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秋日仙游观赠道士(一作骆宾王诗)

2025年07月05日

石图分帝宇,银牒洞灵宫。回丹萦岫室,复翠上岩栊。
雾浓金灶静,云暗玉坛空。野花常捧露,山叶自吟风。
林泉明月在,诗酒故人同。待余逢石髓,从尔命飞鸿。

王勃

译文

石图分帝宇,银牒洞灵宫
石壁上的星图划分天界,银箔文书通往神灵的宫殿
回丹萦岫室,复翠上岩栊
炼丹的烟气萦绕山间洞室,青翠的藤蔓攀上岩窗
雾浓金灶静,云暗玉坛空
浓雾笼罩着寂静的金色丹灶,乌云遮蔽了空寂的玉坛
野花常捧露,山叶自吟风
野花托着晶莹的露珠,山叶在风中独自吟唱
林泉明月在,诗酒故人同
林间泉水映照着明月,与老友一同赋诗饮酒
待余逢石髓,从尔命飞鸿
待我寻得长生仙药,便与你一同乘飞鸿仙去

词语注释

银牒(yín dié):指道教用的银箔文书
岫室(xiù shì):山洞中的居室
岩栊(yán lóng):山岩上的窗户
石髓(shí suǐ):传说中的仙药,钟乳石的精华

创作背景

秋日的长安城郊,层林尽染,道观钟声穿透薄雾。据《旧唐书》记载,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1),王勃曾游历终南山道教圣地,这首被《全唐诗》同时收录于王勃与骆宾王名下的五言律诗,恰似一枚穿越时空的枫叶,飘落在初唐道教文化与山水诗的交汇处。

青石铺就的山径蜿蜒向上,诗人踏着贞观之治后日渐兴盛的崇道之风拾级而行。唐皇室自诩老子后裔,终南山中"银牒洞灵宫"的辉煌建筑群,正是显庆三年(658)高宗敕建皇家道观的真实写照。金灶静默,玉坛空蒙,诗人以工笔勾勒出丹鼎派道士修炼的场景——这与司马承祯《坐忘论》记载的初唐道教仪轨不谋而合。

岩栊间摇曳的野花噙着露水,仿佛捧着道教的玉液琼浆。"山叶自吟风"的意象,暗合《庄子·齐物论》"天籁"之说,更透露出诗人受王绩"山水清音"诗风的影响。当林泉明月升起时,我们似乎看见年轻的王勃与道友对酌的身影,这让人想起他在《秋夜于绵州群官席别薛升华序》中"诗酒故人"的记述。

末句"石髓飞鸿"的典故尤为精妙。据《晋书·嵇康传》载,道士孙登曾预言"君见石髓否?"后成为得道飞升的象征。这种将游仙主题与实景描写相结合的笔法,正是初唐四杰革新齐梁诗风的典型例证。在道教被列为三教之首的龙朔年间(661-663),这首诗犹如一枚铜镜,映照出大唐士人精神世界中,那抹永远追寻超越的仙霞。

赏析

这首道风盎然的游仙诗以精微的意象群构建出超逸的方外之境。学者李乃龙在《唐代游仙诗研究》中特别指出,该诗"通过空间转换完成尘世到仙界的过渡",开篇"石图分帝宇"即以天书般的灵石划分仙凡界限,"银牒洞灵宫"的秘府意象延续了《真诰》中"金简玉札"的道教传统。

诗中时空呈现双重折叠:横向的"回丹萦岫室,复翠上岩栊"形成螺旋上升的视觉动线,陈贻焮《唐诗论丛》解此为"道教内丹术的外化表现";纵向的"雾浓金灶静,云暗玉坛空"则暗合《云笈七签》"金灶初启,玉华未升"的炼丹程序。这种立体空间建构被袁行霈概括为"将修行体验转化为山水意象"(《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自然意象被赋予灵性人格,"野花常捧露"的"捧"字尤为精妙,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认为此写法"使植物具侍童般的虔诚",而"山叶自吟风"的"自"字则体现程千帆所说的"道法自然之趣"(《古诗考索》)。尾联"石髓"典出《晋书·嵇康传》,莫砺锋指出此乃"将求仙愿望转化为诗意栖居"(《唐诗与宋词》)。

全诗情感脉络呈三重递进:初游的惊奇(前四句)→静观的玄思(中四句)→契悟的欣悦(末四句)。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特别称许其"将道教存思术转化为审美体验",而"林泉明月"二句又被叶嘉莹诠释为"仙俗交融的文人雅趣"(《迦陵论诗丛稿》)。飞鸿意象的最终出现,完成了从人间到仙界的诗意飞跃。

点评

  • **明代·胡应麟《诗薮》**评此诗:"炼字如丹,绘景如绣。'雾浓金灶静,云暗玉坛空'十字,真乃仙人笔底烟霞,不食人间烟火。骆临海(骆宾王)以气韵胜,此作尤见其吞吐云霓之概。"

  •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云:"'野花常捧露,山叶自吟风',天然偶句,妙在不着斧痕。全篇似青鸟衔芝,白云养舍,道家风骨自超凡近。"

  •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析其意境:"前六句如展《洞天福地图》,后四句忽转世外闲踪。'待余逢石髓'句尤奇绝,非谪仙不能道。王勃、卢照邻辈同游,当击节叹此飘然欲仙之致。"

  • **当代·叶嘉莹《灵谿词说》**论其技法:"以'分'字破石图之静,用'洞'字活银牒之板,动词如星芒点金。结句'命飞鸿'三字,将游仙诗缥缈感推向极致,直追郭景纯《游仙》遗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