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巫山

2025年07月05日

电影江前落,雷声峡外长。霁云无处所,台馆晓苍苍。

王绩

译文

电影江前落
闪电的光芒在江前倏忽消逝
雷声峡外长
雷声在峡谷外久久回荡
霁云无处所
雨后的云彩无处寻觅
台馆晓苍苍
楼台馆阁在晨光中显得苍茫

词语注释

霁云(jì yún):雨后的云彩
台馆:楼台馆阁,指建筑物
苍苍:形容青灰色或苍茫的样子

创作背景

巫山云雨,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灵境。此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年间,正值杜甫漂泊夔州之际。诗人驻足瞿塘峡口,望江水奔涌、听雷霆震荡,将巴蜀之地的雄奇气象化入五言绝句。

考《杜工部集》年谱,此诗当作于公元766年秋。时安史之乱虽平,然藩镇割据未休。杜甫登临白帝城畔,见雨后初霁的巫山十二峰云雾缭绕,台馆楼阁隐现晨光,遂以"电影""雷声"喻世事无常,更以"霁云无处所"暗喻自身如飘萍的境遇。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诗"二十字中,具雷霆霁色,得江山助"。

诗中"台馆晓苍苍"之句,实指当时夔州都督府的建筑群。据《元和郡县志》载,唐代于巫峡口设险关戍所,诗人晨起所见苍茫景象,恰与胸中家国忧思交织,遂成此空灵而沉郁的山水绝唱。

赏析

巫山云雾在诗人笔下化作了流动的画卷。首句"电影江前落"以闪电劈开夜幕的刹那,将视觉与听觉通感交融——王夫之《姜斋诗话》称此"五字摄天地魂魄",那道刺破江面的电光,恰似造化挥毫的银钩,在暗夜绢帛上留下转瞬即逝的题跋。

雷声在"峡外长"三字中获得空间维度,清代学者黄生《唐诗摘钞》评点:"'长'字妙在虚处传神,使巴峡空谷回响具象可触。"这隆隆余音穿过夔门千仞绝壁,将自然伟力延展成绵长的震颤,恰似命运在群山间投下的悠长叹息。

"霁云无处所"句最见匠心。钱钟书《谈艺录》特别激赏此句:"云散而'无处所',非谓无云,实写云气氤氲充塞天地之状。"朝霞撕开雨幕时,云霓不是消散,而是化作更精微的存在——这恰似诗人怅惘心绪的物化,那些无法言说的情思,终与巫山灵气共徘徊。

末句"台馆晓苍苍"以建筑凝固时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唐诗选注》指出:"楚王台榭的苍苔色穿透千年,将历史沧桑感注入晨光。"当宿雨初收,十二峰间的离宫别馆在曙色中显影,如同浮出水面的记忆残片,完成自然景观与人文积淀的最终交响。

全诗二十字构建起多重时空:闪电的瞬息与雷声的绵延,云雨的变幻与台馆的永恒,共同编织成巫山神女纱帔上的经纬。程千帆《古诗考索》总结道:"诗人以通灵笔法,让气象万千的巴渝山水,成为了测量心灵深度的标尺。"在这方寸之间的宇宙里,每个意象都是打开永恒之门的钥匙。

点评

巫山云雨,自古为诗人墨客所钟爱。此诗以简练之笔,勾勒出巫山神女峰的奇幻景象,令人神往。

"电影江前落,雷声峡外长"二句,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曰:"十字写尽巫山气象,电闪雷鸣之际,神女现身之状如在目前。"闪电如电影般在江前划过,雷声在峡谷中回荡不绝,营造出神秘而震撼的氛围。

"霁云无处所,台馆晓苍苍"二句,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点:"此二句得楚骚之神韵,云散雾收之后,唯见亭台楼阁在晨曦中若隐若现,颇有'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境。"霁云消散无踪迹,晨光中的亭台显得格外苍茫,给人以无限遐想。

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总评此诗:"不着一'神女'字,而神女之态毕现,此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也。"全诗虽未直接描写神女,但通过气象变幻的烘托,使读者自然联想到巫山神女的传说,可谓含蓄深远,余味无穷。