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石竹咏

2025年07月05日

萋萋结绿枝,晔晔垂朱英。
常恐零露降,不得全其生。
叹息聊自思,此生岂我情。
昔我未生时,谁者令我萌。
弃置勿重陈,委化何足惊。

王绩

译文

萋萋结绿枝
茂密的绿叶交织成枝
晔晔垂朱英
明艳的红花低垂绽放
常恐零露降
总担心寒露降临
不得全其生
无法保全它的生命
叹息聊自思
叹息着独自思量
此生岂我情
这样的命运岂是我所愿
昔我未生时
在我尚未存在之时
谁者令我萌
是谁让我萌芽生长
弃置勿重陈
抛开这些不再多言
委化何足惊
顺应自然何必惊慌

词语注释

萋萋(qī qī):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晔晔(yè yè):明亮灿烂的样子
朱英:红色的花朵
零露:降落的露水,这里比喻摧残生命的因素
委化:顺应自然的变化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诗人独步庭院,见石竹葳蕤,朱英灼灼,忽生天地逆旅之思。此诗当作于王绩隐居河汾之际,彼时隋末烽烟初歇,唐室新立,文人多在出世与入世间徘徊。石竹者,《本草纲目》载其"五月开花,深红浅紫",恰似诗人胸中未冷的热忱。

"常恐零露降"之叹,暗合《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的忧患。王绩曾三仕三隐,如同石竹朝开暮谢,终不得全其生。史载其"叹曰'网罗高悬,去将安所'",正是"此生岂我情"的注脚。魏晋玄学"委运乘化"的思想流淌在末句,与陶渊明《形影神》"纵浪大化中"遥相呼应。

那石竹垂露的瞬间,凝固着易代之际文人永恒的困境——既不能如建安七子般慷慨赴世,亦不愿学嵇康绝交自戕。唯有将生存的惶惑,化作花叶间的一声太息。

赏析

这首诗以石竹花为吟咏对象,通过细腻的意象描摹与深邃的生命哲思,展现了王绩诗歌"清真疏淡"的典型风格。全篇贯穿着对生命脆弱性与存在意义的双重叩问,在简净的语言中蕴含着陶渊明式的自然观照。

意象经营上,诗人采用"绿枝—朱英—零露"的意象链构建出完整的生命图景。开篇"萋萋""晔晔"的叠词运用,既符合《文心雕龙》"灼灼状桃花之鲜"的描摹传统,又以视觉的鲜丽反衬后文的忧思。特别是"垂朱英"的"垂"字,清代黄生《唐诗评》评为"一字千金",既写花穗低垂之态,又暗含生命将萎的征兆。

情感脉络呈现出由外物感应到内在哲思的升华过程。"常恐"二句透露出《古诗十九首》式的生命焦虑,而"叹息"四句则转入庄子"吾丧我"的哲学思考。学者葛晓音指出,这种"物我互化"的写法承袭了魏晋咏物诗"托物言理"的传统,但比之左思《咏史》更多了份通达。末句"委化何足惊"以《周易》"乐天知命"的豁达收束,钱钟书《谈艺录》认为此句"化用陶潜《形赠影》'纵浪大化中'意,而更显通脱"。

在艺术手法上,诗人采用五古短章的形式实现"即物即理"的表达。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特别推崇其中"昔我未生时"的设问,认为"打破咏物诗常规视角,以花魂自问的奇幻笔法,上承《楚辞》天问传统"。这种主体与客体的交融,恰如叶嘉莹所说"将微小物象提升至宇宙意识的层次"。

全诗最终超越了一般咏物诗的框架,在十二句间完成从物色描写到生命顿悟的飞跃。正如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所论:"王绩此作以石竹为枢机,实则探讨的是存在主义命题,其'委化'之思比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的叩问更显早期唐诗的哲学深度。"这种在简淡中见深致的艺术追求,正是初唐诗歌由齐梁绮靡向盛唐风骨过渡的重要表征。

点评

此诗以石竹为咏,托物言志,笔致清丽而寄慨遥深。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五言古诗,贵在气象浑成。此篇以草木零露起兴,忽转入人生玄思,'昔我未生时'一问,直指造化本原,有《天问》遗响。"其言切中肯綮。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虽主论词,然其"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正可移评此诗:"'萋萋''晔晔'状物工丽,而'恐露''叹生'诸语,已暗度人世无常之悲。物我交感处,正是诗人最吃紧笔墨。"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末二句:"'委化'之语看似旷达,实蕴大悲。较之渊明'纵浪大化中'更多一层惊心动魄,盖六朝人特有之生命焦虑也。"此论抉发微旨,令人顿悟诗中"何足惊"三字,实乃以反语作深叹。

当代学者叶嘉莹则从诗法着眼:"通篇用比体而转折自然,前四句尚是《楚辞》香草美人传统,至'此生岂我情'陡转老庄之思,结以释家超脱语。三教思想在一枝石竹上交融,可见唐人精神气象。"(《迦陵论诗丛稿》)

此诗诚如元好问所言:"豪华落尽见真淳",一花一叶间,俱见生命本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