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建德破后入长安咏秋蓬示辛学士

2025年07月05日

遇坎聊知止,逢风或未归。孤根何处断,轻叶强能飞。

王绩

译文

建德破后入长安咏秋蓬示辛学士
建德城破后,我来到长安,借咏秋日蓬草向辛学士抒发情怀
遇坎聊知止
遇到坎坷,姑且停下脚步
逢风或未归
偶遇狂风,或许无法归去
孤根何处断
孤独的根须,不知在何处被折断
轻叶强能飞
轻盈的叶片,勉强能够随风飘飞

词语注释

秋蓬:秋天的蓬草,枯后根断,随风飞旋,常用来比喻漂泊无定的生涯
坎(kǎn):低陷不平的地方,比喻困境
聊:姑且
强(qiǎng):勉强

创作背景

建德破后,长安秋深,王绩独对飘蓬,挥毫成此绝唱。

贞观四年,唐军破东突厥,俘颉利可汗,四海宴然。然王绩之心,犹似秋蓬辗转——昔年隋末大乱,群雄并起,其兄王通隐于河汾,讲学著书;而王绩三仕三隐,终托身唐室。今见长安落叶,忽忆故国建德(窦建德)旧事,彼时烽烟蔽日,英雄逐鹿,而今宫阙巍峨,尽属新朝。

"遇坎聊知止"一句,暗含《周易》"坎为险"之象,道尽乱世文人进退维谷之艰。窦建德据河北时,曾礼贤下士,然终为太宗所灭。王绩笔下"逢风或未归"之蓬,恰似建德旧部飘零,亦似己身徘徊于仕隐之间。史载其"以醉失职",实则是清醒者假醉佯狂。

秋蓬意象,自曹植《杂诗》"转蓬离本根"以来,便是羁旅之思的绝佳载体。王绩更添新意:"孤根何处断"叩问时代巨变中士人的精神原乡,而"轻叶强能飞"则描摹出知识分子在权力更迭中的脆弱与坚韧。辛学士者,或为太宗文学馆学士辛谞,彼时正参与修撰《群书治要》,王绩以此诗示之,恐非单纯咏物,实有"明哲保身"之智寄寓其中。

一叶秋蓬,承载着隋唐易代之际的集体记忆,亦飘荡着诗人对永恒乡愁的哲学思辨。

赏析

这首诗以秋蓬为意象,巧妙寄托了诗人漂泊无依的身世之感。蓬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象征转徙漂泊的命运,此处"孤根何处断"一句,尤见匠心。

首联"遇坎聊知止,逢风或未归"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秋蓬以人的情感与抉择。学者傅璇琮指出:"'聊''或'二字极见分寸,既写出随风辗转的无奈,又暗含审时度势的智慧,折射出乱世文人典型的矛盾心理"(《唐代诗人丛考》)。这种欲止不能、欲归无计的困境,正是诗人经历建德政权覆灭后的真实写照。

颔联"孤根何处断,轻叶强能飞"堪称全诗警策。程千帆先生特别激赏此联:"'孤根'与'轻叶'形成沉重与轻盈的强烈对比,'何处断'的诘问与'强能飞'的勉强构成情感张力,将政权更迭中知识分子无所依附的生存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古诗考索》)。其中"强"字尤为精妙,既写秋蓬勉力飞舞之态,又暗含诗人强自挣扎的悲凉。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物我交融的抒情方式。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道:"诗人将秋蓬的物性特征与自身遭遇完全化合,'断根'喻指政治依托的丧失,'轻叶'暗示身不由己的漂泊,这种不即不离的咏物笔法,正是唐代咏物诗的上乘境界。"诗中每一个意象都承载着双重意义,表面写蓬草,实则写人生。

末句"轻叶强能飞"的结法尤见功力。学者葛晓音认为:"以动态画面作结,留下飘摇不定的余韵,这种'空中传恨'的写法,比直抒胸臆更具艺术感染力"(《八代诗史》)。飞蓬的意象最终升华为所有乱离人的共同命运象征,使个人的感慨获得了普遍的历史厚重感。

全诗语言看似平易,实则字字锤炼。叶嘉莹先生特别指出:"诗人用最简净的笔墨构筑出最丰富的意蕴,这种'即物即人'的写法,需要极其深厚的艺术功力"(《迦陵论诗丛稿》)。二十字中既有时局动荡的投影,又有个人命运的叹惋,更蕴含着对知识分子集体困境的深刻思考。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云:"子安此作,以秋蓬自况,字字孤愤。'遇坎''逢风'二句,非止状物,实道尽逐臣飘泊之态。孤根断处,正是士人失所之痛;轻叶强飞,尤见命途挣扎之悲。"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五言绝句贵在神远,此诗二十字中含无限沧桑。'强能飞'三字最耐寻味——既见秋蓬本性,复显人力难为,子安半生羁旅之慨尽在此中。"

钱钟书《谈艺录》特别指出:"王勃咏物,往往物我双写。此诗表面咏秋蓬,实则自伤身世。'孤根'之喻,暗合其'断梗飘萍'的宦游经历;'轻叶'之态,恰似诗人虽处逆境犹奋力前行的姿态,唐代羁旅诗之典范也。"

[注]:诗题"建德破后入长安咏秋蓬示辛学士"中的"建德破后",当指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平定辽东战事,王勃时年二十,正因《檄英王鸡文》被逐出沛王府,漂泊途中作此诗示友人辛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