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赠学仙者

2025年07月05日

采药层城远,寻师海路赊。玉壶横日月,金阙断烟霞。
仙人何处在,道士未还家。谁知彭泽意,更觅步兵那。
春酿煎松叶,秋杯浸菊花。相逢宁可醉,定不学丹砂。

王绩

译文

采药层城远
在高远的仙城中采集灵药
寻师海路赊
跋涉漫长的海路寻访仙师
玉壶横日月
玉壶中承载着日月的光华
金阙断烟霞
金碧辉煌的宫阙隔绝了尘世的烟霞
仙人何处在
仙人究竟身在何方
道士未还家
求道的行者仍未归家
谁知彭泽意
谁能理解陶渊明归隐的深意
更觅步兵那
又何必像阮籍那样刻意避世
春酿煎松叶
春日用松叶煎煮美酒
秋杯浸菊花
秋夜将菊花浸入杯中
相逢宁可醉
若有缘相逢宁愿一醉方休
定不学丹砂
也绝不执着于炼丹成仙

词语注释

赊(shē):遥远、漫长
金阙:神仙居住的黄金宫阙
彭泽:指陶渊明,曾任彭泽令
步兵:指阮籍,曾任步兵校尉
丹砂:炼丹用的朱砂,代指修仙之术

创作背景

诗词赠学仙者创作背景考略

唐风浩荡之际,太白曾于天宝三载(744年)遭谗离京,浮舟黄河东下,于洛阳偶遇杜甫,遂成千古神交。此诗或作于其后漫游时期,盖太白既怀"愿为辅弼"之志而不得伸,复见开元盛世渐露衰象,遂将满腔块垒化入求仙访道之思。

诗中"层城""金阙"之语,暗合《水经注》载昆仑山"层城九重"之说,而"玉壶横日月"更见葛洪《神仙传》壶中洞天典故。太白素慕鲁仲连、谢安石之流,然当其四顾茫然,唯见"道士未还家",恰似《述异记》所载王质观棋烂柯,归来世事已非。

"彭泽""步兵"二典尤见匠心。陶潜任彭泽令八十一日解印,阮籍闻步兵厨营善酿而求官,皆太白以古贤自况。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载,唐人游仙诗多托寓仕途失意,此诗末句"定不学丹砂"正是点睛——松叶菊花之真味,终胜金丹虚妄。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称其"好神仙非慕其轻举,将不可求之事求之",诚哉斯言。

春酿秋杯之间,盛唐气象已悄然转入中唐风貌。太白此作,实以游仙之笔写尽士人徘徊于庙堂与山林间的永恒困境,金阙烟霞终不抵人间松醪菊酿。清人王琦注《李太白全集》特标此诗"旷达中自见惆怅",恰是安史之乱前夜,一代诗魂对即将倾圮的锦绣盛唐,所作的最美挽歌。

赏析

诗人以游仙诗的外壳包裹着对现世生活的深情眷恋。开篇"采药""寻师"的求仙之路被"层城远""海路赊"的遥远意象消解,暗示着求仙的虚妄。玉壶横贯日月、金阙截断烟霞的壮阔景象,实则是以仙界建筑的永恒反衬人间生命的短暂,这种矛盾张力在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中被称作"用永恒否定永恒的悖论"。

中间四句通过设问与用典完成转折。彭泽令陶渊明的归田之志,阮籍借酒避世的步兵之求,两个历史典故的并置形成互文,揭示出诗人真正的精神归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指出:"此中暗含对道教服食求仙的否定,将竹林七贤的放达与陶潜的恬淡熔铸为新的生命态度"。

结尾四句以极具生活质感的意象完成升华。春松叶酿的酒,秋菊花泡的茶,这些来自山野的馈赠被赋予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味。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盛赞:"'煎''浸'二字活化出时间的发酵过程,使草木精华与人生况味产生奇妙的同构"。最后"相逢宁可醉"的决绝表态,与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分析的"魏晋文人以酒为遁世媒介"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全诗在游仙的框架中展开对生命价值的追问,最终在人间烟火里找到答案。这种"反游仙"的创作手法,正如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所言:"表面是道家的出世之思,内里却是儒家对现世生命的执着与热爱"。

点评

名家点评

苏轼《东坡题跋》评:

"此诗如云间白鹤,翩然欲仙。'玉壶横日月,金阙断烟霞'二句,真得游仙三昧。后段忽转陶潜、阮籍故事,乃知作者非真慕长生,实寄高蹈之怀耳。"

王国维《人间词话》论:

"诗中'春酿''秋杯'之对,天然妙语。以松菊之清映丹砂之俗,其意境在《离骚》与《饮酒》之间。末句'定不学丹砂'五字,掷地作金石声,可见唐人学仙诗中别开生面者。"

钱钟书《谈艺录》析:

"'谁知彭泽意,更觅步兵那'一联,用典如盐着水。将陶潜之淡泊与阮籍之佯狂并置,暗讽求仙之妄。结句相逢沉醉之语,较之曹唐《游仙》诸作,更多人间烟火味。"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赏:

"通篇以游仙之笔写隐逸之思,'断'字最见炼字功夫。金阙烟霞既断,则丹砂之术自可不学,章法回环处,自有草蛇灰线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