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醉后》创作背景考略
时代风骨与个人际遇
此诗传为唐代诗人王绩所作,其生活年代(约589-644)正值隋末唐初乱世。诗中"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二句,实为双关典故:阮籍以醉酒避祸于魏晋易代之际,陶渊明以饮酒明志于晋宋更迭之时。王绩身历隋炀帝暴政、群雄割据至唐初统一,三度出仕又三度归隐,其选择与先贤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酒隐传统的延续
《唐才子传》载王绩"以《周易》《庄》《老》置床头,无他用心也",其自号"东皋子",仿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作《五斗先生传》,直言:"每一甚醉,便觉神明安和"。诗中"百年何足度"之叹,与他在《醉乡记》所述"醉之乡去中国不知其几千里"的乌托邦想象一脉相承。
初唐的特殊语境
唐贞观年间虽政治清明,但士人仍存乱世记忆。王绩兄长王通为隋末大儒,其"明哲保身"思想深刻影响诗人。诗中"乘兴且长歌"的放达,实暗含《中说·周公篇》"乐天知命,故不忧"的哲学底色。这种以醉为醒、以歌代哭的表达方式,成为初唐由乱入治时期特殊的精神标本。
按:《全唐诗》卷三十七收录此诗,题注"效陶渊明体",可见其创作实为对东晋饮酒诗的隔代唱和。王绩晚年隐居河汾时,常以琴酒自娱,此诗或作于彼时,将魏晋风度注入新兴王朝的晨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