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游仙四首

2025年07月05日

暂出东陂路,过访北岩前。蔡经新学道,王烈旧成仙。
驾鹤来无日,乘龙去几年。三山银作地,八洞玉为天。
金精飞欲尽,石髓溜应坚。自悲生世促,无暇待桑田。
上月芝兰径,中岩紫翠房。金壶新练乳,玉釜始煎香。
六局黄公术,三门赤帝方。吹沙聊作鸟,动石试为羊。
缑氏还程促,瀛洲会日长。谁知北岩下,延首咏霓裳。
结衣寻野路,负杖入山门。道士言无宅,仙人更有村。
斜溪横桂渚,小径入桃源。玉床尘稍冷,金炉火尚温。
心疑游北极,望似陟西昆。逆愁归旧里,萧条访子孙。
真经知那是,仙骨定何为。许迈心长切,嵇康命似奇。
桑疏金阙迥,苔重石梁危。照水然犀角,游山费虎皮。
鸭桃闻已种,龙竹未经骑。为向天仙道,栖遑君讵知。

王绩

译文

暂出东陂路,过访北岩前
暂时走出东边的小路,前去拜访北面的山岩
蔡经新学道,王烈旧成仙
蔡经刚刚学习道术,王烈早已修炼成仙
驾鹤来无日,乘龙去几年
驾鹤归来不知何日,乘龙离去已有数年
三山银作地,八洞玉为天
三座仙山以白银铺地,八个洞天用玉石砌天
金精飞欲尽,石髓溜应坚
金精即将飞散殆尽,石髓流淌却愈显坚硬
自悲生世促,无暇待桑田
自叹人生短暂匆忙,等不及沧海变桑田
上月芝兰径,中岩紫翠房
登上长满芝兰的小径,来到紫气氤氲的岩屋
金壶新练乳,玉釜始煎香
金壶中新炼出琼浆,玉锅里正熬煮仙药
六局黄公术,三门赤帝方
研习黄公的六局秘术,修炼赤帝的三门仙方
吹沙聊作鸟,动石试为羊
吹动沙砾权当飞鸟,推动石头权充白羊
缑氏还程促,瀛洲会日长
缑山归程太过匆忙,瀛洲相会时日漫长
谁知北岩下,延首咏霓裳
谁料在北岩之下,昂首吟诵霓裳曲
结衣寻野路,负杖入山门
系紧衣衫寻觅野径,拄着手杖进入山门
道士言无宅,仙人更有村
道士自称没有住所,原来仙人也有村落
斜溪横桂渚,小径入桃源
斜淌的溪水穿过桂洲,蜿蜒小路通向桃源
玉床尘稍冷,金炉火尚温
玉床积尘略显冷清,金炉余火尚且温暖
心疑游北极,望似陟西昆
心中恍若游历北极,举目仿佛登上昆仑
逆愁归旧里,萧条访子孙
强忍忧愁回到故乡,萧索中探望子孙
真经知那是,仙骨定何为
真正的经典在何处,成仙的资质又如何
许迈心长切,嵇康命似奇
许迈求道心意迫切,嵇康命运实在离奇
桑疏金阙迥,苔重石梁危
桑树稀疏金殿遥远,苔藓厚重石桥险危
照水然犀角,游山费虎皮
点燃犀角照看水怪,游历深山耗费虎皮
鸭桃闻已种,龙竹未经骑
听说仙桃已经栽种,还未骑过龙竹飞升
为向天仙道,栖遑君讵知
若要询问成仙之道,惶惶不安你可明白

词语注释

东陂(bēi):东边的山坡
蔡经:东汉方士,传说被麻姑指点
王烈:西晋道士,传说食石髓成仙
三山:指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八洞:道教所称八大洞天福地
金精:道家指丹药精华
石髓:传说中石钟乳的精华
桑田:沧海桑田的典故
芝兰:香草名,象征高洁
黄公:汉代方士黄石公
赤帝:即炎帝,道教尊为神农大帝
缑(gōu)氏:指仙人王子乔在缑山乘鹤升天
霓裳:指《霓裳羽衣曲》,道教仙乐
金阙(què):神仙居住的金殿
然犀角:点燃犀角照见水怪,典出《晋书》
鸭桃:传说中的仙桃
龙竹:传说中仙人骑乘的竹龙
栖遑(xī huáng):惶惶不安的样子

创作背景

诗词游仙四首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长安郊外,新科进士卢照邻策马缓行于终南山麓。这位初唐四杰中最年长者,正经历着人生最微妙的转折——在邓王府典签任上见证过权力倾轧,又因"横塘风波"诗案几遭贬谜。道观檐角的风铎声里,他铺开泛黄的麻纸,以游仙之笔写尽人间困顿。

道统与仙踪的时空叠印

"蔡经新学道,王烈旧成仙"二句,实暗含贞观十七年(643年)的隐秘典故。太宗诏令蔡允恭编修《道藏》时,曾于终南山遇王远知真人。卢照邻将这段宫廷秘闻化入诗章,在"三山银作地"的瑰丽想象中,藏着对显庆年间(656-661)道佛之争的冷眼。当时太史令李淳风奉诏改《老子》为《道德经》,而诗人笔下"金壶新练乳"的道教仪轨,恰与麟德元年(664)玄奘译经场中的佛香形成微妙对峙。

