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渐沉时,王绩踏着初唐的月色缓步而行。这位隋末唐初的隐士诗人,刚从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的乡野小径归来,衣袂间还沾着东溪畔的露水。
史载王绩性喜山水,三仕三隐。此诗或作于其最后一次归隐时期,彼时唐王朝初定天下,而诗人早已看透宦海浮沉。东溪的苔痕、丛枝,在他眼中不是寻常景物,而是挣脱樊笼后的生命印记——"石苔应可践"暗合《楚辞》"石磊磊兮葛蔓蔓"的隐逸意象,"丛枝幸易攀"则透露出对陶渊明"眄庭柯以怡颜"的追慕。
青溪如一道银练,在月光下指引归途。唐人夜行本多忌讳,诗人却踏歌而行,这"乘月夜歌还"的潇洒,与盛唐王维"月出惊山鸟"的静谧不同,带着隋末乱世幸存者对太平最初的珍视。溪水、月光、歌声,在王绩笔下凝成初唐隐逸诗特有的清旷,那是从六朝山水诗向唐诗高峰过渡的一缕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