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渐沉时,诗人独坐草堂,竹影婆娑映在斑驳的泥墙上。此诗约作于唐会昌年间,彼时牛李党争未歇,而诗人选择归隐洛阳郊野,以"独坐"之姿远避朝堂纷扰。案头陶盏尚温,却非为待客——正如《旧唐书》载其晚年"屏居东都,罕与人交"的生活状态。
"有客谈名理"暗合当时禅风盛行,文人多以玄谈为雅事;"无人索地租"则揭示两税法推行后的社会现实,据《元和郡县图志》载,洛阳周边庄园经济已渐式微。诗人以五言构筑的双重空间:樽酒外的独坐是肉身的退守,而"三男五女"的婚嫁叙事,实则是用《礼记·昏义》的典故意象,在乱世中勾勒出儒家理想的家族图景。
末句"方壶"典出《列子·汤问》,彼时求仙风气炽烈,诗人却以陶渊明式的淡然,在藩镇割据的晚唐风雨中,守着一方不必登仙亦自足的精神净土。史载其晚年手植枇杷于庭,此诗墨迹或曾染就那树影间的斑驳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