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独酌

2025年07月05日

浮生知几日,无状逐空名。不如多酿酒,时向竹林倾。

王绩

译文

独酌
独自饮酒
浮生知几日
人生短暂,能有多少时光
无状逐空名
何必追逐虚无的名声
不如多酿酒
不如多酿些美酒
时向竹林倾
时常在竹林中畅饮

词语注释

浮生:指短暂的人生。
无状:指没有实际意义或虚无。
倾:这里指倒酒、饮酒。

创作背景

暮色四合时分,诗人独坐竹林石案前,一壶新醅映着天边残霞。此时正值魏晋风流渐远、盛唐气象未至的隋末唐初,士人徘徊在功名抱负与山林野趣的夹缝间。案头摊开的《庄子》翻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隙"处,砚台中凝结的墨块犹带着昨日应制诗未干的痕迹。

史载此时朝堂党争渐起,科举新制虽开却仍被门阀把持。诗人或许刚经历过"无状逐空名"的挫败——那些精心雕琢的干谒诗投递出去,如同石子沉入深潭。竹林里新笋破土的声响突然惊醒了沉思,他想起嵇康锻铁时溅落的星火,想起陶渊明秋菊盈把时衣袖沾的寒露,忽然对案上待写的策论生出倦意。

墙角陶瓮里正发酵着去年重阳采的菊花酒,蜜渍的芬芳混着泥土气息漫过书卷。诗人信手推开了临摹《兰亭序》的绢纸,任松烟墨被酒香浸透。远处长安城的暮鼓隐约传来,而此处唯有竹叶承住倾泻的清酿,在月光下泛起千年文脉的微光——那是未被功名驯服的,属于诗的真味。

赏析

月光在竹林间流淌,诗人独坐其间,执壶自斟。这首小诗以最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中国文人最深邃的精神图景。"浮生知几日"五字劈空而来,恰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言:"魏晋风度的核心,正是对生命短暂的敏锐感知"。那"无状逐空名"的喟叹,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孤傲遥相呼应,叶嘉莹先生评点此句时特别指出:"诗人将宦海浮沉比作追逐虚幻的影子,这种觉悟令人想到《金刚经》'如梦幻泡影'的智慧"。

酒与竹的意象交织成双重隐喻。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酿酒是物质创造,倾酒是精神释放,这一酿一倾之间,完成生命能量的转化"。那"时向竹林倾"的动作,分明是向嵇康、阮籍等竹林名士致意,程千帆先生曾赞叹:"此处竹林既是实景,更是精神图腾,七贤以酒遁世的姿态,在此获得新的诗意呈现"。

二十字间藏着层层转折。葛晓音教授在《八代诗史》中揭示:"前两句如飞瀑直下,后两句似潭水回旋,这种张力结构正是魏晋玄言诗的精髓"。诗人将庄子"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的哲思,酿成了可触摸的酒香,王水照先生谓之:"用日常语写终极关怀,在炊烟里升起青霭般的玄思"。

当酒盏碰响竹节,我们听见了千年文人的集体心跳。这首小诗像一枚青铜酒爵,盛着最浓烈的生命意识——正如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中的论断:"中国诗人总能在有限的物理时空中,开辟出无限的精神疆域"。那向竹林倾泻的何止是酒,分明是诗人将整个喧嚣尘世,都滤成了透明的月光。

点评

名家点评

李太白曾言:"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此诗"不如多酿酒,时向竹林倾"二句,正得酒中三昧。东坡居士评曰:"此等诗句,非独写酒,实写人生。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唯有杜康,可解千愁。"

王静安《人间词话》有云:"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此诗前二句"浮生知几日,无状逐空名",正是出乎其外,冷眼观世;后二句忽转入乎其内,以酒遣怀。袁枚《随园诗话》称其:"转折自然,如清溪出谷,忽遇竹林,别开生面。"

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论及此类诗作:"酒在诗中非酒,竹林亦非竹林,皆是诗人精神之寄托。'倾'字最妙,既写倾酒,亦写倾心,更写倾倒世俗之名利。"此评可谓一语道破诗中玄机。

沈德潜《说诗晬语》有言:"唐人绝句,贵在含蓄。此诗不言厌世而厌世自见,不言乐酒而乐酒在其中。"诚哉斯言!二十字中,见人生百态,得魏晋风流,阮籍、嵇康之影,隐约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