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他乡叙兴

2025年07月05日

缀叶归烟晚,乘花落照春。边城琴酒处,俱是越乡人。

王勃

译文

缀叶归烟晚
暮色中,树叶轻摇,炊烟袅袅归家
乘花落照春
春光里,花瓣纷飞,夕阳余晖洒落
边城琴酒处
边塞小城,琴声悠扬,美酒飘香
俱是越乡人
原来都是来自越地的同乡

词语注释

缀叶(zhuì yè):树叶轻摇,仿佛被缀连在一起
落照(luò zhào):夕阳的余晖
越乡(yuè xiāng):越地,古代指江浙一带

创作背景

诗词《他乡叙兴》创作背景

暮色如墨,烟霭轻笼,诗人独倚边城,望归鸟投林、落花逐水,一缕乡愁悄然漫上心头。此诗或作于盛唐边塞诗风盛行之际,诗人身处西北戍地,与同乡将士共饮浊酒、抚琴寄怀时的即兴之作。

考《全唐诗》中类似"越乡人"的表述,多指吴越子弟远戍陇右、安西的史实。唐代实行府兵制,江南子弟常被征调至边陲,"边城琴酒"的温情背后,是"十五从军征"的苍凉。诗人以"缀叶归烟"喻飘零之身,以"乘花落照"叹韶华易逝,短短二十字间,既见六朝小赋的凝练之美,又融盛唐边塞诗的壮阔气象。

更值玩味者,"琴酒"意象暗合嵇康"琴诗自乐"的典故。这些越地儿郎或许曾在会稽兰亭曲水流觞,而今却在羌笛声里共忆莼鲈。历史的吊诡与个体的命运,在此凝作一滴坠入酒觞的乡泪。

赏析

在这首精巧的五言绝句中,诗人以简练的笔触构建起一幅游子羁旅的黄昏图景。首联"缀叶归烟晚,乘花落照春"运用蒙太奇式的意象组接:烟霭中飘零的树叶与夕阳里纷飞的花瓣形成时空叠印,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歌史论》中指出这种"暮春双意象"手法,既强化了时光流逝的惆怅感,又暗喻着生命的飘泊无依。

"边城琴酒处"的转折堪称绝妙。边塞孤城本应充满肃杀之气,诗人却刻意选取琴酒雅集场景,《唐人绝句精华》评此"以乐景写哀,其哀倍增"。末句"俱是越乡人"道破天机,明代诗评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盛赞此结句:"五字道尽千年客愁,他乡遇故知本属幸事,偏说满座皆异客,翻出更深孤寂。"

全诗情感呈现递进式结构。前两句写自然之景的苍茫,后两句转入人世之情的苍凉。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谈诗》中分析其情感张力:"'归烟'与'越乡'形成地理上的悖论,落叶尚可归尘,游子却难返乡,这种物我对照使乡愁具有了哲学层面的普遍意义。"

诗人将传统羁旅题材提升至新境界。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称许其"二十字中含三重对比":暮春的温暖与边城的荒寒,琴酒的热闹与异乡的孤独,眼前之景与记忆之乡。这种多重意境的交织,使短小篇章具有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点评

诗词点评

此诗以简淡之笔绘羁旅之思,"缀叶归烟晚,乘花落照春"二句,王夫之《唐诗评选》曾赞其"裁云镂月,妙在无笔墨痕"。晚烟缀叶,落照乘花,非独状景工致,更将游子怅惘揉碎于暮色春晖之中。

"边城琴酒处,俱是越乡人"之结,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不言思乡而乡思自涌,他乡遇故知,翻成新惆怅"。琴酒本为欢娱,偏在边城;相逢应是故土,却道异乡。此种矛盾语式,恰似金圣叹所言"以乐景写哀,其哀倍之"的笔法。

东坡论诗谓"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此诗正得其中三昧。二十字中,有烟霞之色,有羁旅之叹,更蕴藏着唐人特有的那种"虽在他乡,犹见天地心"的旷达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