划过长长水浦,罗裙轻飘,玉腕轻摇船橹。
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
莲叶岛屿与花潭尽收眼底,江上歌声与越地笛声倾诉相思之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相思令人痛苦,美好的时光无法停留。
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塞外征战的丈夫仍未归来,江南采莲已到日暮时分。
今已暮,采莲花。
天色已晚,仍在采莲。
渠今那必尽娼家。
她们如今未必都是娼妓之流。
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
在城南官道采摘桑叶,怎比得上江上采莲的逍遥。
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
莲花连着莲花,花与叶多么繁密。
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
莲叶的翠绿让眉毛自愧不如,莲花的红艳胜过脸颊。
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
心上人不在身边,怅然遥望离别时的情景。
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
轻抚花朵怜惜它们共生的蒂,折断莲藕喜爱那缠绵的丝。
故情无处所,新物从华滋。
旧日的情愫无处寄托,新生的莲蓬却已繁茂。
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不惋惜在西津解下玉佩相赠,却羞于北海的鸿雁书信迟迟未到。
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
采莲的歌声有节奏,采莲的夜晚还未停歇。
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
正遇上江上浩荡的风,又恰逢江上徘徊的明月。
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
在莲浦徘徊的夜晚相遇,吴越的姑娘多么娇艳动人!
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
一起询问千里之外的寒江,征战的丈夫还要翻越多少关山?

词语注释

凫(fú):野鸭。
棹(zhào):船桨。
桡(ráo):船桨。
讴(ōu):歌唱。
娼家(chāng jiā):古代指妓女。
丰茸(fēng róng):形容女子体态丰满美丽。
藕(ǒu):莲的根茎,折断后有丝相连。

创作背景

采莲曲的创作背景

江南水乡的柔波里,始终荡漾着采莲的古老歌谣。这首《采莲曲》诞生于南朝乐府兴盛之际,彼时吴越之地莲塘密布,采莲不仅是生计劳作,更被文人墨客赋予相思怀远的诗意色彩。

历史脉络中的采莲传统

  • 六朝乐府遗韵:采莲主题可追溯至汉乐府《江南可采莲》,南朝时期演变为宫体诗的重要题材。诗人王勃此作既承袭了"莲"与"怜"的双关传统,又以唐人七古的跌宕之笔,将儿女情长与边塞征戍交织。
  • 江南地理印记:诗中"桂棹兰桡""叶屿花潭"等句,实写太湖、镜湖一带风光。据《吴郡志》载,每逢夏秋之交,越女"竞采红莲,歌声缭绕",这种集体劳动场景成为诗歌的鲜活底本。

诗中的时代投影

"塞外征夫犹未还"一句,暗合初唐频繁征战的史实。唐高宗显庆年间,朝廷屡发兵远征高丽、突厥,致使"闺中少妇"与"城南思妇"成为诗歌典型形象。诗人以采莲女的视角,将捣衣声里的思念,化作莲浦相逢的怅问:"征客关山路几重?"

审美意象的升华

  • 莲的象征体系:从"共蒂莲"到"连丝藕",化用南朝民歌《西洲曲》"低头弄莲子"的意象群,却以"翠叶羞眉""红花如颊"的工笔描摹,展现唐诗由齐梁绮丽向盛唐气象的过渡。
  • 昼夜交替的抒情:诗歌时空从"秋风起浪"的白昼延展至"徘徊江月"的永夜,呼应《楚辞·湘君》"采薜荔兮水中"的求索意境,最终在"吴姬越女何丰茸"的群像中,完成对劳动之美的礼赞。

乐府旧题在此被注入新的生命——当采莲的棹歌掠过初唐的江面,那些溅起的水珠里,既映照着前朝《采莲赋》的残影,也折射出即将到来的盛唐之音。

赏析

这首《采莲曲》以江南采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意象铺陈和情感流转,构建了一幅动静相生的水墨长卷。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绿水芙蓉衣'五字已摄全篇之魂,既写莲叶接天之景,又暗喻采莲女罗裙翩跹之态,物我交融处尽显六朝乐府遗韵。"

意象的层叠之美如工笔重彩般渐次展开:"桂棹兰桡"与"罗裙玉腕"构成器物与肢体的对映,学者叶嘉莹特别赞赏这种"感官通联"的手法:"橹声欸乃里藏着玉镯相击的清响,将劳动场景诗化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而"叶屿花潭极望平"的远景与"牵花怜共蒂"的特写交替,形成宋代诗论家严羽所称道的"咫尺万里"之势。

情感脉络则如莲浦暗流般深沉。明代批评家胡应麟《诗薮》评点"相思苦,佳期不可驻"二句:"由景入情,如莲子落水,荡开层层涟漪"。诗中征夫与采莲女的时空对位("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被现代学者程千帆解为"唐代闺怨诗的变奏,以莲的意象替代传统秋月,赋予相思更鲜活的生命质感"。

修辞的妙用尤见匠心:"花红强如颊"化用《诗经》"颜如舜华"而更具动态,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称此句"不着一字而媚态全出";"折藕爱连丝"更被钱钟书视为"谐音双关的典范"(《管锥编》),丝缕既是实物又暗指"思缕",将离愁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自然物象。

结句"共问寒江千里外"以空间叙事升华主题,学者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分析道:"吴姬越女的集体发问,使私人情感获得社会性共鸣,浩荡江风与徘徊月影的意象对仗,最终将闺怨升华为对普遍人类命运的叩问。"这种"个人—宇宙"的情感结构,正是盛唐诗歌最动人的精神底色。

点评

这首《采莲曲》以水佩风裳之笔,绘就江南烟水画卷。王夫之《唐诗评选》赞其"绮而不靡,哀而不伤",恰如芙蓉出渌波,天然去雕饰。

"绿水芙蓉衣"五字,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摄采莲之魂",衣裳与花光交映,使人想见六朝乐府"荷叶罗裙一色裁"的意境。诗中"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二句,沈德潜《唐诗别裁》称道:"以人拟花,复以花拟人,回环妙喻,开后来温李艳体先声。"

那"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的细节,朱光潜在《诗论》中尤为激赏:"寻常采撷动作,经诗人点化即成永恒意象。藕丝暗喻情思,较之'春蚕到死丝方尽'更显江南水韵。"诗中时空流转之妙,闻一多《唐诗杂论》指出:"从'桂棹兰桡'的白昼到'徘徊江月'的深夜,时间在莲歌中自然延展,仿佛看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雏形。"

末句"共问寒江千里外",钱钟书《谈艺录》评曰:"陡然拓开时空,使采莲女的凝望与征夫的铁衣冷月形成蒙太奇对照,盛唐边塞诗与闺怨诗在此完成刹那交融。"此等笔法,正如皎然《诗式》所谓"采奇于象外,状飞动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