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桂问答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问春桂,桃李正芬华。年光随处满,何事独无花。
春桂答,春华讵能久。风霜摇落时,独秀君知不。

王绩

译文

问春桂,桃李正芬华。
我问春天的桂树,为何桃花李花正芬芳绚烂。
年光随处满,何事独无花。
春光处处洋溢,为何唯独你没有绽放的花朵?
春桂答,春华讵能久。
春天的桂树回答,春花岂能长久盛开。
风霜摇落时,独秀君知不。
待到风霜降临、百花凋零之时,我独自傲然挺立,你可明白?

词语注释

芬华:芬芳绚烂。芬(fēn),华(huá)。
讵能:岂能,怎么能。讵(jù)。
摇落:凋零,衰落。摇(yáo),落(luò)。
独秀:独自茂盛,超群出众。独(dú),秀(xiù)。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王绩漫步于绛州龙门郊野,见桃李纷谢而春桂未发,遂以问答体作《春桂问答二首》。时值隋末丧乱,大业十四年(618年)江都兵变炀帝遇弑,诗人隐居故里,借草木抒怀。

首章设问暗合时代之惑:当群芳争艳的浮华年代,为何独守沉寂?史载王绩三仕三隐,其兄王通曾叹"时异事变,独善难为"。次章春桂之答,恰似诗人《自撰墓志铭》中"有道于己,无功于时"的写照——风霜摇落之际的独秀,正隐喻其在易代之际的清醒坚守。

考《王无功文集》五卷本,此诗当作于隋唐易代之际。春桂意象承袭建安风骨,比兴手法暗合阮籍《咏怀》。诗人以"风霜"喻乱世,"独秀"明志,与《野望》"相顾无相识"的孤寂形成互文,展现初唐遗民诗人的精神标高。

赏析

诗人以拟人化的春桂与问者对话,构建了一个充满哲思的意境。春桂不随桃李争艳的独特品格,在简净的问答中展现出深邃的生命思考。

上阕"问春桂"四句,以桃李的繁盛反衬春桂的静默。"年光随处满"一句,王运熙在《汉魏六朝诗选评》中特别指出:"‘满’字用得极妙,既写春光之充盈,又暗含对生命均质性的叩问"。而"何事独无花"的疑问,实则暗示着世俗对显性繁华的追逐。

下阕"春桂答"四句,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评其"以风骨胜"。"春华讵能久"的诘问,道破绚烂的短暂性。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盛赞末两句:"‘风霜’与‘独秀’形成强烈张力,将儒家‘岁寒后凋’的精神境界,化作可感的诗歌意象。"这种超越季节的孤傲,恰是诗人对永恒价值的追寻。

全诗在问答间完成意象的升华。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桃李与春桂的对比,实为两种生命态度的对话——前者代表世俗认可的荣华,后者象征精神层面的持守。"诗人通过春桂之口,传递出对内在品格的坚守:不必争一时之艳,当求不朽之质。

这种"风霜独秀"的意象,与陶渊明"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的秋菊、陆游"只有香如故"(《卜算子》)的寒梅,共同构成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精神图腾。傅璇琮在《唐代文学史》中将其视为"初唐诗歌由物象之美向哲思之美过渡的典范"。

点评

名家点评:

  1.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
    "寻常花草,经诗人一问一答,顿成宇宙间至理。'年光随处满,何事独无花',是屈子《天问》遗响;而'风霜摇落时,独秀君知不',则陶潜孤松之襟怀。寥寥数语,写尽繁华与孤傲的辩证。"

  2.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析:
    "此二首妙在拟人机杼。春桂不答花色之迟,却道'春华讵能久',将生命哲思藏于物性之中。后两句尤见唐人风骨——风霜非摧折,反成其'独秀'之证,此即盛唐气象的微缩。"

  3. 钱钟书《谈艺录》论:
    "问答体自《楚辞·渔父》后渐成套路,此诗却以'桃李芬华'为衬、'独秀'为眼,化用《淮南子》'春华秋英'之意而翻出新境。'摇落'二字最得宋玉《九辩》神髓,然以自矜收束,便脱尽悲凉。"

  4.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盛唐诗》译注:
    "The dialogue unfolds like a Zen koan: the persistent questioner embodies worldly anxiety, while the laurel's reply whispers the Daoist truth—'what blooms late outlasts the carnival'. Its solitary pride anticipates Han Yu's pines."
    (译:此问答如禅宗公案展开:追问者承载世俗焦虑,而桂树之答低语道家真谛——"迟开者长于喧闹"。其孤傲预见韩愈咏松之境。)

  5. 林庚《唐诗综论》赞:
    "明明是'无花'的遗憾,经春桂一答,竟转作'后凋'的宣言。唐人诗所以高于六朝者,正在此等转折处见精神。'独秀'非标榜,乃对时光的从容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