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薛记室收过庄见寻率题古意以赠

2025年07月05日

伊昔逢丧乱,历数闰当馀。豺狼塞衢路,桑梓成丘墟。
余及尔皆亡,东西各异居。尔为背风鸟,我为涸辙鱼。
逮承云雷后,欣逢天地初。东川聊下钓,南亩试挥锄。
资税幸不及,伏腊常有储。散诞时须酒,萧条懒向书。
朽木不可雕,短翮将焉摅。故人有深契,过我蓬蒿庐。
曳裾出门迎,握手登前除。相看非旧颜,忽若形骸疏。
追道宿昔事,切切心相于。忆我少年时,携手游东渠。
梅李夹两岸,花枝何扶疏。同志亦不多,西庄有姚徐。
尝爱陶渊明,酌醴焚枯鱼。尝学公孙弘,策杖牧群猪。
追念甫如昨,奄忽成空虚。人生讵能几,岁岁常不舒。
赖有北山僧,教我以真如。使我视听遣,自觉尘累祛。
何事须筌蹄,今已得兔鱼。旧游傥多暇,同此释纷拏。

王绩

译文

伊昔逢丧乱,历数闰当馀。
往昔遭遇乱世,命运多舛,岁月漫长。
豺狼塞衢路,桑梓成丘墟。
恶人当道,故乡沦为废墟。
余及尔皆亡,东西各异居。
你我皆流离失所,天各一方。
尔为背风鸟,我为涸辙鱼。
你如逆风而飞的鸟,我似干涸车辙中的鱼。
逮承云雷后,欣逢天地初。
直到风云变幻后,欣喜迎来新天地。
东川聊下钓,南亩试挥锄。
在东川垂钓消遣,去南亩尝试耕种。
资税幸不及,伏腊常有储。
侥幸未受赋税所累,平日尚有积蓄。
散诞时须酒,萧条懒向书。
闲散时需饮酒解闷,萧条中懒于读书。
朽木不可雕,短翮将焉摅。
朽木难雕,短翅如何高飞?
故人有深契,过我蓬蒿庐。
老友情谊深厚,来访我草庐。
曳裾出门迎,握手登前除。
提衣出门相迎,握手共上台阶。
相看非旧颜,忽若形骸疏。
相对已非旧时容颜,恍若形骸生疏。
追道宿昔事,切切心相于。
追忆往昔旧事,恳切心意相通。
忆我少年时,携手游东渠。
忆年少时光,携手同游东渠。
梅李夹两岸,花枝何扶疏。
两岸梅李相间,花枝繁茂错落。
同志亦不多,西庄有姚徐。
志同道合者不多,西庄有姚徐二人。
尝爱陶渊明,酌醴焚枯鱼。
曾仰慕陶渊明,饮酒烹鱼自得其乐。
尝学公孙弘,策杖牧群猪。
也曾效仿公孙弘,拄杖放牧猪群。
追念甫如昨,奄忽成空虚。
追忆恍如昨日,转瞬已成虚空。
人生讵能几,岁岁常不舒。
人生能有几何?年年郁郁寡欢。
赖有北山僧,教我以真如。
幸有北山高僧,教我领悟真如。
使我视听遣,自觉尘累祛。
使我超脱视听之累,自觉尘世牵绊尽消。
何事须筌蹄,今已得兔鱼。
何必执着工具,如今已得真谛。
旧游傥多暇,同此释纷拏。
故友若有余暇,愿共解此纷扰。

词语注释

衢路(qú lù):四通八达的道路。
桑梓(sāng zǐ):故乡的代称。
涸辙鱼(hé zhé yú):干涸车辙中的鱼,比喻处境困窘。
翮(hé):鸟的翅膀。
摅(shū):舒展,施展。
醴(lǐ):甜酒。
筌蹄(quán tí):捕鱼和捉兔的工具,比喻达到目的的手段。
真如:佛教术语,指永恒不变的真理。

创作背景

暮春的汾阴郊野,薛收策马踏过战火未消的陇亩,青衫上还沾着晋阳宫变的硝烟。这位后来名列"秦王府十八学士"的年轻记室,此刻正穿过隋末离乱的版图,寻找那位隐居在废墟深处的故人——王绩。

大业十年的烽烟灼伤了《豳风·七月》里的桑梓,当王绩写下"豺狼塞衢路"时,长安到洛阳的官道上正奔走着三十万征辽败军。史载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期间"耕稼失时,田畴多荒",诗人笔下的"桑梓成丘墟"恰与《资治通鉴》中"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的记载互证。这对少年时共游东渠的挚友,一个成了李世民帐下运筹帷幄的谋士,一个则效仿陶渊明"南亩试挥锄",在易代之际的夹缝中各自演绎着士人的生存抉择。

