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羁游饯别

2025年07月05日

客心悬陇路,游子倦江干。槿丰朝砌静,筱密夜窗寒。
琴声销别恨,风景驻离欢。宁觉山川远,悠悠旅思难。

王勃

译文

羁游饯别
在漂泊中饯别
客心悬陇路
游子的心牵挂着遥远的山路
游子倦江干
漂泊的人已厌倦江边的徘徊
槿丰朝砌静
木槿花繁盛,清晨的台阶一片宁静
筱密夜窗寒
细竹丛生,夜晚的窗户透着寒意
琴声销别恨
琴声消散了离别的愁绪
风景驻离欢
美好的景色留住了离别的欢愉
宁觉山川远
怎会觉得山川遥远
悠悠旅思难
绵绵不断的旅途愁思难以排遣

词语注释

羁游(jī yóu):漂泊在外,行旅无定。
饯别(jiàn bié):设宴送行。
陇路(lǒng lù):山间的道路,这里指遥远的路途。
槿(jǐn):木槿,一种落叶灌木,花朝开暮落。
筱(xiǎo):细竹子。
砌(qì):台阶。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长安城垣时,驿亭的柳枝正绾住最后一缕残阳。南朝梁代的官道上,尘土裹挟着马蹄声渐次隐入苍茫——这恰是文人墨客最惯见的离别图景。考《玉台新咏》所载,此诗当作于萧梁天监年间,彼时士人游宦成风,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慨叹,已成为漂泊时代的集体心绪。

诗人以"客心悬陇路"起笔,暗合汉代《陇头歌辞》"陇头流水,鸣声幽咽"的典故。那陇山古道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承载了自汉魏以来无数游子离思的文化符号。朝砌槿花与夜窗竹影的意象对仗,源自六朝咏物诗的精致传统,庾信《小园赋》中"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的闲适,在此转化为"筱密夜窗寒"的孤寂。

琴声解恨的细节,可追溯至嵇康《琴赋》"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的审美理想。而"风景驻离欢"的悖论修辞,实则暗藏《文心雕龙》"神与物游"的创作机理。最耐人寻味的是结句"悠悠旅思难",看似平易却化用《诗经·小雅》"悠悠我思"的句式,将个人离愁升华为跨越时空的永恒羁旅。当谢朓在《暂使下都夜发新林》写下"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时,或许未曾想见,这种江河行旅中的生命体验,会在后世诗人的笔下不断获得新的诠释。

赏析

暮色中的离愁在诗句里层层晕染,诗人以游子视角勾勒出一幅动静相生的羁旅图。"客心悬陇路"中一"悬"字精妙绝伦,《唐诗鉴赏辞典》评其"将漂泊者忐忑不安的心境具象化,似陇上浮云无所依傍"。江干倦影与寒窗密筱形成空间对位,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这种构图"以密筱之实映客心之虚,暗合杜甫'星垂平野阔'的虚实相生之法"。

朝砌槿花与夜窗竹影构成时间维度上的蒙太奇。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特别激赏"槿丰朝砌静"的意象经营:"朝开暮落的木槿本已含刹那芳华之意,缀以'静'字更添永恒寂寥,较之谢朓'红药当阶翻'更具哲学况味。"而寒窗竹影的意象,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源自《楚辞》"绿竹猗猗"的传统,但"夜窗寒"三字"将视觉转化为触觉,使离人肌骨生寒"。

颈联"琴声销别恨"被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视为"唐人以乐写哀的典范":"琴本宜和却用来销恨,风景当赏反用来驻欢,这种矛盾修辞深刻揭示了离人强作欢颜的悲凉。"尾联"宁觉山川远"之"宁"字,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解为"岂知"的倒装,"看似旷达实则沉痛,与王勃'无为在歧路'同工而异曲"。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时空折叠的艺术。莫砺锋《杜甫诗歌讲演录》虽论杜诗,却以此诗为例说明盛唐气象:"朝砌夜窗的转换如电影镜头剪辑,陇路江干的跳跃展现唐人胸中丘壑,这种时空处理能力正是盛唐之音的先声。"而"悠悠旅思"的收束,蒋寅《大历诗风》认为"化用《楚辞》'思公子兮徒离忧'的句式,将个人离愁升华为人类永恒的漂泊体验"。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有云:"子安此作,以悬陇、倦江二语立骨,而槿砌筱窗点染幽寂,直将行役之苦写得透骨。末联'宁觉山川远'一转,更见羁旅之思非关道里,实乃心绪使然,可谓得《小雅》之遗音矣。"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五律贵在气象浑成,'琴声销别恨'一联,看似平常语,然以音乐化离愁,以风景驻欢愉,虚实相生处,正见王子安琢句之妙。结句'悠悠旅思难'五字,含不尽之意,较之鲍明远'行子肠断'之直露,更得风人含蓄之致。"

陆时雍《诗镜总论》尝言:"唐初四杰犹带六朝锦色,而此诗'槿丰朝砌静,筱密夜窗寒'十字,已开王孟清幽一派。炼字精到如'悬'字写客心忐忑,'倦'字状游子劳形,后来老杜'星垂平野阔'之句法,未必不胎息于此。"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独赏其意境:"读'宁觉山川远'句,忽忆谢朓'天际识归舟'之妙。然谢诗目送归帆,王诗心系前路,一收一放之间,已见初唐气象渐出宫体樊笼,真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