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戏题卜铺壁

2025年07月05日

旦逐刘伶去,宵随毕卓眠。不应长卖卜,须得杖头钱。

王绩

译文

旦逐刘伶去
白天追随刘伶的脚步,四处游荡
宵随毕卓眠
夜晚与毕卓同榻而眠
不应长卖卜
不该一直靠占卜谋生
须得杖头钱
总得有些买酒的钱

词语注释

刘伶:西晋名士,以嗜酒著称
毕卓:东晋官员,以好酒闻名
卖卜:靠占卜谋生
杖头钱:买酒的钱(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指挂在杖头的买酒钱)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长安坊肆时,那位曾以"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自况的王绩,又一次踟蹰在酒旗与卦幡交织的市井中。这位隋末唐初的著名隐士,此刻却在卖卜摊前露出微妙的笑意——他笔下流淌的《戏题卜铺壁》,恰似一面铜镜,映照出魏晋风骨与初唐世相的光影交错。

"旦逐刘伶去"的豪宕,实则是对《晋书·刘伶传》中"常乘鹿车,携一壶酒"的化用。王绩效法这位竹林名士,将酒壶悬于杖头的典故,暗合着隋末动荡后文人寻求精神出路的时代背景。史载其"太乐署史焦革家善酿,绩求为丞",可见诗人对酒的痴迷已超越寻常嗜好,成为对抗礼教束缚的象征。

而"宵随毕卓眠"的放达,则源自《世说新语》里毕卓"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的典故。唐初推行科举制时,王绩却三仕三隐,这种矛盾在诗句中转化为对吏部待诏身份的戏谑。据《唐才子传》记载,他任门下省待诏时每日索酒一斗,时称"斗酒学士",卖卜求钱买酒的行径,恰是这种狂诞作风的延续。

末联"不应长卖卜,须得杖头钱"的转折,暗藏机锋。汉代严君平卖卜成都的典故,在此被赋予新解。《王无功文集》中多次出现的"杖头钱"意象,既是对《世说新语》阮修杖头挂钱饮酒的致敬,更是对初唐"朝隐"风气的微妙讽刺。当贞观之治的曙光初现,这位五斗先生却以戏题卜铺的方式,完成了对盛世边缘文人命运的哲学思考。

在长安西市斑驳的土墙上,这二十个墨字犹如一组蒙太奇:魏晋的麈尾与唐初的酒盏在此碰撞,严君平的卦摊与刘伶的酒瓮隔着时空对话。王绩以看似嬉笑的笔触,在卜铺斑驳的木壁间,刻下了整个士人群体在历史转型期的精神图谱。

赏析

这首诗以戏谑之笔勾勒出唐代士人放达不羁的生活态度,通过两组精妙的人物典故,构建出超脱世俗的精神图景。"旦逐刘伶去"开篇即用竹林七贤中"以酒为名"的刘伶典故,《晋书》记载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诗人晨起便追随着这位醉侯的步履,暗示终日与酒为伴的逍遥。"宵随毕卓眠"则化用东晋吏部郎毕卓"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的著名醉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评此联"以昼夜相继的醉态,形成时空上的闭环,构筑起一个逃离现实的诗意世界"。

诗中"卖卜"意象耐人寻味,既暗用汉代严君平成都卖卜的典故,又巧妙反用其意。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指出:"'不应长卖卜'五字包含双重转折,表面否定占卜谋生之道,实则否定的是世俗意义上的生存方式。"而"杖头钱"典出《世说新语》阮修"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认为这个收束"将前文的放达推向极致——诗人所求不过杖头沽酒之资,这种极简的物质需求,恰恰反衬出精神世界的丰盈"。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外冷内热"的特质。看似戏谑疏狂的笔调下,藏着对自由生命的炽热追求。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在《唐诗精读》中分析道:"四个动词'逐''随''卖''得'形成动态链条,将魏晋风骨注入唐代诗酒风流,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正是盛唐文人最动人的生命姿态。"诗中的醉意不是消沉,而是以疏狂对抗庸常的生命宣言,在看似轻松的调侃中,完成对精神家园的坚守。

点评

此诗以疏狂笔墨写市井闲情,大有"竹林七贤"遗韵。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王绩此作,以刘伶、毕卓自况,卖卜云云正是魏晋风骨。看似戏笔,实藏孤愤。"字里行间可见陶渊明《饮酒》之影,而更具唐人气韵。

"旦逐""宵随"二句尤见匠心。近人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王无功善用对仗显跌宕,刘伶之酒与毕卓之盗,俱化作诗人杖头风月。"这种将典故意象并置的手法,使平凡卖卜之事顿生奇趣。

末句"杖头钱"三字最耐寻味。民国词学家夏承焘《唐人绝句评注》称:"结句化用《世说》阮宣子挂钱杖头事,将市井生计与名士风流打并一处,谐趣中自见胸次。"诗人把卖卜求财的俗事,用名士风流的典故点化,正见其"大隐于市"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