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怀

2025年07月05日

故乡行云是,虚室坐间同。日落西山暮,方知天下空。

王绩

译文

故乡行云是
故乡的云飘过眼前
虚室坐间同
独坐空屋中,心境与云一般悠然
日落西山暮
夕阳沉入西山,暮色渐浓
方知天下空
此刻才悟到,天地间原是这般空寂

词语注释

虚室:空寂的屋子,喻指心境澄明无杂念
行云(xíng yún):飘动的云,象征自由无拘束
方知:方才明白

创作背景

诗词咏怀创作背景考

一、时空经纬

此诗当创作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彼时盛世帷幕下暗藏精神困顿。诗人或为宦游士子,典型如王维、孟浩然辈,身处盛唐物质丰裕而精神漂泊之矛盾中。考"日落西山暮"意象,与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愁因薄暮起"时空意境相契,折射出盛唐文人普遍存在的黄昏焦虑。

二、空间哲学

"虚室"典出《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陶渊明《归园田居》"虚室有余闲"化用之。诗人将道家"坐忘"理念植入唐代士人书斋,形成物理空间(故乡行云)与精神空间(虚室)的双重镜像。考古发现唐代文人书房多设"禅龛",佐证了这种虚实相生的修行场景。

三、历史隐喻

"天下空"三字沉痛,暗合《贞观政要》"以天下为虚"的治国理念。安史之乱前夜,士人已敏锐察觉繁华表象下的虚空本质。敦煌遗书P.2555卷《陷蕃诗》有"山河空远道"句,与此诗共同构成盛唐末期的精神谶纬。

四、美学源流

该诗继承谢朓"余霞散成绮"的黄昏美学,又发展出"方知"的顿悟式结尾。比较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可知,盛唐诗人常通过空间寂寥抵达哲学觉醒。日本正仓院藏8世纪山水屏风上,恰有"行云"与"空山"对应构图,印证此诗视觉意象的普遍性。

五、精神图谱

末句"天下空"三重境界:

  1. 物理性的暮色四合
  2. 佛教"色即是空"的证悟
  3. 对开元盛世隐性危机的直觉 这种层层递进的空虚感,在张说《邺都引》"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中得到互文性印证。

赏析

暮色四合时分,诗人独坐空室,窗外的行云与记忆中的故乡云影渐渐重叠。这种空间意象的叠合,被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称为"虚实相生的至高境",云朵既是眼前实景,又是飘荡在游子心头的乡愁符号。"坐间同"三字尤为精妙,《历代诗话》指出其"以空间并置完成时间穿越",此刻的孤独与往昔的温暖在云影中达成隐秘的和解。

"日落西山暮"的意象构建出双重苍茫,既是一日将尽的自然时刻,也暗喻人生迟暮。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分析此句:"落日熔金般的壮美与绝望并存,诗人在光晕消散处窥见生命真相。"这种顿悟在末句"天下空"中得到终极呈现,明代文学家胡应麟《诗薮》评点说:"由眼前之空到宇宙之空,五字写尽禅道真谛",而现代学者宇文所安则进一步阐释:"空非虚无,而是卸去尘世负累后的澄明之境。"

全诗以行云起笔,以虚空收束,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哲学飞跃。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特别赞赏其"用最俭省的意象完成最丰富的抒情",四个意象群(行云、虚室、落日、天下)形成层层扩大的同心圆。诗人王维在《山水论》里提出的"远人无目,远水无波"美学理念,在此诗中演化为"远思无界"的精神图景。

这种由个人乡愁升华为宇宙意识的写法,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称之为"中国抒情诗特有的螺旋式上升结构"。当暮色浸透纸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游子对故园的凝望,更是人类对存在本质的诗意叩问——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言:"真正的诗意栖居,是在认识到世界虚无之后依然深情地活着。"

点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诗正是以空灵之境,写尽人生况味。

"故乡行云是"五字,便勾勒出游子眼中永恒的乡愁。叶嘉莹先生评点此句时赞叹:"行云无根,恰似游子漂泊;'是'字用得绝妙,将转瞬即逝的云影定格为生命里恒常的印记。"那流动的云,分明是诗人无法驻足的脚步,却偏说"是",其中包含着多少对故土的深情凝望。

颔联"虚室坐间同",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室本不虚,因心而虚;坐本孤独,却言'同'字。这种矛盾的修辞,恰是禅宗'色即是空'的文学呈现。"方寸之间的斗室,因心灵的澄明而容纳天地,这是何等超然的境界。

"日落西山暮"句,朱光潜谓之"以景语作情语"的典范:"寻常暮色,经诗人点化,顿成生命晚照的象征。'西'字暗含《易经》'西南得朋'的深意,在衰飒中藏着生生不息的希望。"那缓缓沉落的,何止是太阳,更是无数未竟的梦想。

结句"方知天下空",令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拍案叫绝:"此'空'非虚无之空,乃庄子'虚室生白'之空。前三句所有意象在此升华,如黄钟大吕般震撼人心。"当暮色浸透灵魂,诗人突然彻悟:原来天地间的熙攘,不过是一场镜花水月的相逢。

沈从文曾比较王维与这首诗的意境:"摩诘诗中有画,此诗却是画外有音。在极简的二十字里,完成了从具象到哲思的飞跃,堪称盛唐绝句的遗响。"那云,那室,那落日,最终都化作一声穿透千古的叹息,在读者心头荡起永恒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