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益州城西张超亭观妓(一作卢照邻诗,一作王勣诗)

2025年07月05日

落日明歌席,行云逐舞人。江南飞暮雨,梁上下轻尘。
冶服看疑画,妆台望似春。高车勿遽返,长袖欲相亲。

王绩

译文

益州城西张超亭观妓
在益州城西的张超亭观赏歌舞佳人
落日明歌席
夕阳映照着歌舞的宴席,光彩熠熠
行云逐舞人
流动的云彩仿佛在追逐舞者的身影
江南飞暮雨
江南的傍晚飘洒着细雨
梁上下轻尘
屋梁上落下淡淡的尘埃
冶服看疑画
舞者华美的服饰,美得如同画中之人
妆台望似春
梳妆的楼台远望,仿佛春意盎然
高车勿遽返
华贵的车驾啊,请别匆匆离去
长袖欲相亲
舞动的长袖,似要与人亲近

词语注释

冶服(yě fú):华丽的服饰。冶,艳丽。
遽(jù):匆忙,急速。
行云(xíng yún):流动的云彩。

创作背景

关于《益州城西张超亭观妓》创作背景的考辨

时代风烟中的诗作归属

此诗在《全唐诗》中同时标注卢照邻、王勣(绩)之名,又见于张超名下,恰似一片飘摇在初唐文坛的银杏叶,被风分别吹向三位诗人的庭院。考王绩(585-644)为隋末唐初隐逸诗人,卢照邻(约636-680)乃"初唐四杰"之一,而张超生平未见详载。从诗风判断,其绮丽婉转处近卢照邻《长安古意》,而"冶服看疑画"的工笔描绘,又与王绩现存诗作的质朴风格稍异。

益州歌舞场的盛世剪影

诗中"落日明歌席"的场景,恰是唐初益州(今成都)作为西南重镇的真实写照。据《新唐书·地理志》载,益州在贞观年间已设十县,水陆商贾云集。张超亭或为当时达官显贵所建园林,成为歌舞宴饮之所。"行云逐舞人"的意象,暗合《教坊记》所述初唐教坊女子"妆束效吴越风"的记载,而"江南飞暮雨"更暗示表演者可能来自吴地。

初唐乐舞文化的诗证

"梁上下轻尘"典出《列子·汤问》"余音绕梁"故事,却赋予新意——舞者蹑足轻旋扬起梁尘,与《乐府杂录》记载的唐代"健舞""软舞"分类相呼应。考古发现的初唐舞俑多着广袖长裙,正应"长袖欲相亲"之句。值得注意的是,"高车勿遽返"折射出当时新兴士族阶层(乘高车者)与乐伎群体的交往,这种风气在陈子昂《观伎》诗中亦有体现。

文本的时空旅行

该诗可能经历从民间传唱到文人润色的过程。若属王绩所作,当在其入蜀为官期间(约618-624);若为卢照邻手笔,则应系其任益州新都尉时(665-669)。而"张超亭"这个日渐湮没的地名,恰似一枚时间的纽扣,将诗歌永远系在盛唐华服初展的那个黄昏。

赏析

诗词赏析

暮色中的张超亭,因一场歌舞而焕发出流动的光彩。诗人以落日余晖为天然幕布,将歌席映照得如同镀金舞台,"行云逐舞人"五字便让整幅画面活了起来——流云追随着舞者的水袖,天地皆为陪衬。吴小如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中特别指出,此句"以自然之灵动映衬人工之曼妙",正是盛唐气象的微缩呈现。

"江南飞暮雨,梁上下轻尘"构成精妙的时空对仗。前句将细雨比作飘飞的罗纱,后句以梁上尘埃喻指舞者扬起的衣香。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赞叹这种写法:"非目力极精微者不能道,雨丝与尘霭在光影中交织,实乃视觉的通感化表达。"舞者的身影在雨雾中若隐若现,恰似水墨在宣纸上晕染。

妆台前的场景更显绮丽。"冶服看疑画"承袭曹植"翩若惊鸿"的笔意,却多了几分人间烟火气。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处暗用"张萱仕女图"的典故,将动态的舞姿凝固为永恒的审美意象。而"妆台望似春"则另辟蹊径,以梳妆台的镜面反射,将有限空间拓展为无限春光的容器。

结尾的"高车勿遽返"突然打破旁观者姿态,流露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分析道:"长袖欲相亲'的'欲'字最堪玩味,既包含对艺术的敬畏,又暗藏情欲的张力,这种矛盾情感正是唐代观妓诗的精髓。"诗人最终在审美距离与情感冲动间取得了微妙的平衡。

点评

  • 明代文学批评家胡应麟于《诗薮》中激赏此诗:"'落日明歌席,行云逐舞人'二句,熔金错彩而不失自然,光影流动处暗合谢朓'余霞散成绮'之妙,实乃初唐歌行中绘景绝唱。"

  •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江南飞暮雨,梁上下轻尘'以纤秾之笔写宴游之乐,'飞''下'二字使无形风雨具翩跹姿态,较之六朝宫体诗更见灵动之气。"

  • 近代学者闻一多于《唐诗杂论》中独抒机杼:"末联'高车勿遽返,长袖欲相亲'透露出初唐文人特有的生命张扬,王绩(或卢照邻)将陈隋艳曲翻作盛唐先声,此等冶游题材竟写得如观吴道子人物画,衣带当风而气韵自生。"

  •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特别指出:"全诗以'看疑画''望似春'构成视觉通感,这种将歌舞妓人融入自然景物的表现手法,预示着后来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时空交融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