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王绩漫步于绛州龙门郊野,见桃李纷谢而春桂未发,遂以问答体作《春桂问答二首》。时值隋末丧乱,大业十四年(618年)江都兵变炀帝遇弑,诗人隐居故里,借草木抒怀。
首章设问暗合时代之惑:当群芳争艳的浮华年代,为何独守沉寂?史载王绩三仕三隐,其兄王通曾叹"时异事变,独善难为"。次章春桂之答,恰似诗人《自撰墓志铭》中"有道于己,无功于时"的写照——风霜摇落之际的独秀,正隐喻其在易代之际的清醒坚守。
考《王无功文集》五卷本,此诗当作于隋唐易代之际。春桂意象承袭建安风骨,比兴手法暗合阮籍《咏怀》。诗人以"风霜"喻乱世,"独秀"明志,与《野望》"相顾无相识"的孤寂形成互文,展现初唐遗民诗人的精神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