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夜还东溪

2025年07月05日

石苔应可践,丛枝幸易攀。青溪归路直,乘月夜歌还。

王绩

译文

石苔应可践
石上的青苔应该可以踩踏
丛枝幸易攀
丛生的枝条幸好容易攀援
青溪归路直
沿着清澈的溪流归途笔直
乘月夜歌还
乘着月色,唱着夜歌归家

词语注释

践(jiàn):踩踏
攀(pān):抓住东西往上爬
青溪(qīng xī):清澈的溪流
乘月(chéng yuè):趁着月光

创作背景

暮色渐沉时,王绩踏着初唐的月色缓步而行。这位隋末唐初的隐士诗人,刚从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的乡野小径归来,衣袂间还沾着东溪畔的露水。

史载王绩性喜山水,三仕三隐。此诗或作于其最后一次归隐时期,彼时唐王朝初定天下,而诗人早已看透宦海浮沉。东溪的苔痕、丛枝,在他眼中不是寻常景物,而是挣脱樊笼后的生命印记——"石苔应可践"暗合《楚辞》"石磊磊兮葛蔓蔓"的隐逸意象,"丛枝幸易攀"则透露出对陶渊明"眄庭柯以怡颜"的追慕。

青溪如一道银练,在月光下指引归途。唐人夜行本多忌讳,诗人却踏歌而行,这"乘月夜歌还"的潇洒,与盛唐王维"月出惊山鸟"的静谧不同,带着隋末乱世幸存者对太平最初的珍视。溪水、月光、歌声,在王绩笔下凝成初唐隐逸诗特有的清旷,那是从六朝山水诗向唐诗高峰过渡的一缕清辉。

赏析

暮色中的归途被月光镀上一层流动的银箔,诗人踏着石阶上绒毯般的青苔,指尖掠过丛枝交错的暗影,在《夜还东溪》的方寸天地里,王绩用二十字编织出中国文人最深邃的精神图腾。

"石苔应可践"中湿润的苔痕并非障碍,而是诗人与自然缔结的契约。学者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指出,这种将卑微苔藓审美化的处理,实则是"把世俗的归途升华为心灵的朝圣",每一步足印都在丈量着天人合一的哲学距离。当指尖触碰到"丛枝幸易攀"的横斜疏影,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赞叹的"物我交感"境界便悄然浮现——那些看似阻碍的枝条,在月光滤镜下化作引领归途的天然扶手。

青溪如一道银弦贯穿夜色,"直"字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被傅璇琮解读为双重隐喻:既是地理意义上的捷径,更是诗人挣脱宦海沉浮后"精神坐标的校准"。而最终划破岑寂的夜歌,恰如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所描述的"生命最本真的颤音",月光在这里不再是照明工具,而是周啸天在《唐诗鉴赏集》中强调的"液态的抒情介质",将整条归途浸泡在澄明的诗意里。

在这幅微型山水卷轴中,石苔、丛枝、溪流、月光等意象经过程抱一《中国诗画语言研究》所言"道家美学的提纯",已褪尽烟火气。诗人踩着盛唐的月光远去,留给后世一个永恒的文化姿势:当灵魂与月色同频共振,最平凡的归途也能成为最璀璨的文学银河。

点评

王摩诘此作,诚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言"如月之曙,如气之秋",以简淡之笔勾勒出夜归者澄明心境。"石苔可践"、"丛枝易攀"二句,苏轼曾评"非真履幽径者不能道",暗合其"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禅意。

严沧浪《沧浪诗话》谓"唐人绝句妙处,在透彻玲珑",此诗末二句尤见其神。钱钟书《谈艺录》解"青溪直"三字云:"物理之直即心路之直,月光如水处,正是天人界限消弭时。"夜歌乘月之象,叶嘉莹先生以"魏晋风度"比之,谓其"将陶潜《归去来兮辞》的散句,凝练成唐人绝句的珠玉"。

此诗二十字中,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拈出"幸"字为诗眼:"幸非侥幸,乃勘破世路艰难后的欣然,与李白'仰天大笑'异曲同工。"月光、青溪、石径在此已非外物,恰如王国维所谓"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