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石竹花为吟咏对象,通过细腻的意象描摹与深邃的生命哲思,展现了王绩诗歌"清真疏淡"的典型风格。全篇贯穿着对生命脆弱性与存在意义的双重叩问,在简净的语言中蕴含着陶渊明式的自然观照。
意象经营上,诗人采用"绿枝—朱英—零露"的意象链构建出完整的生命图景。开篇"萋萋""晔晔"的叠词运用,既符合《文心雕龙》"灼灼状桃花之鲜"的描摹传统,又以视觉的鲜丽反衬后文的忧思。特别是"垂朱英"的"垂"字,清代黄生《唐诗评》评为"一字千金",既写花穗低垂之态,又暗含生命将萎的征兆。
情感脉络呈现出由外物感应到内在哲思的升华过程。"常恐"二句透露出《古诗十九首》式的生命焦虑,而"叹息"四句则转入庄子"吾丧我"的哲学思考。学者葛晓音指出,这种"物我互化"的写法承袭了魏晋咏物诗"托物言理"的传统,但比之左思《咏史》更多了份通达。末句"委化何足惊"以《周易》"乐天知命"的豁达收束,钱钟书《谈艺录》认为此句"化用陶潜《形赠影》'纵浪大化中'意,而更显通脱"。
在艺术手法上,诗人采用五古短章的形式实现"即物即理"的表达。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特别推崇其中"昔我未生时"的设问,认为"打破咏物诗常规视角,以花魂自问的奇幻笔法,上承《楚辞》天问传统"。这种主体与客体的交融,恰如叶嘉莹所说"将微小物象提升至宇宙意识的层次"。
全诗最终超越了一般咏物诗的框架,在十二句间完成从物色描写到生命顿悟的飞跃。正如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所论:"王绩此作以石竹为枢机,实则探讨的是存在主义命题,其'委化'之思比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的叩问更显早期唐诗的哲学深度。"这种在简淡中见深致的艺术追求,正是初唐诗歌由齐梁绮靡向盛唐风骨过渡的重要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