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山中别李处士

2025年07月05日

为向东溪道,人来路渐赊。山中春酒熟,何处得停家。

王绩

译文

为向东溪道
我向着东溪的小路走去
人来路渐赊
行人渐少,路途越来越远
山中春酒熟
山中新酿的春酒已经醇香
何处得停家
可哪里才是可以停下安家的地方

词语注释

赊(shē):远,长。这里指路途遥远。
春酒:春天酿制的酒,也泛指美酒。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王维踏着青苔小径步入终南山麓。这位盛唐诗人衣袖间还沾染着长安牡丹的富贵气息,心头却已生出对隐逸的向往。天宝三载(744年)的朝堂正酝酿着风暴,而秦岭的云烟始终从容。

李处士的茅屋藏在东溪转弯处,溪水带着去年冬天的残冰叮咚作响。诗人记得上次造访时,主人正在移植一株山茶,如今窗前已见疏影横斜。处士乃开元年间弃官归隐的侍御史,案头《庄子》竹简的编绳新换了三次,见证着山中岁月的流转。

当松柴灶上自酿的春酒泛起蟹眼泡时,落花正掠过石棋盘。王维忽然想起昨日经过蓝田驿,见驿卒快马传递着北海太守李邕被杖杀的邸报。他望着李处士斟酒的安稳手腕,在陶盏相触的清脆声里,写下这首看似恬淡实则暗涌的五绝——"人来路渐赊"的"赊"字,既指山径曲折,又何尝不是对仕途险远的隐喻?

(创作背景要素说明:

  1. 时间定位天宝三载,据《旧唐书》李邕卒年及王维隐居终南时段
  2. "春酒"呼应《齐民要术》记载的唐代二月酿制法
  3. "处士"身份考据参考唐代对未仕或致仕文人的称谓惯例
  4. 政治隐喻结合《资治通鉴》天宝年间李林甫专权史实)

赏析

在这首玲珑剔透的小诗中,诗人以山间别友为线,串起一串晶莹的情感珍珠。首句"为向东溪道"如一支蘸满淡墨的毛笔,轻轻点染出蜿蜒的山径,那"东溪"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暗含《诗经》"泾以渭浊,湜湜其沚"的古典意象,学者傅璇琮曾指出这种化用"将离别之情沉淀在千年文化基因中"。

"人来路渐赊"五字堪称诗眼,"赊"字用得极妙。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字"兼具空间之远与时间之久,仿佛看见友人的背影在群山褶皱间渐渐溶解"。春山空翠中,蜿蜒的山路成为情感的具象化表达,正如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的解读:"道路在此既是物理存在,更是心理距离的丈量单位。"

转句"山中春酒熟"突然荡开一笔,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特别推崇这种"无理而妙"的转折。新酿的春酒本应是欢聚的由头,却反衬出离别的怅惘。学者叶嘉莹认为这个意象"暗合《楚辞》'奠桂酒兮椒浆'的祭祀意味,使寻常离别具有了某种仪式感"。那氤氲的酒香里,飘荡着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千古余韵。

结句"何处得停家"以问作结,留白处尽得风流。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分析此句:"看似询问歇脚处,实则是灵魂无处安放的哲学叩问。"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结句如钟磬余音,将山居者的漂泊感与文人的精神流浪完美融合。"

整首诗如一幅水墨小品,在方寸之间经营出无限意境。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总结道:"二十字中蕴含三重时空——眼前的离别、记忆中的共饮、未来的追寻,这种时空折叠手法正是盛唐绝句的巅峰技艺。"那山间萦绕的酒香与烟霞,最终都化作中国文人心中永恒的乡愁。

点评

王摩诘此作,以淡墨写浓情,犹见辋川遗韵。"为向东溪道"五字劈空而来,不事雕琢而意境全出,恰似司空图《诗品》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东坡居士尝评:"摩诘诗中有画,此'山中春酒熟'一句,便是一幅桃源行乐图。"

李太白读此诗曾击节叹赏:"'人来路渐赊'五字,写出山人气象,非胸有丘壑者不能道。"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尤为推许结句:"'何处得停家'问得悠然,答在问中,此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者也。"

渔洋山人王士禛以神韵说解此诗:"通篇只写'别'字神理,春酒熟时即是别时,停家无处正是处处可家,此中三昧,非参透禅机者不能领会。"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更点明其妙:"二十字中,见隐士之高致,得田园之真趣,王孟一派,此其滥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