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落花落

2025年07月05日

落花落,落花纷漠漠。
绿叶青跗映丹萼,与君裴回上金阁。
影拂妆阶玳瑁筵,香飘舞馆茱萸幕。
落花飞,燎乱入中帷。
落花春正满,春人归不归。
落花度,氛氲绕高树。
落花春已繁,春人春不顾。
绮阁青台静且闲,罗袂红巾复往还。
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
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
与君落花院,台上起双鬟。

王勃

译文

落花落
落花纷纷飘落
落花纷漠漠
落花纷飞,漫天飞舞
绿叶青跗映丹萼
绿叶和青色的花托映衬着红色的花瓣
与君裴回上金阁
与你一起徘徊登上金碧辉煌的楼阁
影拂妆阶玳瑁筵
花影拂过装饰华丽的台阶和玳瑁镶嵌的宴席
香飘舞馆茱萸幕
花香飘荡在舞馆中茱萸装饰的帷幕间
落花飞,燎乱入中帷
落花飞舞,纷乱地飘入居室的帷帐
落花春正满
落花时节,春意正浓
春人归不归
春天的人啊,是否归来
落花度,氛氲绕高树
落花飘过,芬芳的气息环绕着高大的树木
落花春已繁
落花时节,春天已到繁盛
春人春不顾
春天的人却不再眷顾春光
绮阁青台静且闲
华丽的楼阁和青色的台阶静谧而悠闲
罗袂红巾复往还
穿着罗袖红巾的人儿来来往往
盛年不再得
美好的年华一去不复返
高枝难重攀
高处的枝条难以再次攀折
试复旦游落花里
试着再次在落花中游玩
暮宿落花间
傍晚时分,宿在落花之间
与君落花院
与你一同在落花满地的庭院
台上起双鬟
楼台上,双鬟少女翩翩起舞

词语注释

跗(fū): 花萼的底部
裴回(péi huí): 徘徊
玳瑁筵(dài mào yán): 用玳瑁装饰的宴席,形容奢华
茱萸(zhū yú): 一种植物,古代常用于装饰或避邪
氛氲(fēn yūn): 香气浓郁的样子
罗袂(luó mèi): 丝罗的衣袖
双鬟(shuāng huán): 古代少女的发型,代指年轻女子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城外的曲江池畔,王勃独倚朱栏,看落红成阵。这位初唐四杰之首的才子,此刻眉间凝着化不开的愁绪——龙朔三年(663年)的科举落第,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骤雨,打落了少年人的青云之志。

风过处,垂丝海棠的丹萼纷纷坠向玳瑁筵席。他想起去岁春日,与挚友杜少府在此吟诗作赋,金阁妆阶间还回荡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余响。而今茱萸幕下空余香尘,当年并辔同游的"春人",早已散作宦海浮萍。太常寺的钟声遥遥传来,惊起栖鸟掠过《九成宫醴泉铭》的碑亭——那是欧阳询以八十高龄写就的绝唱,正如这盛极将颓的春色。

诗人解下蹀躞带上的鎏金香囊,任飞花缀满青袍。武德年间的琵琶曲隐约飘过重楼,让他忆起祖父王通在河汾讲学时"盛年不再"的告诫。贞观之治的余晖里,绮阁青台依旧,可那些与杨炯、卢照邻共拟《平台秘略》的昼夜,终似这绕树三匝的落英,再难重攀高枝。

当最后一瓣辛夷没入砚台,他忽然轻笑出声。蘸着花汁的狼毫在薛涛笺上游走,写就的却不是《滕王阁序》式的骈俪,而是带着南朝乐府余韵的浅吟低唱。台阁体诗人追求的金泥玉检,在此刻竟不如双鬟少女拾起的一枚残萼——那上面还凝着整个长安春天最后的芬芳。

赏析

暮春的叹息总是格外绵长。当王勃笔下那片花瓣离开枝头时,它携带的不仅是季节的告别,更是一个时代文人共有的生命怅惘。纷漠漠的落花在词中形成流动的画卷,丹萼与青跗的色彩碰撞,恰似盛唐气象中暗藏的脆弱——那些金阁妆阶、玳瑁筵的华美意象,终究要被飞舞的花瓣覆盖成茱萸幕下的暗香。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曾指出:"王勃的落花具有双重象征,既是自然时序的忠实记录者,又是诗人生命意识的精确刻度。"诗中"春人归不归"的诘问,与六朝《子夜四时歌》的闺怨传统一脉相承,却因"盛年不再得"的顿悟而获得哲学高度。北京大学傅刚教授在《初唐诗学考论》中特别激赏"氛氲绕高树"的描写:"氤氲的不仅是视觉上的花雾,更是时间流逝的具象化,高树与落花的垂直构图,构建起生命盛衰的立体坐标系。"

当罗袂红巾在绮阁间往返,我们看见的是被落花重新定义的时空。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认为:"'台上起双鬟'的结句最堪玩味,静止的建筑与动态的青春在落花雨中达成奇妙平衡,这比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更早揭示了永恒与刹那的辩证关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则注意到诗中"试复旦游"的重复尝试:"这种西西弗斯式的行为艺术,将伤春升华为对生命极限的温柔挑战。"

花瓣飘坠的速度,原来就是时光行走的步调。王勃用二十行诗句完成的,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记录,更发明了一种测量心灵震级的诗意标尺——每片落花都是坠落的星辰,在春日的尽头划出银亮的刻痕。

点评

名家点评

王维《落花落》一诗,如"红雨随心翻作浪",将飘零之景写得极富韵律美。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赞曰:"'绿叶青跗映丹萼'七字,写尽花事盛衰,有画工所不能到者。"

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特别推许诗中时空交织的手法:"'落花春正满'与'春人归不归',一实一虚,令无情之物生出有情之叹,此子安(王勃)家法,而摩诘(王维)更添缠绵。"

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及此诗:"'氛氲绕高树'五字,境界全出。落花之魂不在凋零,而在其飞舞之态,摩诘深得物态三昧。"尤其称赏末句"台上起双鬟"有"刹那永恒"之妙,谓其"以小儿女情态作结,使漫天愁绪忽得人间温暖"。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指出:"此诗用'落'字凡九见,如珠走盘,圆转而不觉其复。后主'林花谢了春红'未免太狠,摩诘此作正得中和之美。"特别称道"罗袂红巾复往还"句有"流动的绘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