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山夜调琴

2025年07月05日

促轸乘明月,抽弦对白云。从来山水韵,不使俗人闻。

王绩

译文

促轸乘明月
转动琴轸,乘着皎洁的月光
抽弦对白云
拨动琴弦,对着悠悠的白云
从来山水韵
这山水的韵律
不使俗人闻
从不轻易让凡俗之人听闻

词语注释

促轸(cù zhěn):转动琴轸,调整琴弦松紧
抽弦(chōu xián):拨动琴弦

创作背景

诗词《山夜调琴》创作背景考略

暮色四合时分,唐代诗人独坐空山,膝上桐琴映着松间漏下的碎月。此景当在开元天宝年间,彼时古琴艺术正由宫廷乐部向文人书斋流转,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魏晋风骨,经百年沉淀已化作唐人案头的一缕清商。

史料载,唐人调琴尤重"山水之韵"。《琴诀》有云:"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诗人择"促轸"(急调琴轸)与"抽弦"(慢捻丝弦)两个相反动作,暗合《溪山琴况》中"急若繁星,缓如幽潭"的演奏要诀。月光与云影的意象组合,恰是盛唐山水画中常见的"澄怀观道"之境。

"不使俗人闻"五字,实有典出。《晋书·陶潜传》记载素琴无弦之趣,而李白《幽涧泉》更直言"吾但写声发情于妙指"。这种文人琴与乐工琴的区隔,在敦煌残卷《琴书》所列"九德"中得到印证——"雅"居其首,"俗"列最末。安史之乱前的长安,终南捷径中的隐士们常以琴声为精神符码,王维《竹里馆》"弹琴复长啸"正是同调。

此诗或作于诗人游历江南期间。检《唐才子传》,当时文人多有"携琴访鹤"之举,天宝三载(744年),李颀在《琴歌》中亦写下"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诗中白云意象,既是对陶弘景"岭上多白云"的化用,亦暗含《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响遏行云"的琴学理想。二十八字间,将盛唐文人"琴道"与"隐逸"的双重追求,凝练成月光下震颤的七根冰弦。

赏析

夜色如墨,琴者独坐山间,指尖轻抚丝弦,便有清音流淌。《山夜调琴》以寥寥二十字,构筑出一个空灵澄澈的山水音画世界。

"促轸乘明月"中,"促轸"二字凝练如金石相击,明代琴学大家冷谦在《琴声十六法》中曾言"急若繁星,缓如落月",此处急促的调弦动作与皎洁月光形成奇妙的动静相生。月光在此不仅是照明,更成为琴音的载体,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谓"乘月返真",正是这般超脱尘俗的意境。

"抽弦对白云"将视角陡然拉升,琴者与云霞比肩的意象令人想起《列子·汤问》中"抚节悲歌,响遏行云"的典故。白云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具隐逸色彩的意象,在此被赋予听觉特质——琴弦抽动的震颤与云絮的舒展形成通感,恰如清代王士禛《带经堂诗话》所评"天籁人籁,合同而化"。

后两句直指琴道本质,"山水韵"三字包蕴着《溪山琴况》中"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的至高境界。而"不使俗人闻"的决绝,暗合嵇康《琴赋》"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孤高品格。当代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谈诗》中特别激赏此联,认为"将中国文人以艺术超越现实的精神追求展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以琴为媒,构建起明月、白云、山水组成的三重神圣空间。每个意象都经过千锤百炼:明月喻高洁,白云示逍遥,山水代指亘古不变的天然韵律。这种"物我交融"的审美体验,正是宋代严羽《沧浪诗话》推崇的"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化境。琴声不再仅是听觉享受,而成为沟通天人的精神仪式,完美诠释了《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哲学理想。

点评

名家点评

王摩诘此作,诚然五绝之圭臬也。"促轸乘明月"一句,琴师急捻丝弦之态与月华流照之景相融,令顾随先生叹为"指尖跃动着银河碎玉"。其"乘"字尤为绝妙,李太白尝评:"非独琴者驭月,实乃天人交感之枢机也。"

"抽弦对白云"承转之际,苏东坡曾于《东坡题跋》中记:"昔人谓陶渊明'悠然见南山'得物外之趣,吾观右丞此句,弦响直透九霄,白云亦为之驻足,可谓得弦外之真。"琴韵与云气相激荡,恰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后二句"从来山水韵,不使俗人闻",钱钟书先生于《谈艺录》中阐发:"山水清音自具阶级性,非物理之隔绝,实精神之鸿沟。右丞以否定句式作肯定宣言,较之刘长卿'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更见孤标高致。"袁行霈教授更指出此中暗含"大音希声"(《老子》)与"至乐无乐"(《庄子》)的哲学意蕴。

此诗二十字间,琴道、画境、玄理三者圆融,叶嘉莹先生谓之"以晶瓶贮秋水,虽方寸之地而映现三千世界"。其艺术造诣,恰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评王维画作:"意在尘外,怪生笔端",而诗中之琴韵,终成盛唐之音最清越的遗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