武德二年(619年)的这场重逢,浸透着初唐特有的复杂况味。薛收带来的不仅是故人消息,更是新朝曙光——"逮承云雷后"暗指李渊晋阳起兵的"义旗之动",而"欣逢天地初"则呼应着《贞观政要》记载的"大乱之后可致大治"的时代转折。王绩在龙门山中酿造的松花酒,与薛收马鞍上未卸的公文囊,在茅檐下碰撞出微妙的和弦。

诗中"尝学公孙弘"的典故尤为耐人寻味。这位汉武帝时"牧豕于海上"而终至丞相的寒士,恰似薛收人生的隐喻。据《旧唐书》记载,薛收后来果然"凡军事露布,多出于收",而王绩却选择继续做他的"涸辙鱼"。当诗人以"朽木不可雕"自嘲时,河东裴氏的族谱里正记载着其兄王通在河汾讲学的盛况,这种刻意为之的对比,透露出隋唐之际知识分子对"出"与"处"的永恒辩难。

北山僧传授的"真如",或许正是王绩在《答程道士书》中阐述的"得意忘象"之道。当薛收在秦王府草拟《檄周武帝文》时,王绩正将陶渊明的"得鱼忘筌"化为实际行动——诗中"今已得兔鱼"与《五斗先生传》里"忽焉而去"的潇洒,共同构成了初唐隐逸文化的精神底纹。那些凋零在隋末的梅李花枝("花枝何扶疏"),终于在贞观年间的诗笺上重新绽放。

赏析

这首诗以深沉的历史沧桑感开篇,"豺狼塞衢路,桑梓成丘墟"二句,以猛兽喻战乱之暴虐,以家园化废墟写民生之凋敝,与杜甫"国破山河在"异曲同工。学者傅璇琮指出,此处意象群构成强烈视觉冲击,"将隋末动荡浓缩为极具张力的画面"。

"背风鸟"与"涸辙鱼"的自我剖白堪称诗眼。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喻:"子渊取《庄子》涸鲋之典而自铸新辞,与庾信《哀江南赋》'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同具乱世飘零之悲"。这对意象既写生存困境,又暗含"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哲学思考。

中段农事描写展现唐诗特有的生活美学。"东川下钓"、"南亩挥锄"的工对,被闻一多称为"盛唐田园诗的雏形",其闲适背后藏着劫后余生的庆幸。葛晓音教授特别注意到"伏腊常有储"的细节:"这种物质满足感,正是初唐诗人从战乱走向治世的精神写照"。

故人重逢场景极具戏剧张力。"曳裾"、"握手"的连续动作描写,被宇文所安解读为"礼仪性举止下的情感震颤"。而"形骸疏"三字,叶嘉莹认为"道尽时间对肉体的侵蚀,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形成跨时空呼应"。

追忆往昔处,诗人构筑双重镜像:陶渊明的恬淡与公孙弘的抱负形成精神拉扯。霍松林先生指出:"这种矛盾心态实为隋唐之际文人的普遍困境,在王绩《野望》中亦有体现"。最终"北山僧"的介入,标志诗人完成从"仕隐纠结"到"真如彻悟"的超越。

结句"得兔鱼"化用《庄子·外物》筌蹄之喻,程千帆释读为:"诗人将禅宗顿悟与玄学思辨熔铸一炉,使全诗在历史感伤中升华出形而上的解脱"。这种"乱世-归隐-悟道"的三重奏结构,成为初唐诗歌向盛唐过渡的典型范式。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此诗曰:"薛道衡此作,以丧乱之痛衬归隐之欣,复以故交重逢引出人生幻灭之思,章法跌宕处暗合陶谢神韵。'尔为背风鸟,我为涸辙鱼'十字,写尽乱世飘零相,较之鲍照《芜城赋》更见切肤之痛。"

近代学者钱仲联在《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中特别赏析中段:"'梅李夹两岸'至'策杖牧群猪'数联,白描中自见绚烂,恍见王孟山水笔意。然倏忽转入'奄忽成空虚'之叹,顿挫之力直追《古诗十九首》'人生忽如寄'之悲。"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论及此诗哲学意蕴:"北山僧所授'真如'之教,与结尾'得兔鱼'之喻形成禅理闭环。薛记室将庄子'得鱼忘筌'化为现世安顿,此等化用较之单纯玄言诗更见生命实感。"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则从艺术手法分析:"全诗以'丧乱'起,以'释纷'终,中间穿插少年游、故人访等场景,如展卷观李公麟《龙眠山庄图》,时空转换处尽得六朝文人'以景证空'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