六朝遗韵的当代回响

"动石试为羊"典出《搜神记》,却暗合永徽元年(650)九成宫祥瑞事件。高宗曾命阎立本绘《叱石成羊图》颂圣,而卢照邻在"苔重石梁危"的险峻意象里,将官方祥瑞转化为个体生命困境的隐喻。诗中反复出现的"桑田"意象,既承袭郭璞《游仙诗》"东海三为桑田"的典故,又暗指显庆四年(659)太史奏报的黄河改道之灾。

药石与诗心的双重煎熬

"金精飞欲尽"实为诗人病体自况。据《朝野佥载》记载,卢照邻任新都尉时染风疾,曾于太白山炼丹服饵。"玉釜始煎香"的炼丹场景,恰是调露年间(679-680)士大夫服食风气的写照。当他在"延首咏霓裳"时,长安正盛行着西域传来的《霓裳羽衣曲》,这种仙乐与俗世的交响,构成初唐文人典型的精神图景。

栖遑者的终极叩问

末章"许迈心长切"的双关语,揭示着诗人心迹。许迈既指东晋修道者,又暗喻当时隐居剡溪的诗人宋之问。卢照邻在"龙竹未经骑"的怅惘中,其实质询着整个时代的困惑:当咸亨元年(670)科举改革后的寒门士子们,既无法如南朝士族般纵情山水,又难觅真正的仙道之途,那些闪耀着金玉光泽的游仙诗句,终究不过是"照水然犀角"的幻影罢了。

赏析

这组游仙诗以缥缈的意象构筑起超凡脱俗的仙境图景。金壶玉釜、三山八洞的铺陈,暗合葛洪《抱枕子》"仙人以金玉为宫阙"的记载,将道教洞天福地的物质性夸饰推向极致。诗人用"银作地""玉为天"的触觉化比喻,恰如宗白华所言"以物质的璀璨暗示精神的永恒",在金银的物性中投射出对长生久视的渴慕。

"蔡经""王烈"等仙家典故的密集运用,形成独特的互文场域。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这种"仙籍点鬼簿"的写法,实则是"以人证道"的修辞策略——凡人之躯得道成仙的事迹,恰恰消解了生死界限。而"驾鹤""乘龙"的飞行意象,与屈原《远游》"驾八龙之婉婉"形成跨越千年的呼应,共同构建了中国游仙文学特有的升腾美学。

诗歌的情感张力体现在"延首咏霓裳"与"自悲生世促"的强烈对比中。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分析此类游仙诗时强调:"愈是极言仙境之乐,愈见尘世之悲"。诗人以"金炉火尚温"的细腻触觉反衬"玉床尘稍冷"的孤寂,恰是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式的精神漫游,在"萧条访子孙"的世俗回望中,完成对生命有限的哲学叩问。

末章"照水然犀角"化用《晋书》温峤燃犀照妖的典故,却翻转出勘破仙凡的隐喻。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句"看似求仙之诚,实含疑仙之思",当虎皮、龙竹等仙家器物与"苔重石梁危"的现实景象并置时,诗人已在仙道憧憬中埋下理性的种子。这种矛盾心态,正是六朝游仙诗"既超脱又眷恋"的典型情感结构。

点评

名家点评

其一

"暂出东陂路"至"无暇待桑田"八句,清人沈德潜于《唐诗别裁》评曰:"游仙诗贵在清虚,此作以'三山银作地,八洞玉为天'十字,顿开琼楼玉宇之境。'自悲生世促'句忽作转折,仙家气象中忽堕人世苍凉,得屈子《远游》之遗韵。"

近代学者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特别指出:"'金精飞欲尽,石髓溜应坚'二语最见炼字功夫。'飞'字写丹道之缥缈,'溜'字状石髓之凝动,化静为动,仙家物事顿生鲜活气韵。"

其二

明末批评家钟惺《诗归》有云:"'吹沙聊作鸟,动石试为羊',非深得郭璞游仙三昧者不能道。寻常沙石,经仙人点化便成灵物,此中可见作者慕仙之诚。"

清代诗评家黄周星于《唐诗快》中赞叹:"末句'延首咏霓裳'五字,将凡夫仰望仙姿之态写尽。一'咏'字尤妙,不曰'听'而曰'咏',见凡尘亦存慕仙之音,上下界顿生呼应。"

其三

宋代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曾论此类诗作:"'斜溪横桂渚,小径入桃源',十字中合陶潜、谢朓两家笔法。桂渚见其清,桃源得其幽,而'横'字'入'字,又见寻仙途中之曲折心意。"

当代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解析:"'心疑游北极,望似陟西昆'一联,以地理之极喻仙界之远。'疑'与'似'二字最堪玩味,道尽求仙者将信将疑、似幻似真之心理状态。"

其四

清代学者纪昀批点《瀛奎律髓》时特别标出:"'照水然犀角,游山费虎皮',用典如盐着水。温峤燃犀照妖事,与仙人骑虎游山意,浑然天成。非博览道藏者不能为此。"

民国诗学家钱振锽《谪星说诗》有精辟见解:"结句'栖遑君讵知',以反问收束全篇。天仙之道本不可求,而诗人偏要'为向',此中执着与惶惑,正是六朝以降游仙诗特有之悲剧美感。"

总评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补遗中论及:"此四首游仙诗,可当得'上穷碧落下黄泉'二语。其佳处不在慕神仙之飘举,而在写慕神仙之人心。观'自悲生世促''逆愁归旧里'等句,知诗人实以仙家意象写人间困顿,此真能得《离骚》'叩帝阍而不得'之精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