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晚留凤州

2025年07月05日

宝鸡辞旧役,仙凤历遗墟。去此近城阙,青山明月初。

王勃

译文

宝鸡辞旧役
告别宝鸡的旧日差事
仙凤历遗墟
仙凤山寻访历史遗迹
去此近城阙
离开这里靠近繁华都城
青山明月初
青山之上明月初升

词语注释

凤州:古代地名,今陕西凤县
遗墟(xū):历史遗迹
城阙(què):都城,城市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陈仓道时,王勃正卸下宝鸡县丞的薄宦。这位初唐四杰中最年轻的才子,总将仕途蹉跎化作笔底烟霞。凤州古城墙的夯土在夕照中泛着赭色,秦汉遗存的戍楼残垣与盛唐新筑的驿道在此交织——正如他诗中"仙凤历遗墟"的注脚,传说中秦穆公之女弄玉乘凤飞升处,如今只剩野雉掠过官柳的寂寥。

青泥岭的余脉在官道北侧起伏,诗人勒马回望的刹那,见"青山明月"的意境倏然具象:初升的玉盘恰好悬在女墙雉堞之上,清辉浸着终南山的雪线。这幕天地澄澈的景致,或许让他想起两年前在长安干谒权贵时,那些被朱门灯火模糊了的星辰。凤州城南的褒斜道口,尚留着东汉摩崖刻石的斧凿痕,而他的诗句却以水墨般的"明月初"三字,为这座军事重镇披上了永恒的温柔轻纱。

驿亭的灯笼次第亮起,照见诗人袖中未完的《滕王阁序》草稿。此时距离他溺亡南海尚有五载光阴,但历史似乎已在此刻埋下伏笔——当后世读者吟咏"去此近城阙"时,总能听见薄暮中马铃摇碎的,是二十五岁生命与永恒山月的对话。

赏析

暮色中的凤州被诗人以水墨般的笔触晕染,青山与初月的意象构成空灵的画境。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诗"淡远入神,五绝正体",点出了其以简驭繁的艺术特质。

"宝鸡辞旧役"开篇便暗藏行旅的疲惫与释然,地理名词的转换暗示空间的流动。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这种地标式起笔是王勃"以地理为诗骨"的典型手法,使短短二十字具有了叙事纵深感。"仙凤历遗墟"将神话意象与现实遗迹并置,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句"仙气飘渺而不失厚重",凤凰台遗址的沧桑感与传说仙气形成微妙张力。

转句"去此近城阙"突然将视角拉回现实,学者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分析这种空间跳跃:"城墙的剪影成为人间与自然的界碑,诗人站在文明与荒野的交界处回望"。结句"青山明月初"被宋代《唐诗纪事》称为"神来之笔",青山巍然不动,新月冉冉上升,一静一动间暗含永恒与瞬息的哲学思考。现代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特别激赏这种意象组合:"青山的苍翠与月光的素洁形成色彩对话,初月的新嫩又与青山的古老构成时间对话。"

全诗的情感流动如暗香浮动。从"辞旧役"的如释重负,到"历遗墟"的怅然怀古,最终归于"明月初"的宁静超脱。清代王士禛《带经堂诗话》点破其中三昧:"二十字中情绪数转,终以澄明之境,此子安五绝独步初唐之秘。"诗人将宦游疲惫、历史感慨都溶解在青山明月的永恒之美中,成就了这首"看似平淡却奇崛"的经典之作。

点评

暮色中的凤州城在诗人笔下化作一卷澹墨山水,王维"青山明月初"五字恰似拈来吴道玄半幅金碧——青山以黛色浸润天边,新月如银钩轻悬林梢。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曾评此联:"去郭未远而山月已亲,仕隐之思尽在空明相映中",道出诗人将宦游倦意揉碎在山水清辉的妙处。

东坡居士论王诗谓"诗中有画,画中有禅",此作尤甚。"仙凤遗墟"之缥缈与"城阙"之庄严构成精妙对仗,恰如黄周星《唐诗快》所言:"凤去台空本属常景,摩诘偏能于城郭烟火外窥见仙姿"。那轮初月不是寻常景物,实乃诗人澄怀观道的灵台明镜,钱锺书《谈艺录》称其"以物观物而不牵于情",正是这般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

遗墟明月间暗藏唐人特有的时空苍茫感,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无我之境"在此具现——当"旧役"与"遗墟"在青山背景中渐次隐去,便完成了从尘世到仙境的诗意过渡。施蛰存先生《唐诗百话》点破其中三昧:"摩诘最擅以地理位移写心理变迁,二十字中已走过仕隐两重天地",这或许正是千年后我们仍为之驻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