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兴

2025年07月05日

空园歌独酌,春日赋闲居。泽兰侵小径,河柳覆长渠。
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山人不惜醉,唯畏绿尊虚。

王勃

译文

空园歌独酌
在空旷的园中独自饮酒高歌
春日赋闲居
春日里写下闲居生活的诗篇
泽兰侵小径
泽兰渐渐蔓延上小路
河柳覆长渠
河边的柳树覆盖了长长的沟渠
雨去花光湿
雨停后花朵湿润闪着微光
风归叶影疏
风过处树叶的影子变得稀疏
山人不惜醉
隐居的人不怕喝醉
唯畏绿尊虚
只担心酒杯空了

词语注释

独酌(dú zhuó):独自饮酒
泽兰(zé lán):一种香草名
长渠(cháng qú):长长的沟渠
绿尊(lǜ zūn):酒杯的美称

创作背景

暮春的微光透过新裁的柳叶,在长安郊外的草堂投下斑驳碎影。王勃解下沾染尘土的幞头,任洛水畔的暖风拂过未老先斑的双鬓——此刻他不再是滕王阁上惊才绝艳的少年郎,只是被放逐在政治边缘的闲散参军。

案头《楚辞》翻至《招魂》篇,泽兰的幽香已悄然漫过竹篱。这让他想起去岁在巴蜀道中见过的景象:被贬为虢州参军时,那些生长在官道裂缝里的兰草,总在雨后显出惊人的生命力。而今调补虢州已近三载,朝廷的敕令却始终未曾越过潼关。

铜尊里的绿蚁新醅泛起细沫,倒映着诗人摇晃的身影。他忽然记起庾信《小园赋》中"三春负锄相识,五月披裘见寻"的句子,此刻风移影动的廊下,何尝不是另一种逍遥?只是当指尖触及冰凉的尊腹时,仍会惊觉这醉意盎然的春光里,始终徘徊着武德九年那个血雨腥风的影子——其兄王勮被诛的旧事,终究是所有王家子弟醒不来的梦魇。

雨霁时分的花光沾着水汽,将诗人衣襟浸出深浅不一的痕。他望着飘落盏中的梨花瓣,忽然朗笑起来。这笑声惊起了栖息在漆园废墟上的鹖鴠,它们扑棱棱掠过正在抽穗的麦田,向着终南山的方向飞去。

赏析

诗人以空园独酌起笔,寥寥数语便勾勒出隐逸者的精神画像。春日闲居的底色下,"泽兰侵小径"与"河柳覆长渠"形成精妙的意象对仗——兰草带着《楚辞》的幽芳悄然漫过石径,垂柳则以陶渊明"榆柳荫后檐"的慵懒姿态覆盖水渠。这种植物缓慢生长的动态描写,被明代诗评家胡应麟盛赞为"得造化之笔,写自然之魂"。

"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二句堪称诗眼。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标举此联:"'湿'字状花光如新沐,'疏'字写叶影似轻纱,六朝遗韵而更添唐音之妙。"雨后的花朵含着水光却不显沉重,风过的叶影渐次疏朗而不觉萧索,这种微妙的平衡感正是诗人对自然瞬息万变的精准捕捉。

结尾的山人醉饮,在看似旷达中暗藏机锋。"绿尊虚"的担忧,实则是李白"但愿长醉不复醒"的另一种表达。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不惜醉'与'畏虚尊'构成情感张力,将隐者表面放达、内里珍惜生命体验的矛盾心理,通过酒器这一意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矛盾性使诗歌超越了单纯的田园咏叹,升华为对存在本质的思考。

全诗以五律的严谨框架,承载着看似散淡实则精密的意象组合。正如闻一多所言:"王勃的山水诗是把六朝的藻丽,消化在唐人的气骨里。"诗中兰柳的幽静、花叶的灵动、酒尊的温润,共同编织成一张感知之网,让读者在寻常景物中触摸到诗人那颗既超脱又热忱的心。

点评

此篇《郊兴》乃王勃少年遣兴之作,以简淡之笔绘就林泉幽趣,恰似一幅水墨氤氲的唐人小品。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十字,真得造化之妙。不著力而自工,此子安天才处也。"诗中"湿"字尤见炼字功夫,雨霁时花光含露的湿润感,竟从纸墨间漫溢而出。

近代闻一多先生于《唐诗杂论》中独赏其结句:"'山人不惜醉,唯畏绿尊虚',将魏晋风度化入初唐语境。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清音与生命真趣之间。"此中旷达,遥接陶潜《饮酒》之遗响,而"绿尊虚"三字更暗藏时光易逝的隐忧,使闲适主题顿生深沉。

钱钟书《谈艺录》曾以诗画互鉴论此作:"王勃此诗如展子虔游春图,'泽兰''河柳'设色清丽,'花光''叶影'运笔疏朗,末联题跋忽转纵逸,遂令尺幅具千里之势。"所谓"郊兴",实乃心兴,草木云霞皆著少年才子飞扬之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