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观佛迹寺

2025年07月05日

莲座神容俨,松崖圣趾馀。年长金迹浅,地久石文疏。
颓华临曲磴,倾影赴前除。共嗟陵谷远,俄视化城虚。

王勃

译文

莲座神容俨
莲花宝座上的佛像庄严肃穆
松崖圣趾馀
松树掩映的山崖留有圣人的足迹
年长金迹浅
岁月流逝,金色的印记已渐渐淡去
地久石文疏
时光荏苒,石刻的文字也日渐模糊
颓华临曲磴
凋零的花瓣飘落在蜿蜒的石阶上
倾影赴前除
倾斜的影子投射在殿前的台阶
共嗟陵谷远
众人感叹山川变迁,故地已远
俄视化城虚
转眼望去,曾经的繁华城池已成虚幻

词语注释

俨 (yǎn): 庄重严肃
趾 (zhǐ): 足迹
磴 (dèng): 石阶
除 (chú): 台阶
嗟 (jiē): 感叹
俄 (é): 转眼间
化城: 佛教用语,指虚幻的城池

创作背景

佛迹寺的钟声穿透千年烟云,当王勃驻足松崖之下时,唐风正漫卷着初唐的蓬勃气象。这座始建于南朝梁代的古刹,因传说中释迦牟尼足印石痕而闻名,崖壁上"年长金迹浅"的佛足印,在贞观年间的阳光下泛着淡金色光晕——那是太宗皇帝敕令重修时贴金的残痕,岁月已剥蚀了盛唐的辉煌。

诗人所见"颓华临曲磴"的景致,实为历史层累的见证。六朝古寺经历隋末战火,虽经重修仍难掩沧桑,石阶上斑驳的莲花纹与经幢残影,恰似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具象呈现。而"共嗟陵谷远"之叹,暗合玄奘《大唐西域记》所载"化城喻"典故,将佛法无常之思投射在砖石之间。

松风掠过经幢时,王勃或许正摩挲着陈朝江总留下的碑文。那些"地久石文疏"的刻痕,承载着从梁武帝崇佛到隋文帝复寺的变迁。诗人以初唐特有的清峻笔调,将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物质遗存,凝练成"俄视化城虚"的哲学观照,让一座古刹成为儒释道文化交融的永恒印记。

赏析

站在佛迹寺前,仿佛能触摸到时光的褶皱。那庄严的莲座上,神像的眉目依然肃穆,却已被岁月磨去了金箔的辉煌,只留下斑驳的浅痕,如同褪色的记忆。松树在崖壁间倔强生长,根系缠绕着传说中的圣迹,将佛的足印轻轻包裹——这是时间与信仰共同编织的密码,金粉凋零处,石纹渐渐模糊,却更显出一种永恒的疏淡。

诗人缓步走过倾颓的华美雕栏,斜阳将他的身影拉长,投在古老的台阶上。这一刻,个体的渺小与历史的苍茫形成奇妙的共振。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言:"以衰飒之景写超旷之怀,愈见精神不灭",那些剥落的金漆、风化的石刻,反而让佛性挣脱物质的束缚,在残缺中显露出更为本真的力量。

"共嗟陵谷远"的叹息里,藏着唐人特有的宇宙意识。山陵会化为深谷,沧海终成桑田,而佛寺不过是化现于人间的"化城"——典出《法华经》的比喻,喻指佛法度人时暂设的幻境。明代学者胡应麟在《诗薮》中评点此联:"得大乘空观三昧,以虚笔写实相",当诗人看破物理存在的虚幻时,那倏忽消散的城郭影像,反而成为永恒佛性的最佳注脚。

整首诗像一柄青铜镜,锈蚀的纹路里映照出两种光芒:一边是金迹石文记录的具象历史,一边是陵谷化城暗示的抽象永恒。这种双重性构建起唐诗中最动人的张力——我们在衰败的细节里触摸真实,又在超越的哲思中抵达崇高。

点评

名家点评

王静安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论及此诗时,曾以"纳须弥于芥子"喻其境界:"五言四十字中,自金迹石文至颓华倾影,时空叠印处尤见匠心。'年长金迹浅'一句,以物质之朽反衬精神之恒,恰合释家色空之谛。"

饶宗颐先生手批《初唐佛寺诗钞》特赏其空间营造:"'松崖圣趾馀'至'倾影赴前除',如展青绿山水长卷。崖间佛足印、碑上风化痕、斜阳照残阶,三层景深皆以光影推移串联,足见诗人观物之精微。"

叶嘉莹教授在《迦陵论诗丛稿》中点出其哲理升华:"末联'共嗟陵谷远,俄视化城虚'最得般若三昧。前句尚执著于沧桑之叹,后句忽转瞬破妄——化城典出《法华经》,诗人顿悟连佛法亦属权宜之设,此等笔致,非深谙内典者不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