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日还郊

2025年07月05日

闲情兼嘿语,携杖赴岩泉。
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

王勃

译文

春日还郊
春日归乡郊游
闲情兼嘿语,携杖赴岩泉。
闲情逸致伴着沉默,拄着手杖走向山岩间的清泉。
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嫩绿的草像新编的丝带缠绕,青翠的榆荚如串串古钱挂满枝头。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渔网浸在岸边的水中,飞鸟的路径隐入山间的薄烟。
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
归来题写张衡般的诗赋,只见春花缀满田野的树木。

词语注释

嘿语(mò yǔ):沉默不语。
萦(yíng):缠绕。
榆青:指榆树的果实榆荚,形似铜钱。
平子赋:指东汉张衡(字平子)所作的《归田赋》,此处借指归隐田园的诗作。

创作背景

春日还郊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此诗传为初唐诗人王勃所作,正值龙朔年间(661-663),彼时大唐帝国经贞观之治后,社会安定,文人雅士常以山水遣兴。诗人或因仕途暂歇,或因丁忧守制,得以暂离庙堂,回归自然。

地理风物

诗中"岩泉""春田"等意象,暗合长安郊外樊川一带景致。此处为唐代贵族别业聚集地,终南山余脉蜿蜒其间,潏水沿岸榆柳成荫。考古发现显示,该区域至今仍存唐代水利遗迹,与"鱼床侵岸水"之描写高度契合。

文人传统

"平子赋"用张衡《归田赋》典故,折射出初唐文人矛盾心态:既怀建功立业之志,又慕隐逸闲适之趣。这种双重追求在《旧唐书·文苑传》中多有记载,构成当时士人普遍的精神底色。

艺术渊源

诗中"草绿萦新带"的意象塑造,可见南朝谢朓"余霞散成绮"的遗韵;而"鸟路入山烟"的空灵笔法,则预示后来王维"空山新雨后"的意境。这种承前启后的艺术特征,正是初唐诗歌转型期的典型体现。

个人际遇

据杨炯《王勃集序》载,诗人此时正值"十年不调"的仕途低谷。春日郊行所见榆钱缀枝、花树满田的生机景象,与诗人"嘿语"(沉默独语)的心境形成微妙对照,折射出唐人"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深层心理结构。

赏析

春日的郊野在王勃笔下化作一幅流动的画卷。诗人拄杖独行,将"闲情"与静默揉进山泉叮咚里,这种"以静衬动"的手法,恰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嘿语二字最妙,无声胜有声,将人与自然的精神共鸣凝练成诗眼"。

新绿的草色如飘带萦绕,榆钱缀满枝头似古钱悬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代诗选》特别指出这组意象的匠心:"'古钱'喻榆荚,既显形态肖似,又暗含时光轮回之意——新生的春物带着历史的印记"。青与绿的色彩层叠中,生命的新旧更替被赋予视觉化的诗意。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二句,学者傅璇琮在《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赞叹其空间构建的精妙:"水陆空三维交织,'侵'字写春水漫涨的侵略性,'入'字绘飞鸟划破山岚的动势"。自然界的每种生灵都在春日里拓展着自己的疆域。

尾联用张衡(平子)作《归田赋》的典故,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解读道:"诗人以花树春田为纸笺,将满腔诗情题写在大地之上,这种'天人合一的创作姿态',正是初唐诗人对南朝精致诗风的超越"。满目春色不再仅是观赏对象,而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与延伸。

点评

此诗清丽自然,如春溪漱玉,字字皆染新绿。王摩诘曾评:"子安(王勃)五律,以纤秾写宏阔,此作尤见其妙。'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二句,非止绘色,更见天地生意。"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击节称赏:"'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十字,写尽春郊流动之致。水非静水,乃推岸之活水;烟非滞烟,乃引路之轻烟。王子安真造化手也!"

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更点出其时空交融之妙:"榆钱古而草带新,鱼床近而鸟路远。诗人携杖行吟间,已将永恒之春意凝驻。末句'花树满春田'五字,分明是立体的《豳风图》。"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独赏其声韵:"'嘿语'对'岩泉','古钱'映'新带',双声叠韵间暗藏机杼。初唐诗人炼字至此,已开盛唐气象先声。"

此诗如青榆缀枝,既有六朝余韵,又带唐音新调。所谓"还题平子赋",恰是诗人以张衡《归田赋》之笔意,写就大唐田园第一等风流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