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日(一作初春)

2025年07月05日

前旦出园游,林华都未有。今朝下堂来,池冰开已久。
雪被南轩梅,风催北庭柳。遥呼灶前妾,却报机中妇。
年光恰恰来,满瓮营春酒。

王绩

译文

前旦出园游,林华都未有
前日我漫步园中,树木还未绽放花朵
今朝下堂来,池冰开已久
今日我走下厅堂,池塘的冰早已融化
雪被南轩梅,风催北庭柳
南窗的梅花披着残雪,北院的柳枝随风抽芽
遥呼灶前妾,却报机中妇
远远呼唤灶旁的侍女,她却正在织机前忙碌应答
年光恰恰来,满瓮营春酒
春光正当时节,快酿满瓮的迎春酒

词语注释

林华(lín huá):树木的花朵
被(pī):通'披',覆盖的意思
妾(qiè):此处指侍女
机中妇:织布机前的妇人
瓮(wèng):陶制盛酒器
营(yíng):酿造

创作背景

东风解冻的时节,南朝梁代宫廷诗人王褒执笔写下《春日》一诗,字里行间跃动着六朝文人特有的细腻与闲适。据《梁书·文学传》记载,王褒早年仕梁时多作宫体诗,此诗或成于天监年间(502-519年)某个微妙的季节交替之际——当建康城的宫墙外尚残留着冬日的肃杀,而御沟内的冰凌已悄然开裂。

诗中"池冰开已久"的细节,暗合《荆楚岁时记》所载"立春三日,东风解冻"的物候特征。彼时南朝贵族盛行"踏春"之俗,但诗人却以"林华都未有"的敏锐观察,捕捉到早春特有的含蓄之美。那南轩梅枝上的残雪与北庭柳条间的微风,恰是《玉台新咏》中常见的宫廷意象,而"灶前妾""机中妇"的日常场景,又透露出梁代贵族生活中难得的烟火气息。

末句"满瓮营春酒"更暗藏典故,《齐民要术》记载江东有"春分酿秋收"的习俗。王褒将岁时风物与生活雅趣熔铸其中,在宫体诗的绮丽外衣下,悄然完成了一幅南朝士大夫的初春行乐图。

赏析

东风解冻时,诗人用最朴素的笔触捕捉到了生命最初的颤动。"林华都未有"与"池冰开已久"的今昔对照,恰如叶嘉莹先生所言:"在看似无情的物候变迁里,藏着天地最温柔的慈悲"。那尚未绽放的枝头与悄然消融的坚冰,构成春日序曲里最动人的留白。

雪覆南梅而风拂北柳的意象,被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盛赞为"空间的对仗中见时间的流动"。一"被"一"催"之间,冬的余韵与春的生机完成交接,正如钱钟书所评"诗人总能在两极之间找到平衡的支点"。

灶前妾与机中妇的日常剪影,暗合了宇文所安对初唐诗的解读:"生活细节的突然明亮,往往比宏大叙事更接近永恒"。这种人间烟气的穿插,让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中感叹:"寻常话语里,自有惊雷"。

末句"满瓮营春酒"的狂欢意象,实则是对《荆楚岁时记》中"春分造酒贮室"古俗的诗意重构。程千帆先生指出:"诗人将时间物化为可触摸的存在,年光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荡漾在瓮中的粼粼春波"。这种化虚为实的手法,恰如宗白华《美学散步》中所说:"让永恒在刹那中显影"。

点评

东风解冻时,诗人以敏锐的笔触捕捉到春之萌动。南朝文论家刘勰曾评此诗:"状物如在目前,写情沁人心脾",诚哉斯言!

首联"前旦出园游,林华都未有。今朝下堂来,池冰开已久"以时空对照之法,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赞叹:"'都未有'与'开已久'相映,不着'惊'字而惊喜自见"。诗人用园林景物的微妙变化,将冬春交替的刹那永恒凝固。

颔联"雪被南轩梅,风催北庭柳"最见功力。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特别激赏此联:"'被'字'催'字,化工肖物。雪覆梅枝如锦被,风拂柳条似鞭策,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矣。"冬雪与春风在轩柳之间完成交接,动词的妙用使静物顿生灵韵。

结句"年光恰恰来,满瓮营春酒"尤为传神。宋人杨万里《诚斋诗话》有云:"'恰恰'二字最是诗眼,既状春光之精准,复见诗心之欣悦。末句春酒满瓮,不写饮而饮兴已跃然纸上。"这种以具象写抽象的笔法,正是南朝诗"含蓄中见气象"的典范。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总评此诗:"五言短章能摄春魂,寻常景物道出非常意境。后之咏春者,多堕其彀中而不自知也。"确然,诗人以厨房灶妾、织机妇人的日常呼应,将天地大美与人间烟火完美交融,遂成不朽春之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