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野望

2025年07月05日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

译文

东皋薄暮望
黄昏时分,我站在东皋向远处眺望
徙倚欲何依
徘徊不定,不知该归向何方
树树皆秋色
每一棵树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
山山唯落晖
每一座山都披着落日的余晖
牧人驱犊返
牧人赶着牛群返回家中
猎马带禽归
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
相顾无相识
四下张望,却没有一个相识的人
长歌怀采薇
不禁放声高歌,怀念起采薇的隐士生活

词语注释

东皋(dōng gāo):东边的水边高地,这里指诗人隐居的地方
徙倚(xǐ yǐ):徘徊不定
采薇(cǎi wēi):典出《诗经·小雅·采薇》,指隐居生活

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东皋原野上,王绩勒紧腰间束带,任晚风将衣袍吹得猎猎作响。这位历经隋唐易代的诗人,此刻正以目光丈量着天地间的苍茫——远处群山衔着将尽的落日,近处桦树林镀上金红的秋霜,牧童短笛与猎骑蹄声交织成黄昏的韵律。

这看似恬淡的田园画卷背后,藏着诗人更深的孤独。隋末的烽烟虽已散尽,但新朝堂上的喧嚣于他而言,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荒芜。史载王绩三仕三隐,最终选择"躬耕东皋"的生活,正如陶渊明笔下"云无心以出岫"的决然。当他目睹牧人猎户各自归家的温馨场景,忽然惊觉自己早成了时代的旁观者——那些采薇而食的伯夷叔齐,或许才是精神上真正的同路人。

秋色与落晖在此刻都成了时间的隐喻。诗人以六朝清丽的笔法起调,却在收束处转入商周之际的古老典故,让个人际遇与历史长河产生了奇妙的共振。这份"野望"不仅是目光的远眺,更是灵魂对精神原乡的溯游,在初唐华美气象将启未启之际,为后世留下了文人独立精神的永恒坐标。

赏析

暮色中的东皋,诗人徘徊的身影与苍茫天地形成微妙的呼应。"徙倚欲何依"五字道尽隋末乱世中文人的精神困境——正如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言:"王绩将魏晋风骨化入初唐气象,在彷徨中透出孤高的底色"。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构建出极具张力的视觉空间。学者蒋寅指出:"叠字运用暗合《诗经》遗韵,而光影的层次处理已具盛唐山水诗雏形"。秋色浸染每片树叶,夕阳涂抹每座山峰,这种全境式的自然描写,实则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物化呈现。

牧人与猎马的归家场景更添苍凉。程千帆《古诗考索》评此联:"以他人之有所归,反衬己身之无所适,动静之间尽显生命况味"。牲畜的喧哗与人的孤独形成戏剧性对比,为尾联的抒情埋下伏笔。

末句"长歌怀采薇"用典精妙。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激赏:"伯夷叔齐的典故在此焕发新意,既是对隐逸传统的追慕,更是对当下价值的重构"。长歌当哭的悲怆中,仍保持着士人的精神格调,这种复杂情感正是王绩超越六朝浮艳诗风的关键。

点评

王绩《野望》名家评析

此诗如一幅秋原晚照图卷徐徐展开,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叹:"五言律前此失严者多,应以此章为首。"诗人以"徙倚欲何依"起笔,已见魏晋风骨,那份彷徨无着的孤寂,恰似阮籍《咏怀》中"徘徊将何见"的千年回响。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二句,钟惺《唐诗归》评为:"朴而秀,寂而腴,右丞(王维)之前,已具画禅三昧。"秋色与落晖的铺陈,非但不觉重复,反生层叠之妙,每个"树"字"山"字都似用枯笔皴擦出的苍润。

颈联的牧归场景,贺裳在《载酒园诗话》中独具慧眼:"写物性之得所,正见人境之不适。牧者猎者各有所获,而诗人独抱空怀。"这"驱犊返"与"带禽归"的温暖动态,恰与尾联"无相识"的冷寂形成绝妙反差。

结句"长歌怀采薇",吴汝纶《唐宋诗举要》解曰:"非徒慕夷齐之高,实伤周粟之不可食也。"此中寄托,使全诗超越田园表象,直抵士人精神世界的苍茫。方回《瀛奎律髓》更将此诗列为"唐律之祖",谓其"洗尽六朝铅华,独标清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