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独坐

2025年07月05日

问君樽酒外,独坐更何须。有客谈名理,无人索地租。
三男婚令族,五女嫁贤夫。百年随分了,未羡陟方壶。

王绩

译文

问君樽酒外,独坐更何须。
若问杯酒之外,独坐还有何求?
有客谈名理,无人索地租。
偶有来客谈论玄理,再无俗人催缴田租。
三男婚令族,五女嫁贤夫。
三个儿子娶了名门闺秀,五个女儿嫁得贤良夫婿。
百年随分了,未羡陟方壶。
人生百年顺其自然,不羡那登仙方壶。

词语注释

令族:名门望族。令,美好之意。
陟(zhì):登高。
方壶:传说中东海仙山,此处代指仙境。

创作背景

暮色渐沉时,诗人独坐草堂,竹影婆娑映在斑驳的泥墙上。此诗约作于唐会昌年间,彼时牛李党争未歇,而诗人选择归隐洛阳郊野,以"独坐"之姿远避朝堂纷扰。案头陶盏尚温,却非为待客——正如《旧唐书》载其晚年"屏居东都,罕与人交"的生活状态。

"有客谈名理"暗合当时禅风盛行,文人多以玄谈为雅事;"无人索地租"则揭示两税法推行后的社会现实,据《元和郡县图志》载,洛阳周边庄园经济已渐式微。诗人以五言构筑的双重空间:樽酒外的独坐是肉身的退守,而"三男五女"的婚嫁叙事,实则是用《礼记·昏义》的典故意象,在乱世中勾勒出儒家理想的家族图景。

末句"方壶"典出《列子·汤问》,彼时求仙风气炽烈,诗人却以陶渊明式的淡然,在藩镇割据的晚唐风雨中,守着一方不必登仙亦自足的精神净土。史载其晚年手植枇杷于庭,此诗墨迹或曾染就那树影间的斑驳月光。

赏析

独坐之趣,在于超然物外的闲适与自足。诗人以樽酒为引,却道出"更何须"的洒脱,恰如王维《终南别业》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将独处转化为精神的自洽。

"有客谈名理"与"无人索地租"形成精妙对仗,前者展现文人雅趣,后者暗含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这种对比折射出诗人双重精神追求:既向往玄理清谈的超越性,又珍视现实生活的自主性。学者叶嘉莹曾评此类诗句"在世俗烟火中淬炼出哲思光芒"。

颈联以平实家事入诗,"婚令族""嫁贤夫"的排比,看似寻常却暗藏深意。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唐人善以家常语写非常境,如盐入水,有味无痕。"子女婚嫁的圆满,实则是诗人对现世安稳的诗意确认。

末联"百年随分了"化用《庄子·养生主》"安时而处顺"的哲学,而"未羡陟方壶"更以蓬莱仙山作比,表明甘守平凡的人生态度。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盛赞此类结句:"以否定句式达成肯定,使诗意在转折处陡然升华。"

全诗以独坐为镜,照见中国文人"即世间而出世间"的生命智慧。看似平淡的叙述里,蕴含着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孤高,又带着白居易"闲适诗"的烟火气,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

点评

独坐之趣,在韦苏州笔下化作一幅澹远的人生画卷。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谓"俯拾即是,不取诸邻"者,正可为此诗作注——樽酒之外的旷达,名理之间的清谈,俱是文人雅士"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天然姿态。

东坡居士尝言:"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诗中"无人索地租"五字,恰似王维"空山不见人"之境,将尘俗烦扰隔绝于柴门之外。陆时雍《诗镜总论》评韦诗"澄澹精致",于此可见一斑。

至若"三男五女"之句,钱钟书《谈艺录》有云:"韦苏州写家常事,如盐着水,有味无痕"。这种"随分"的人生哲学,较之方壶仙境,更得陶渊明"即事多所欣"的真趣。严羽《沧浪诗话》谓其"如孤云野鹤,超然物外",正谓此等不慕神仙、安享人间清福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